我家很多啊,我爸给我看过,一板一板,大大小小的都有。我以为就是买的。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版主: kazaawang, wh
#22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shanghaibaba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0:52 你说的有可能。楼主说他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毛主席像章几百成千一个,这绝不可能。八十年代一个国家干部一年的工资也就不到一千块。。。
那时候猴票多少钱?只记得特别贵。如果猴票上千,那毛像也可能吧?我叔叔几大本邮票簿,很多珍邮,说可以买上海一套房子。当然是很早以前说的。现在邮票不值钱了。
#23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好可惜不知道真相。你妈妈会知道吗?Stanley 写了: 2025年 3月 28日 22:51 今天刷小红书,刷到一个帖子,有人在炫耀他的纯金毛主席像章。
我突然想到小时候我家的主席像章,也有些是金光闪闪的。我相信不会有真金的。但是金属的塑料的,大的小的,家里怎么也得有好几十块。记得小时候过节,学校要求戴主席像章,我就会挑一块喜欢的别在胸前。
八十年代上大学,突然有一段时间兴起收藏主席像章。按发行数量不同,价格从几块钱到几百上千的都有。回到家问我父亲,主席像章在哪里。父亲告诉我全送人了,家里一个也不剩。我当时颇为遗憾,感觉损失了一大笔钱。
我一直以为父亲确实送人了。然而今天一个念头突然闪过我的脑海。我家的亲戚朋友,没有人会收藏这个。我父亲是一个比较抠搜的人,关系不是太好的人,他也不会轻易送。那么这些像章去哪里了呢?
他出生在解放前的一个地主家庭,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享受几天,就解放了。因为出生不好,他从此过着颠沛流离,东奔西跑的日子。我知道他是非常不喜欢毛的。相反,他却非常感谢邓小平,觉得邓推翻文革,解放了他。
所以文革结束后,他会不会把毛的像章扔厕所或垃圾里了?这东西放家里他看着膈应。而且文革期间本地有位老师不小心损毁主席像章,被当成反革命关了好几年。只有厕所或垃圾堆,才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像章。即使文革重现,他也不用担心。送人了,不是吗?
我相信在他看来,粪坑才是那些像章的最好归宿。然而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我却是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了。
除了毛像,我家以前还有毛语录和林彪语录邮票。后来好像都被我妈扔了或用了。下次打电话时问问。
#24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80年代毛像章不值钱。谁家都能掏出几个来。小的那个估计几块钱吧,大的真人头大小的头像可能稍微贵一点,但也就几十。wh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4:16 那时候猴票多少钱?只记得特别贵。如果猴票上千,那毛像也可能吧?我叔叔几大本邮票簿,很多珍邮,说可以买上海一套房子。当然是很早以前说的。现在邮票不值钱了。
毛像贵起来,是2000年之后
#25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真人头?这么大?shanghaibaba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4:22 80年代毛像章不值钱。谁家都能掏出几个来。小的那个估计几块钱吧,大的真人头大小的头像可能稍微贵一点,但也就几十。
毛像贵起来,是2000年之后

现在还贵?
#27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猴票是1980年发行的,1986年才30人刀,1994年才涨到240人刀,人说80年代毛像1000多显然是台巴造谣。80年代那是屁民最恨毛的年代,卖1000多?新台币吧。。。
毛变神那是1992年南巡后的事了
毛变神那是1992年南巡后的事了
wh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4:16 那时候猴票多少钱?只记得特别贵。如果猴票上千,那毛像也可能吧?我叔叔几大本邮票簿,很多珍邮,说可以买上海一套房子。当然是很早以前说的。现在邮票不值钱了。
#28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那是像章还是雕像?不记得见过白瓷的,好像都是红的金的,别在绒布上,绒布里大概撑着硬纸板。有好几板,存在一个盒子里。不记得背后有林彪题词,我以为就是空的。我爸保存得很好,闪闪发亮,像新的一样。
#31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像章小,就手表那么大。wh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4:38 那是像章还是雕像?不记得见过白瓷的,好像都是红的金的,别在绒布上,绒布里大概撑着硬纸板。有好几板,存在一个盒子里。不记得背后有林彪题词,我以为就是空的。我爸保存得很好,闪闪发亮,像新的一样。
我刚才以为你半页纸那么大的是磁像。
#34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1984年10月,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市政府要求普及君子兰养殖。当年年底,市政府又颁布了一项君子兰交易的法令。明确提出无论成龄君子兰或幼苗,一律实行买卖双方自行议价,自由买卖政策对。同时,划出更多地段交易君子兰。为表示支持力度,政府要求每户至少要养3至5株君子兰,对发展君子兰有贡献的,有关部门还要授予荣誉称号…一棵小草,竟被委以致富脱贫的大任。shanghaibaba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0:52 你说的有可能。楼主说他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毛主席像章几百成千一个,这绝不可能。八十年代一个国家干部一年的工资也就不到一千块。。。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长春表演时如是说:现代长春城的三大名产,汽车、电影、君子兰。
花卉市场的交易因此开始活跃。起初,市场上只有品种好的君子兰卖得贵,但后来品种好的君子兰价格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动普通君子兰也快速上涨。
1985年初,长春市养兰大户王显文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市的姚敬,得到了14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位养兰大户,则以5.4万元的高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沈阳市的一家单位。
李茂林,长春养兰界的一位名人,当时他家的阳台只有四五平方米,却养了五六十盆君子兰。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9元钱,生活并不宽裕.但是阳台上的君子兰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他用阳台上的两株君子兰换回来一台三洋牌18寸彩电和一台日本原装夏普冰箱。当时,这两个大家电在商场里需凭票购买,售价得要四五千元。
1985年1月,一位慕名而来的香港客商,找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的郭凤仪。提出要用一辆约值9万元豪华皇冠轿车换他一盆最好的君子兰“凤冠“……
1985年5月,法国朋友参观长春养花专业户的君子兰花窖
当一株小草卖出上万元的新闻屡屡出现,这让无数的长春市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毕竟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几盆君子兰。长春君子兰价格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飙升,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金条”。许多人因君子兰而改变命运。有些养兰大户,昨天还是捡破烂的、卖水果的、摆小地摊的,就因为几盆君子兰,转眼就成了万元户。在长春,用君子兰到商场换彩电、换冰箱的事已经司空见惯,这也成了当年长春独有的一种现象。
一时间,君子兰市场上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长春人坐不住了。仿佛人人都成了君子兰专家。养兰、卖兰、买兰、谈兰…...邻里朋友之间串门,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对方窗台上的君子兰。当年,君子兰是长春人出差办事时常带的“土特产”。有些难办或根本办不了的事.也许一株君子兰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买不到火车票时,用一株普通的君子兰就能换回一张紧俏的车票。因此,君子兰又被称为“绿色通行证”。
电视台节目片头里有君子兰,报纸副刊的名称用君子兰,挂历上都是君子兰照片,洗衣机、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以君子兰命名或使用君子兰的图案…据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交易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
到最后,君子兰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长春人人都在炒君子兰,甚至有的人天天在花卉市场东入口买一株君子兰,走到市场西入口卖掉,就能获利几百元,炒作风气之盛无与伦比。
有人在君子兰泡沫中挖到第一桶金,也有人因为君子兰而锒铛入狱。因为暴利而走向犯罪的人不在少数。据公安部门统计,1984年全年,由君子兰引发的盗窃、抢劫犯罪高达127起,1985年1月至5月,此类案件竟高达243起。一株本以高尚品格闻名遐迩的花,就这样成了诱人犯罪的“毒草”。
当时人们的一些疯狂举动
1、有人贪污公款专门去买君子兰。
2、一个叫姜有田的人先后盗窃君子兰花17株,被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3、鞍山市立山区检察院一位姓方的检察员,带着自己的三兄弟全副武装抢劫,抢劫的目标是一盆君子兰。
4、吉林省某机关技术员的弟弟,上门抢夺哥哥家的君子兰,最终在打死兄嫂后被判死刑。
禁止公款购买君子兰,泡沫破灭
1985年5月25日,长春日报在一版发表题为《不应用公款买君子兰送礼》的读者来信,信中说,有一家企业仅1984年就动用公款6000多元.买了73多盆君子兰送给了关系单位的有关人员。
1985年6月1日、7日、13日。《吉林日报》在一版以《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为题连发3篇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公款大量流人君子兰市场起到了哄抬花价的作用,却给国家财政造成大量损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刊发题为《“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的评论.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挖国家财政的墙脚所致,长春君子兰市场的交易是—种“虚业”,需要认真纠正。
1986年6月1日,长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君子兰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补充规定》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禁止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君子兰。另外,各级领导干部只准养殖观赏,不准出售君子兰;在职职工和共产党员不得从事君子兰的倒买倒卖活动,违者可能被开除公职和党籍。
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君子兰的价格突然崩溃,短时间内价格贬值100倍,那些上万元一株的花成为了百十元,几千元的成为了十几元;几百元一株的小苗子,只卖几毛钱,乃至是一毛钱一大把,比普通草花还廉价。接最后一棒的人损失惨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贪婪而参与其中的普通人。长春市人头攒动买卖君子兰的现象迅速消失。
现在看来,当初君子兰能引发这样的狂热,政府的鼓励推波助澜极大的助长了人们的信心,人们购买君子兰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无限上涨而获利。所以泡沫积累的越来越大。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君子兰泡沫就会破灭。于是狂热购买变成了疯狂甩卖,价格崩溃了,市场崩盘了,成千上万投机者因此倾家荡产。
助长君子兰冲上天价的理由现在看来无比的脆弱:供给的稀少只是暂时性的,君子兰并不难以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为君子兰留下了炒作基因,在后续的30多年里,君子兰又曾在国内掀起过数次炒作,结果都是以暴跌收场。
x1

#35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君子兰原产自南非,虽名中带兰,但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兰花,而是一种石蒜科植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被引入日本 ,因形似兰花,被日本植物学家命名为 “ 君子兰 ”。1932年 ,一位日本园艺家把两盆君子兰花作为礼物, 献给了在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从此,君子兰就与长春结下不解之缘。
#36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当“猴票”投入市场,大多数的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普通的邮票来看待和使用,武汉邮政分局的邮票员小秦也是其中一员。wh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4:16 那时候猴票多少钱?只记得特别贵。如果猴票上千,那毛像也可能吧?我叔叔几大本邮票簿,很多珍邮,说可以买上海一套房子。当然是很早以前说的。现在邮票不值钱了。
而对小秦来说,这张面值8分的邮票比那些面值2分、4分的邮票难卖得多。
眼看着就到了截止日期,自己的手中还有15版“猴票”没有推销掉,小秦愁得直叹气。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自己掏钱买下来。可哪有说的那么容易?一版有80张“猴票”,一张要8分,15版就是96元。
是拿出将近4个月的工资来买没人要的“猴票”,还是等着期限到了没能完成销售任务丢掉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猴票
纠结的最后,小秦还是咬咬牙自掏腰包买下了15版“猴票”,并将它们压在箱底好好地保存起来了,毕竟是4个月的工资啊。虽然挨了妻子的骂,但毕竟工作还是保住了。
就这样,时间慢慢地流走,小秦也变了老秦,当初迫不得已买下的“猴票”早已被忘在脑后。直到老秦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枚“猴票”价值30元人民币的新闻时,已经过去7年了。
老秦看了两遍台标,确定了自己看到的不是什么虚假广告之类的后,老秦马上冲到卧室。
翻箱倒柜好一阵儿之后,老秦终于在一个柜子底下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猴票”们,他没有声张,他怕妻子知道了会立刻让他出手这些猴票。而他本能地觉得“猴票”的价值远不止30元。
猴票
为“猴票”换了个适合保存的好地方后,老秦开始了他的漫长等待,也开始认真地学习关于集邮的知识。老秦越学习就越有信心,与此同时猴票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老秦能耐得住诱惑,因为他知道更大的回报也许还在后头。
终于到了90年代末期,一张“猴票”涨到了3000元,老秦觉得是时候出手一些,拿回点儿实实在在的“成果”了。他卖掉了两版“猴票”,为两个儿子各买了一套房。
90年代末,北京的房价也不过两三千一平。“猴票”一张3000元,两版160张,正好可以在北京全款买两套80多平的房子。
1980年,“投资”的12.8元,20年后变成了48万,投资回报率是37500倍,年均收益率是187500%,没有任何理财产品能望其项背。这是时代的机遇,秦先生是很幸运的。
x1

#37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这就类似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啊,呵呵huangcho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5:06 1984年10月,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市政府要求普及君子兰养殖。当年年底,市政府又颁布了一项君子兰交易的法令。明确提出无论成龄君子兰或幼苗,一律实行买卖双方自行议价,自由买卖政策对。同时,划出更多地段交易君子兰。为表示支持力度,政府要求每户至少要养3至5株君子兰,对发展君子兰有贡献的,有关部门还要授予荣誉称号…一棵小草,竟被委以致富脱贫的大任。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长春表演时如是说:现代长春城的三大名产,汽车、电影、君子兰。
花卉市场的交易因此开始活跃。起初,市场上只有品种好的君子兰卖得贵,但后来品种好的君子兰价格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动普通君子兰也快速上涨。
1985年初,长春市养兰大户王显文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市的姚敬,得到了14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位养兰大户,则以5.4万元的高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沈阳市的一家单位。
李茂林,长春养兰界的一位名人,当时他家的阳台只有四五平方米,却养了五六十盆君子兰。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9元钱,生活并不宽裕.但是阳台上的君子兰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他用阳台上的两株君子兰换回来一台三洋牌18寸彩电和一台日本原装夏普冰箱。当时,这两个大家电在商场里需凭票购买,售价得要四五千元。
1985年1月,一位慕名而来的香港客商,找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的郭凤仪。提出要用一辆约值9万元豪华皇冠轿车换他一盆最好的君子兰“凤冠“……
1985年5月,法国朋友参观长春养花专业户的君子兰花窖
当一株小草卖出上万元的新闻屡屡出现,这让无数的长春市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毕竟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几盆君子兰。长春君子兰价格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飙升,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金条”。许多人因君子兰而改变命运。有些养兰大户,昨天还是捡破烂的、卖水果的、摆小地摊的,就因为几盆君子兰,转眼就成了万元户。在长春,用君子兰到商场换彩电、换冰箱的事已经司空见惯,这也成了当年长春独有的一种现象。
一时间,君子兰市场上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长春人坐不住了。仿佛人人都成了君子兰专家。养兰、卖兰、买兰、谈兰…...邻里朋友之间串门,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对方窗台上的君子兰。当年,君子兰是长春人出差办事时常带的“土特产”。有些难办或根本办不了的事.也许一株君子兰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买不到火车票时,用一株普通的君子兰就能换回一张紧俏的车票。因此,君子兰又被称为“绿色通行证”。
电视台节目片头里有君子兰,报纸副刊的名称用君子兰,挂历上都是君子兰照片,洗衣机、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以君子兰命名或使用君子兰的图案…据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交易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
到最后,君子兰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长春人人都在炒君子兰,甚至有的人天天在花卉市场东入口买一株君子兰,走到市场西入口卖掉,就能获利几百元,炒作风气之盛无与伦比。
有人在君子兰泡沫中挖到第一桶金,也有人因为君子兰而锒铛入狱。因为暴利而走向犯罪的人不在少数。据公安部门统计,1984年全年,由君子兰引发的盗窃、抢劫犯罪高达127起,1985年1月至5月,此类案件竟高达243起。一株本以高尚品格闻名遐迩的花,就这样成了诱人犯罪的“毒草”。
当时人们的一些疯狂举动
1、有人贪污公款专门去买君子兰。
2、一个叫姜有田的人先后盗窃君子兰花17株,被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3、鞍山市立山区检察院一位姓方的检察员,带着自己的三兄弟全副武装抢劫,抢劫的目标是一盆君子兰。
4、吉林省某机关技术员的弟弟,上门抢夺哥哥家的君子兰,最终在打死兄嫂后被判死刑。
禁止公款购买君子兰,泡沫破灭
1985年5月25日,长春日报在一版发表题为《不应用公款买君子兰送礼》的读者来信,信中说,有一家企业仅1984年就动用公款6000多元.买了73多盆君子兰送给了关系单位的有关人员。
1985年6月1日、7日、13日。《吉林日报》在一版以《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为题连发3篇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公款大量流人君子兰市场起到了哄抬花价的作用,却给国家财政造成大量损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刊发题为《“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的评论.指出长春君子兰市场的繁荣是挖国家财政的墙脚所致,长春君子兰市场的交易是—种“虚业”,需要认真纠正。
1986年6月1日,长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君子兰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补充规定》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禁止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君子兰。另外,各级领导干部只准养殖观赏,不准出售君子兰;在职职工和共产党员不得从事君子兰的倒买倒卖活动,违者可能被开除公职和党籍。
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君子兰的价格突然崩溃,短时间内价格贬值100倍,那些上万元一株的花成为了百十元,几千元的成为了十几元;几百元一株的小苗子,只卖几毛钱,乃至是一毛钱一大把,比普通草花还廉价。接最后一棒的人损失惨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贪婪而参与其中的普通人。长春市人头攒动买卖君子兰的现象迅速消失。
现在看来,当初君子兰能引发这样的狂热,政府的鼓励推波助澜极大的助长了人们的信心,人们购买君子兰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无限上涨而获利。所以泡沫积累的越来越大。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君子兰泡沫就会破灭。于是狂热购买变成了疯狂甩卖,价格崩溃了,市场崩盘了,成千上万投机者因此倾家荡产。
助长君子兰冲上天价的理由现在看来无比的脆弱:供给的稀少只是暂时性的,君子兰并不难以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为君子兰留下了炒作基因,在后续的30多年里,君子兰又曾在国内掀起过数次炒作,结果都是以暴跌收场。
#38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以前上学的时候,一个广东富豪给大家介绍发财经验,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叫出国的朋友给他寄外国邮票,最便宜的,几百张几百张的寄,然后他卖给国内集邮的,一张五块。他就这样在80年代赚了几万块钱,然后以此为本钱发了财。huangcho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5:27 当“猴票”投入市场,大多数的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普通的邮票来看待和使用,武汉邮政分局的邮票员小秦也是其中一员。
而对小秦来说,这张面值8分的邮票比那些面值2分、4分的邮票难卖得多。
眼看着就到了截止日期,自己的手中还有15版“猴票”没有推销掉,小秦愁得直叹气。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自己掏钱买下来。可哪有说的那么容易?一版有80张“猴票”,一张要8分,15版就是96元。
是拿出将近4个月的工资来买没人要的“猴票”,还是等着期限到了没能完成销售任务丢掉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猴票
纠结的最后,小秦还是咬咬牙自掏腰包买下了15版“猴票”,并将它们压在箱底好好地保存起来了,毕竟是4个月的工资啊。虽然挨了妻子的骂,但毕竟工作还是保住了。
就这样,时间慢慢地流走,小秦也变了老秦,当初迫不得已买下的“猴票”早已被忘在脑后。直到老秦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枚“猴票”价值30元人民币的新闻时,已经过去7年了。
老秦看了两遍台标,确定了自己看到的不是什么虚假广告之类的后,老秦马上冲到卧室。
翻箱倒柜好一阵儿之后,老秦终于在一个柜子底下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猴票”们,他没有声张,他怕妻子知道了会立刻让他出手这些猴票。而他本能地觉得“猴票”的价值远不止30元。
猴票
为“猴票”换了个适合保存的好地方后,老秦开始了他的漫长等待,也开始认真地学习关于集邮的知识。老秦越学习就越有信心,与此同时猴票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老秦能耐得住诱惑,因为他知道更大的回报也许还在后头。
终于到了90年代末期,一张“猴票”涨到了3000元,老秦觉得是时候出手一些,拿回点儿实实在在的“成果”了。他卖掉了两版“猴票”,为两个儿子各买了一套房。
90年代末,北京的房价也不过两三千一平。“猴票”一张3000元,两版160张,正好可以在北京全款买两套80多平的房子。
1980年,“投资”的12.8元,20年后变成了48万,投资回报率是37500倍,年均收益率是187500%,没有任何理财产品能望其项背。这是时代的机遇,秦先生是很幸运的。
x1

#39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我觉得楼主可能是有些记忆误差。大部分毛像章制作低劣,数量巨大,普通人的家藏品是不可能在80年代炒到1000以上的。但是细节误差跟楼主故事的可信性关系不大。 我记得我还是中小学生的时候就知道有些毛像章可以卖很多钱了,那应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消息来源应该是花边新闻。但是我也记不清那究竟是80年代的还是90年代,这俩年代本质区别不大,不容易形成分水岭式的记忆。
80年代各种倒爷都有,炒像章的人应该已经有了,毕竟毛病没有像斯大林希特勒那样被官方彻底搞倒搞臭,民间崇拜一下,利用一下毛,官方并不管。50块钱也是很多人一月工资啊。
至于认为自家的像章可能价值超过100块钱,我觉得那就是有点被新闻忽悠了。我觉得大部分毛像章是一文不值的。我家就至少有一公斤像章,还有厚厚一叠粮票。扔掉确实不好,没必要搞这历史虚无主义。但留着也没什么用。
我家好几瓶茅台,在我眼里也是屁用没有的垃圾。但是我知道那东西确实可以卖几个钱。
80年代各种倒爷都有,炒像章的人应该已经有了,毕竟毛病没有像斯大林希特勒那样被官方彻底搞倒搞臭,民间崇拜一下,利用一下毛,官方并不管。50块钱也是很多人一月工资啊。
至于认为自家的像章可能价值超过100块钱,我觉得那就是有点被新闻忽悠了。我觉得大部分毛像章是一文不值的。我家就至少有一公斤像章,还有厚厚一叠粮票。扔掉确实不好,没必要搞这历史虚无主义。但留着也没什么用。
我家好几瓶茅台,在我眼里也是屁用没有的垃圾。但是我知道那东西确实可以卖几个钱。
#40 Re: 神秘消失的毛主席像章
说到毛章,不由得想起博物馆里看到的古罗马钱币,也是上面有个皇帝头像。铜质的钱币往往被腐蚀得厉害,很多头像都缺了一块。金子的就比较好。 毛像章最常见的是铝胎涂珐琅。这种质地,如果埋在泥土里,我估计腐蚀会从背面暴露的铝材开始。铝在有盐的环境里,腐蚀一旦开始,发展会是相当快的。所以过了几百几千年,可能会只剩下个空的薄脆珐琅壳。huangcho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05:38 我觉得楼主可能是有些记忆误差。大部分毛像章制作低劣,数量巨大,普通人的家藏品是不可能在80年代炒到1000以上的。但是细节误差跟楼主故事的可信性关系不大。 我记得我还是中小学生的时候就知道有些毛像章可以卖很多钱了,那应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消息来源应该是花边新闻。但是我也记不清那究竟是80年代的还是90年代,这俩年代本质区别不大,不容易形成分水岭式的记忆。
80年代各种倒爷都有,炒像章的人应该已经有了,毕竟毛病没有像斯大林希特勒那样被官方彻底搞倒搞臭,民间崇拜一下,利用一下毛,官方并不管。50块钱也是很多人一月工资啊。
至于认为自家的像章可能价值超过100块钱,我觉得那就是有点被新闻忽悠了。我觉得大部分毛像章是一文不值的。我家就至少有一公斤像章,还有厚厚一叠粮票。扔掉确实不好,没必要搞这历史虚无主义。但留着也没什么用。
我家好几瓶茅台,在我眼里也是屁用没有的垃圾。但是我知道那东西确实可以卖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