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革新
版主: kazaawang, wh
#1 诗歌革新
先转一段综述:近现代中国,最早提出并推动诗歌格律革新的是胡适。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其中包括对传统诗歌格律的革新。他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采用白话文写作,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和思想,强调“诗要如话”。
随后,其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加入了对诗歌革新的讨论和实践。其中,刘半农还提出了“诗体解放”的口号,主张打破旧诗的格律限制,创造新的诗歌形式。
在实践层面,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被认为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虽然其诗歌在艺术性上仍有争议,但它标志着新诗运动的开端。此外,稍晚一些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新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近现代诗歌格律的革新始于胡适和新文化运动,随后在一代诗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成熟。
我觉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值得尝试而没成功的。原因大概是懂得音乐,汉语乐律,又能把独特的体验与汉语乐律融合到一起的几乎没有。现在值得进一步往前尝试。
随后,其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加入了对诗歌革新的讨论和实践。其中,刘半农还提出了“诗体解放”的口号,主张打破旧诗的格律限制,创造新的诗歌形式。
在实践层面,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被认为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虽然其诗歌在艺术性上仍有争议,但它标志着新诗运动的开端。此外,稍晚一些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新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近现代诗歌格律的革新始于胡适和新文化运动,随后在一代诗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成熟。
我觉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值得尝试而没成功的。原因大概是懂得音乐,汉语乐律,又能把独特的体验与汉语乐律融合到一起的几乎没有。现在值得进一步往前尝试。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2 Re: 诗歌革新
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12:47 先有意,就是独特的体验,然后用一些文字和扭曲文字的技巧或创新写出来就是了。要写近体诗,古诗,有一些技术环节,例如用类书,当然学识足够,就不需要这些了。
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21:00 闻一多的文章。觉得闻一多研究文学好像是半路出家,好在他是艺术出身。
https://xiaoshuo.qq.com/read/1033879586 ... rce=m_jump
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3月 29日 21:31 所有艺术都这样啊,文学也是艺术,诗词曲赋更是,还讲究音乐性,就是格律。
字句颠倒,删减,比喻比拟新奇,对仗等等,以具体代抽象等等都是。
刚才搜索,想找点东西,中文的全是抄来抄去的几句话,可怜一帮人连我这业余爱好者都赶不上,真丢人。英文的本来就翻译得少,读得少,书名我还大都忘掉了,Roman Jakobson的论捷克诗歌,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道当初在哪里读的,读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原文好像是俄文的
https://web.english.upenn.edu/~cavitch/ ... oetics.pdf
https://muse.jhu.edu/pub/1/article/419937/pd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ssian_formalism
https://books.ms/main/6BC608702D1255FC021085B5E61906C4
https://libgen.rs/book/index.php?md5=5D ... 9B8E13181C
#3 Re: 诗歌革新
利用汉语声调构造旋律,大概会像昆曲的一些唱词,念也带有优美旋律,也类似唱。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6日 09:14 我觉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值得尝试而没成功的。原因大概是懂得音乐,汉语乐律,又能把独特的体验与汉语乐律融合到一起的几乎没有。现在值得进一步往前尝试。
近体诗(唐代)按唐代语音念,其平仄应该是很好的旋律,可惜就那么几种。词多一些,可通音律而能利用的人少。所以李清照批评说“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汉语音节归一化为五度,但非十二平均律划分,要想契合十二平均律,或者说利用其汉语音节构造出优美的旋律,得利用其绝对音高和十二平均律,应该能构造得很美。不知道越南,泰国这些国家是否有人利用这个作诗歌。
#4 Re: 诗歌革新
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7日 07:08 利用汉语声调构造旋律,大概会像昆曲的一些唱词,念也带有优美旋律,也类似唱。
近体诗(唐代)按唐代语音念,其平仄应该是很好的旋律,可惜就那么几种。词多一些,可通音律而能利用的人少。所以李清照批评说“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汉语音节归一化为五度,但非十二平均律划分,要想契合十二平均律,或者说利用其汉语音节构造出优美的旋律,得利用其绝对音高和十二平均律,应该能构造得很美。不知道越南,泰国这些国家是否有人利用这个作诗歌。
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7日 07:46 我以为你联想到课堂常用“那么”,“如此一来”这类用语呢。
bubble gum的gum读音是/ɡʌm/,跟咁/kɐm/ 差很大,是说ʌ和ɐ差很大,汉语里没想到过有这个音的方言。就是说我们区分不开,以为ʌ和ɐ发音差不多。
要是有好的麦克风阵列,可以用这个软件https://www.fon.hum.uva.nl/praat/
看看会差多大。
用这个测量或者分析音节长度,也发现汉语、英语音节都参差不齐,其长度跟信息论的结果有关。完全跟我们想象的结果不一样。你可以玩玩。
学声乐的,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或者自己想创新,可以借助这个软件分析自己如何达到特定的效果。像张力唱《葬花吟》那种效果,她口腔应该是同时模仿哭的时候的形状。@Laobagang @wh 这样一来,就跟昆曲的唱法连上了。昆曲的共鸣什么的很有特色,像游园惊梦的“闲凝眄”等等。
诗歌革新,大概也可以参考一点这个,但主要是要精通音律和汉语声调,这得靠个人天分和用功了。
#5 Re: 诗歌革新
如何用汉语音节五度声调构造诗歌的旋律?
转grok 3的回答:
用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即普通话的四声加上轻声)来构造诗歌的旋律,是一种结合语言声调特性与诗歌音乐性的创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诗歌(如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但在现代白话诗中,声调的运用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同时保留一定的韵律感。以下是如何利用五度声调构造诗歌旋律的具体思路和步骤:
1. 理解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
普通话的声调基于音高变化,通常用“五度标记法”表示(从1到5,5为最高,1为最低):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为55(如“妈” mā)。
第二声(阳平): 升调,音高从3升到5(如“麻” má)。
第三声(上声): 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如“马” mǎ)。
第四声(去声): 降调,音高从5降到1(如“骂” mà)。
轻声: 无固定音高,通常较短促,音高取决于前字,一般接近中低音(如“吗” ma)。
这些声调的音高变化天然带有旋律性,可以被用来模拟音乐的起伏。
2. 设计诗歌的声调旋律模式
要构造诗歌的旋律,可以通过安排声调的高低起伏,创造出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感。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模式:
平直型旋律: 多用阴平(55)和阳平(35),营造平稳舒缓的节奏。
示例:
“山(55)高(55)水(214)长(35)”
声调平稳,适合表达宁静或悠远的意境。
起伏型旋律: 结合升调(第二声)和降调(第四声),制造动态感。
示例:
“风(55)起(214)云(35)落(51)”
声调先平后降升再降,富有层次感。
跌宕型旋律: 加入第三声(214),增加低沉转折,形成戏剧性。
示例:
“雨(214)打(214)风(55)吹(55)”
前低后高,情绪逐渐递进。
轻声可以作为过渡或休止符,放在句尾或短词中,柔化节奏。
3. 结合诗歌的语义与声调
声调的旋律不仅要考虑音高,还要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相呼应:
高昂的情绪: 多用第一声和第二声,音高偏高,表达振奋或明快。
如:“日(51)出(55)东(55)方(55)”,声调高亢,充满朝气。
低沉的情绪: 多用第三声和第四声,音高偏低,表达忧郁或沉重。
如:“月(51)落(51)星(55)稀(214)”,声调下降,显得苍凉。
转折或起伏: 用第三声作为过渡,连接高低声调,形成情感的波澜。
如:“花(55)开(55)又(214)谢(51)”,从高到低再转折,暗喻盛衰。
4. 示例诗歌与声调分析
以下是一首简短的四行诗,展示了声调的旋律构造: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天(55)空(55)高(55)远(214),
风(55)吹(55)云(35)散(51),
山(55)静(51)水(214)流(35),
心(55)随(35)梦(51)远(214)。
第一行: 55-55-55-214,高平起调,最后略降,平稳中带转折。
第二行: 55-55-35-51,高音过渡到升调再急降,节奏明快。
第三行: 55-51-214-35,降中带升,柔和而流动。
第四行: 55-35-51-214,起伏有致,余韵悠长。
这种声调排列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旋律感,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中的灵活性
句式长短: 可根据需要调整每行字数(如五言、七言或自由行),声调的组合随之变化。
押韵辅助: 传统诗歌常以韵脚增强音乐性,可选择声调相近或互补的字结尾(如第一声和第二声搭配)。
重复与对比: 在不同行中重复某种声调模式,或用相反的声调对比,增强旋律的层次感。
6. 与传统格律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基于“平(阴平、阳平)”和“仄(上声、去声)”的对立,而五度声调法更细化地利用音高变化,适合现代白话诗的自由形式。它既保留了汉语声调的音乐性,又突破了严格的对仗和格律限制。
通过以上方法,你可以用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为诗歌赋予独特的旋律感。试着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意象,设计声调组合,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新诗吧!如果需要进一步帮助,可以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可以协助调整或生成示例。
转grok 3的回答:
用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即普通话的四声加上轻声)来构造诗歌的旋律,是一种结合语言声调特性与诗歌音乐性的创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诗歌(如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但在现代白话诗中,声调的运用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同时保留一定的韵律感。以下是如何利用五度声调构造诗歌旋律的具体思路和步骤:
1. 理解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
普通话的声调基于音高变化,通常用“五度标记法”表示(从1到5,5为最高,1为最低):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为55(如“妈” mā)。
第二声(阳平): 升调,音高从3升到5(如“麻” má)。
第三声(上声): 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如“马” mǎ)。
第四声(去声): 降调,音高从5降到1(如“骂” mà)。
轻声: 无固定音高,通常较短促,音高取决于前字,一般接近中低音(如“吗” ma)。
这些声调的音高变化天然带有旋律性,可以被用来模拟音乐的起伏。
2. 设计诗歌的声调旋律模式
要构造诗歌的旋律,可以通过安排声调的高低起伏,创造出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感。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模式:
平直型旋律: 多用阴平(55)和阳平(35),营造平稳舒缓的节奏。
示例:
“山(55)高(55)水(214)长(35)”
声调平稳,适合表达宁静或悠远的意境。
起伏型旋律: 结合升调(第二声)和降调(第四声),制造动态感。
示例:
“风(55)起(214)云(35)落(51)”
声调先平后降升再降,富有层次感。
跌宕型旋律: 加入第三声(214),增加低沉转折,形成戏剧性。
示例:
“雨(214)打(214)风(55)吹(55)”
前低后高,情绪逐渐递进。
轻声可以作为过渡或休止符,放在句尾或短词中,柔化节奏。
3. 结合诗歌的语义与声调
声调的旋律不仅要考虑音高,还要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相呼应:
高昂的情绪: 多用第一声和第二声,音高偏高,表达振奋或明快。
如:“日(51)出(55)东(55)方(55)”,声调高亢,充满朝气。
低沉的情绪: 多用第三声和第四声,音高偏低,表达忧郁或沉重。
如:“月(51)落(51)星(55)稀(214)”,声调下降,显得苍凉。
转折或起伏: 用第三声作为过渡,连接高低声调,形成情感的波澜。
如:“花(55)开(55)又(214)谢(51)”,从高到低再转折,暗喻盛衰。
4. 示例诗歌与声调分析
以下是一首简短的四行诗,展示了声调的旋律构造: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天(55)空(55)高(55)远(214),
风(55)吹(55)云(35)散(51),
山(55)静(51)水(214)流(35),
心(55)随(35)梦(51)远(214)。
第一行: 55-55-55-214,高平起调,最后略降,平稳中带转折。
第二行: 55-55-35-51,高音过渡到升调再急降,节奏明快。
第三行: 55-51-214-35,降中带升,柔和而流动。
第四行: 55-35-51-214,起伏有致,余韵悠长。
这种声调排列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旋律感,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中的灵活性
句式长短: 可根据需要调整每行字数(如五言、七言或自由行),声调的组合随之变化。
押韵辅助: 传统诗歌常以韵脚增强音乐性,可选择声调相近或互补的字结尾(如第一声和第二声搭配)。
重复与对比: 在不同行中重复某种声调模式,或用相反的声调对比,增强旋律的层次感。
6. 与传统格律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基于“平(阴平、阳平)”和“仄(上声、去声)”的对立,而五度声调法更细化地利用音高变化,适合现代白话诗的自由形式。它既保留了汉语声调的音乐性,又突破了严格的对仗和格律限制。
通过以上方法,你可以用汉语音节的五度声调为诗歌赋予独特的旋律感。试着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意象,设计声调组合,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新诗吧!如果需要进一步帮助,可以告诉我你的想法,我可以协助调整或生成示例。
#6 Re: 诗歌革新
五度是说的汉语音节的声调音域归一化后划分为五度,不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转:
明白了,你提到的“五度”是指将汉语音节声调的音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划分为五个音高等级(通常从1到5,1为最低,5为最高),而不是直接指代普通话的四声加轻声。这种方法更接近声调的音高分析,而非传统声调的分类名称。基于此,我将重新解释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的旋律。
1. 五度音高的定义
在语音学中,普通话声调的音高变化可以用五度标记法(Chao's five-point scale)来量化: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稳定在55(高-高)。
第二声(阳平): 中升调,音高从3升到5(中-高)。
第三声(上声): 低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低-最低-中)。
第四声(去声): 高降调,音高从5降到1(高-最低)。
轻声: 无固定声调,音高较弱,通常接近中低(如2或3),具体取决于前字。
通过这种归一化的五度划分,每个音节的声调都可以映射到1到5的音高区间,诗歌的旋律便可以通过音高的起伏来设计。
2. 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旋律的原理
诗歌的旋律感来源于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搭配。利用五度音高,可以:
模拟旋律线条: 通过音高从低到高或高到低的排列,创造上升、下降或波动的旋律。
制造节奏对比: 高音(4-5)与低音(1-2)的交替,形成强弱对比。
强化情感: 高音域(4-5)表达激昂或明亮,低音域(1-2)表达沉郁或静谧。
3. 设计诗歌旋律的具体方法
以下是基于五度音高的几种旋律构造思路:
(1)平缓旋律
使用较接近的音高(如4-5或2-3),避免大幅跳跃。
示例:
“清(55)风(55)拂(51)面(51)”
音高:5-5-5-1 → 5-5-5-1
高音平稳过渡到下降,柔和舒缓。
(2)递进旋律
音高逐渐上升或下降,形成递进感。
示例:
“月(51)升(35)天(55)高(55)”
音高:5-1 → 3-5 → 5-5 → 5-5
从高降到低再升至高,层层递进。
(3)起伏旋律
混合高低音,形成波浪式起伏。
示例:
“山(55)重(35)水(214)复(51)”
音高:5-5 → 3-5 → 2-1-3 → 5-1
高-中-低-高的波动,富有动态。
(4)休止与转折
用轻声(音高约2或3)作为休止,连接不同的音高段。
示例:
“花(55)开(55)了(轻声)谢(51)”
音高:5-5 → 2 → 5-1
轻声作为过渡,柔化旋律。
4. 示例诗歌与五度音高分析
以下是一首短诗,展示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旋律: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云(35)淡(51)风(55)轻(55),
雨(214)落(51)声(55)低(35),
山(55)高(55)水(214)远(214),
心(55)静(51)梦(51)平(35)。
第一行: 3-5 → 5-1 → 5-5 → 5-5
音高从中升到高降再稳定在高位,舒展轻快。
第二行: 2-1-3 → 5-1 → 5-5 → 3-5
低音起伏后降至高再回落,细腻柔和。
第三行: 5-5 → 5-5 → 2-1-3 → 2-1-3
高音平稳后转为低升调,深远悠长。
第四行: 5-5 → 5-1 → 5-1 → 3-5
高音为主,最后升调结束,宁静中带希望。
这首诗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再回升的旋律线条,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建议
音高序列规划: 在创作前可先设计每行的音高模式(如“5-3-1-5”),再选符合音高的字。
语义与音高的统一: 高音(4-5)适合明亮意象(如“天”“风”),低音(1-2)适合沉重意象(如“雨”“夜”)。
朗读检验: 写完后朗读出来,感受音高的旋律是否流畅、自然。
6. 与传统诗歌的联系
传统诗歌的平仄规则虽未明确使用五度音高,但其“平(高平调)”和“仄(起伏调)”的对立已隐含音高变化。五度音高法是对此的细化延伸,适用于现代自由诗,同时保留汉语的声调美感。
通过五度音高,你可以为诗歌打造独特的旋律性。如果想尝试创作,我可以帮你设计具体的音高序列或调整诗句,告诉我你的想法吧!
转:
明白了,你提到的“五度”是指将汉语音节声调的音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划分为五个音高等级(通常从1到5,1为最低,5为最高),而不是直接指代普通话的四声加轻声。这种方法更接近声调的音高分析,而非传统声调的分类名称。基于此,我将重新解释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的旋律。
1. 五度音高的定义
在语音学中,普通话声调的音高变化可以用五度标记法(Chao's five-point scale)来量化: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稳定在55(高-高)。
第二声(阳平): 中升调,音高从3升到5(中-高)。
第三声(上声): 低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低-最低-中)。
第四声(去声): 高降调,音高从5降到1(高-最低)。
轻声: 无固定声调,音高较弱,通常接近中低(如2或3),具体取决于前字。
通过这种归一化的五度划分,每个音节的声调都可以映射到1到5的音高区间,诗歌的旋律便可以通过音高的起伏来设计。
2. 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旋律的原理
诗歌的旋律感来源于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搭配。利用五度音高,可以:
模拟旋律线条: 通过音高从低到高或高到低的排列,创造上升、下降或波动的旋律。
制造节奏对比: 高音(4-5)与低音(1-2)的交替,形成强弱对比。
强化情感: 高音域(4-5)表达激昂或明亮,低音域(1-2)表达沉郁或静谧。
3. 设计诗歌旋律的具体方法
以下是基于五度音高的几种旋律构造思路:
(1)平缓旋律
使用较接近的音高(如4-5或2-3),避免大幅跳跃。
示例:
“清(55)风(55)拂(51)面(51)”
音高:5-5-5-1 → 5-5-5-1
高音平稳过渡到下降,柔和舒缓。
(2)递进旋律
音高逐渐上升或下降,形成递进感。
示例:
“月(51)升(35)天(55)高(55)”
音高:5-1 → 3-5 → 5-5 → 5-5
从高降到低再升至高,层层递进。
(3)起伏旋律
混合高低音,形成波浪式起伏。
示例:
“山(55)重(35)水(214)复(51)”
音高:5-5 → 3-5 → 2-1-3 → 5-1
高-中-低-高的波动,富有动态。
(4)休止与转折
用轻声(音高约2或3)作为休止,连接不同的音高段。
示例:
“花(55)开(55)了(轻声)谢(51)”
音高:5-5 → 2 → 5-1
轻声作为过渡,柔化旋律。
4. 示例诗歌与五度音高分析
以下是一首短诗,展示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旋律: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云(35)淡(51)风(55)轻(55),
雨(214)落(51)声(55)低(35),
山(55)高(55)水(214)远(214),
心(55)静(51)梦(51)平(35)。
第一行: 3-5 → 5-1 → 5-5 → 5-5
音高从中升到高降再稳定在高位,舒展轻快。
第二行: 2-1-3 → 5-1 → 5-5 → 3-5
低音起伏后降至高再回落,细腻柔和。
第三行: 5-5 → 5-5 → 2-1-3 → 2-1-3
高音平稳后转为低升调,深远悠长。
第四行: 5-5 → 5-1 → 5-1 → 3-5
高音为主,最后升调结束,宁静中带希望。
这首诗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再回升的旋律线条,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建议
音高序列规划: 在创作前可先设计每行的音高模式(如“5-3-1-5”),再选符合音高的字。
语义与音高的统一: 高音(4-5)适合明亮意象(如“天”“风”),低音(1-2)适合沉重意象(如“雨”“夜”)。
朗读检验: 写完后朗读出来,感受音高的旋律是否流畅、自然。
6. 与传统诗歌的联系
传统诗歌的平仄规则虽未明确使用五度音高,但其“平(高平调)”和“仄(起伏调)”的对立已隐含音高变化。五度音高法是对此的细化延伸,适用于现代自由诗,同时保留汉语的声调美感。
通过五度音高,你可以为诗歌打造独特的旋律性。如果想尝试创作,我可以帮你设计具体的音高序列或调整诗句,告诉我你的想法吧!
#7 Re: 诗歌革新
听葬花吟,对比上面所引,知道利用汉语的声调,音节长短造出一种旋律,能使所写诗不限于意境之美,还能让意境、情绪与诗句依语言所造成的旋律相统一(一致),融合,对照,辉映,庶几能够美不胜收。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7日 09:21 五度是说的汉语音节的声调音域归一化后划分为五度,不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转:
明白了,你提到的“五度”是指将汉语音节声调的音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划分为五个音高等级(通常从1到5,1为最低,5为最高),而不是直接指代普通话的四声加轻声。这种方法更接近声调的音高分析,而非传统声调的分类名称。基于此,我将重新解释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的旋律。
1. 五度音高的定义
在语音学中,普通话声调的音高变化可以用五度标记法(Chao's five-point scale)来量化: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稳定在55(高-高)。
第二声(阳平): 中升调,音高从3升到5(中-高)。
第三声(上声): 低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低-最低-中)。
第四声(去声): 高降调,音高从5降到1(高-最低)。
轻声: 无固定声调,音高较弱,通常接近中低(如2或3),具体取决于前字。
通过这种归一化的五度划分,每个音节的声调都可以映射到1到5的音高区间,诗歌的旋律便可以通过音高的起伏来设计。
2. 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旋律的原理
诗歌的旋律感来源于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搭配。利用五度音高,可以:
模拟旋律线条: 通过音高从低到高或高到低的排列,创造上升、下降或波动的旋律。
制造节奏对比: 高音(4-5)与低音(1-2)的交替,形成强弱对比。
强化情感: 高音域(4-5)表达激昂或明亮,低音域(1-2)表达沉郁或静谧。
3. 设计诗歌旋律的具体方法
以下是基于五度音高的几种旋律构造思路:
(1)平缓旋律
使用较接近的音高(如4-5或2-3),避免大幅跳跃。
示例:
“清(55)风(55)拂(51)面(51)”
音高:5-5-5-1 → 5-5-5-1
高音平稳过渡到下降,柔和舒缓。
(2)递进旋律
音高逐渐上升或下降,形成递进感。
示例:
“月(51)升(35)天(55)高(55)”
音高:5-1 → 3-5 → 5-5 → 5-5
从高降到低再升至高,层层递进。
(3)起伏旋律
混合高低音,形成波浪式起伏。
示例:
“山(55)重(35)水(214)复(51)”
音高:5-5 → 3-5 → 2-1-3 → 5-1
高-中-低-高的波动,富有动态。
(4)休止与转折
用轻声(音高约2或3)作为休止,连接不同的音高段。
示例:
“花(55)开(55)了(轻声)谢(51)”
音高:5-5 → 2 → 5-1
轻声作为过渡,柔化旋律。
4. 示例诗歌与五度音高分析
以下是一首短诗,展示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旋律: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云(35)淡(51)风(55)轻(55),
雨(214)落(51)声(55)低(35),
山(55)高(55)水(214)远(214),
心(55)静(51)梦(51)平(35)。
第一行: 3-5 → 5-1 → 5-5 → 5-5
音高从中升到高降再稳定在高位,舒展轻快。
第二行: 2-1-3 → 5-1 → 5-5 → 3-5
低音起伏后降至高再回落,细腻柔和。
第三行: 5-5 → 5-5 → 2-1-3 → 2-1-3
高音平稳后转为低升调,深远悠长。
第四行: 5-5 → 5-1 → 5-1 → 3-5
高音为主,最后升调结束,宁静中带希望。
这首诗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再回升的旋律线条,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建议
音高序列规划: 在创作前可先设计每行的音高模式(如“5-3-1-5”),再选符合音高的字。
语义与音高的统一: 高音(4-5)适合明亮意象(如“天”“风”),低音(1-2)适合沉重意象(如“雨”“夜”)。
朗读检验: 写完后朗读出来,感受音高的旋律是否流畅、自然。
6. 与传统诗歌的联系
传统诗歌的平仄规则虽未明确使用五度音高,但其“平(高平调)”和“仄(起伏调)”的对立已隐含音高变化。五度音高法是对此的细化延伸,适用于现代自由诗,同时保留汉语的声调美感。
通过五度音高,你可以为诗歌打造独特的旋律性。如果想尝试创作,我可以帮你设计具体的音高序列或调整诗句,告诉我你的想法吧!
可惜不能度曲,又无作诗的才分,徒有这些思想而不能实现。
#8 Re: 诗歌革新
诗歌的音乐性更能把人带到独特体验: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6日 09:14 先转一段综述:近现代中国,最早提出并推动诗歌格律革新的是胡适。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其中包括对传统诗歌格律的革新。他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采用白话文写作,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和思想,强调“诗要如话”。
随后,其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加入了对诗歌革新的讨论和实践。其中,刘半农还提出了“诗体解放”的口号,主张打破旧诗的格律限制,创造新的诗歌形式。
在实践层面,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被认为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虽然其诗歌在艺术性上仍有争议,但它标志着新诗运动的开端。此外,稍晚一些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新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近现代诗歌格律的革新始于胡适和新文化运动,随后在一代诗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成熟。
我觉得“闻一多尤其在诗歌的音韵和形式上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试图在自由诗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值得尝试而没成功的。原因大概是懂得音乐,汉语乐律,又能把独特的体验与汉语乐律融合到一起的几乎没有。现在值得进一步往前尝试。
说聊斋
同一首歌
两诗合曲
白石道人19首词曲(原曲)
#9 Re: 诗歌革新
今天拿忆秦娥开玩笑,突然想到,忆秦娥 箫声咽以入声咽、月、别;节、绝、阙入韵,不仅不同于近体诗或者律诗平声入韵的要求,而且以入声结尾入韵,歌唱念诵,有模拟呜咽抽泣声的效果。李易安“乃知(词)别是一家”,良有以也。forecasting 写了: 2025年 4月 7日 09:21 五度是说的汉语音节的声调音域归一化后划分为五度,不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转:
明白了,你提到的“五度”是指将汉语音节声调的音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划分为五个音高等级(通常从1到5,1为最低,5为最高),而不是直接指代普通话的四声加轻声。这种方法更接近声调的音高分析,而非传统声调的分类名称。基于此,我将重新解释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的旋律。
1. 五度音高的定义
在语音学中,普通话声调的音高变化可以用五度标记法(Chao's five-point scale)来量化:
第一声(阴平): 高平调,音高稳定在55(高-高)。
第二声(阳平): 中升调,音高从3升到5(中-高)。
第三声(上声): 低降升调,音高从2降到1再升到3(低-最低-中)。
第四声(去声): 高降调,音高从5降到1(高-最低)。
轻声: 无固定声调,音高较弱,通常接近中低(如2或3),具体取决于前字。
通过这种归一化的五度划分,每个音节的声调都可以映射到1到5的音高区间,诗歌的旋律便可以通过音高的起伏来设计。
2. 用五度音高构造诗歌旋律的原理
诗歌的旋律感来源于音高的变化与节奏的搭配。利用五度音高,可以:
模拟旋律线条: 通过音高从低到高或高到低的排列,创造上升、下降或波动的旋律。
制造节奏对比: 高音(4-5)与低音(1-2)的交替,形成强弱对比。
强化情感: 高音域(4-5)表达激昂或明亮,低音域(1-2)表达沉郁或静谧。
3. 设计诗歌旋律的具体方法
以下是基于五度音高的几种旋律构造思路:
(1)平缓旋律
使用较接近的音高(如4-5或2-3),避免大幅跳跃。
示例:
“清(55)风(55)拂(51)面(51)”
音高:5-5-5-1 → 5-5-5-1
高音平稳过渡到下降,柔和舒缓。
(2)递进旋律
音高逐渐上升或下降,形成递进感。
示例:
“月(51)升(35)天(55)高(55)”
音高:5-1 → 3-5 → 5-5 → 5-5
从高降到低再升至高,层层递进。
(3)起伏旋律
混合高低音,形成波浪式起伏。
示例:
“山(55)重(35)水(214)复(51)”
音高:5-5 → 3-5 → 2-1-3 → 5-1
高-中-低-高的波动,富有动态。
(4)休止与转折
用轻声(音高约2或3)作为休止,连接不同的音高段。
示例:
“花(55)开(55)了(轻声)谢(51)”
音高:5-5 → 2 → 5-1
轻声作为过渡,柔化旋律。
4. 示例诗歌与五度音高分析
以下是一首短诗,展示如何用五度音高构造旋律:
text
Collapse
Wrap
Copy
云(35)淡(51)风(55)轻(55),
雨(214)落(51)声(55)低(35),
山(55)高(55)水(214)远(214),
心(55)静(51)梦(51)平(35)。
第一行: 3-5 → 5-1 → 5-5 → 5-5
音高从中升到高降再稳定在高位,舒展轻快。
第二行: 2-1-3 → 5-1 → 5-5 → 3-5
低音起伏后降至高再回落,细腻柔和。
第三行: 5-5 → 5-5 → 2-1-3 → 2-1-3
高音平稳后转为低升调,深远悠长。
第四行: 5-5 → 5-1 → 5-1 → 3-5
高音为主,最后升调结束,宁静中带希望。
这首诗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一个从高到低再回升的旋律线条,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5. 实践建议
音高序列规划: 在创作前可先设计每行的音高模式(如“5-3-1-5”),再选符合音高的字。
语义与音高的统一: 高音(4-5)适合明亮意象(如“天”“风”),低音(1-2)适合沉重意象(如“雨”“夜”)。
朗读检验: 写完后朗读出来,感受音高的旋律是否流畅、自然。
6. 与传统诗歌的联系
传统诗歌的平仄规则虽未明确使用五度音高,但其“平(高平调)”和“仄(起伏调)”的对立已隐含音高变化。五度音高法是对此的细化延伸,适用于现代自由诗,同时保留汉语的声调美感。
通过五度音高,你可以为诗歌打造独特的旋律性。如果想尝试创作,我可以帮你设计具体的音高序列或调整诗句,告诉我你的想法吧!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存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