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讨论子女教育,兼顾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任何其它问题。

版主: noles

laomei9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1139
帖子: 11245
注册时间: 2023年 11月 6日 16:14

#21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laomei9 »

你要怎样的轰轰烈烈啊,很累的吧,除非是你喜欢的,不计成本,否则都是自己找累
Yesterday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938
帖子: 90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01:18

#22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Yesterday »

各位pHD的想法不知道与这篇文章是否一致? 我感觉,能够做好的research的人非常少,美国的研究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进了坑就要长出萝卜,越大越好。我敢说大多数pHd长不出大萝卜,他们就是迷迷糊糊进了坑,靠国家养活。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孩子上大学也是一个道理

+2.00 积分 [版主 noles 发放的奖励]
头像
Yellen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509
帖子: 55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3日 14:04

#23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Yellen »

这篇文章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

事实是,他没拿到tenure,拿不到tenure就得走人,所以他只得离开: He left academia in 2008 after being denied tenure to become a full-time write.

正因为没拿到tenure,他才在2008年以后开始咒骂精英教育。这种装逼遭雷劈的作弊,居然就有人相信他的谎言。
pathdream 写了: 2025年 5月 4日 23:33 威廉 · 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美国作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简·奥斯汀的教育》(A Jane Austen Education,2011)、《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2014)和《艺术家之死》(The Death of the Artist,2020)等。

2008年夏天,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位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题为《精英教育的弊端》(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英院校对学生的溺爱和阻碍独立思考。他声称,精英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与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比如他自己也无法与水管工交谈,这是第一个例子。接着,德雷谢维奇以哈佛大学毕业生阿尔·戈尔(Al Gore)和耶鲁大学毕业生约翰·克里(John Kerry)为例,说明政客们与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脱节。


A&M Spa Limited

按摩推拿针灸(massage & acupuncture)
按摩推拿
针灸
痛症理疗
足疗保健
立即联系
这篇文章成了《优秀的绵羊》一书的前身。《纽约时报每日书评》的作家德怀特·加纳(Dwight Garner)把德雷谢维奇描述为“一个生动的作家,一个往往会把头球打到网后角落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控诉接踵而至,几乎瞄准了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全部生活”。

今天给大家推荐德雷谢维奇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你打算何去何从?)。

你打算何去何从?

文 | 威廉 · 德雷谢维奇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你打算何去何从?)我的演讲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面向人文社科专业所提出的经典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用价值?

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名校学位当然是给人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我问的并不是指工作,也不是指你的专业。

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你学会你的专业。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上大学,甚至大于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所有教育。

我说的“你要怎么做”的意思是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指的是你受到的所有正规或非正规的训练,那些把你送到斯坦福来的东西,你在大学这几年将要做的事。

01

困在专业里

你是如何从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

你能进入这所大学说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追求卓越。他们送你到好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榜样作用激励你更努力地学习。

除了在所有课程上都表现优异之外,你还在兴趣培养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你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私教课程。你每个暑假在大学里学习超前的课程,或参加提升特定技能的夏令营、工作坊。所以,你可能很擅长数学、钢琴或曲棍球,甚至同时精通好几项才能。

学习这些技能当然没有错,追求成为最优秀的人也没有错。问题是,整套体系好像遗漏了什么,也就是除此之外的一切。

我并不是说因为选择钻研数学,你就没法充分挖掘自己在表达方面的潜力;也不是说除了专注学习地质学之外,你还应该研究政治学;也不是说你在学钢琴时还应该学吹笛子。

毕竟,专业化的本质就是要精通某一领域。

我想说的是,正因为专业化,你的注意力都被限制在你已知的和你想知道的东西上。一切就只是你的专业了。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在成为专家的同时,你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联系都被切断了,甚至是你身上的其他可能性。

当然,作为大一新生,你才刚刚开始专业学习。考入斯坦福,已经让你在所有人都渴望的胜利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再读三年大学,三五年研究生或博士,然后再成为住院实习生、博士后或助理教授。

简单来说,你在狭窄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律师。或是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医生。

我还是要重复一遍,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当你在专业里越陷越深,就会越发难以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享受弹钢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想知道那个和朋友聊人生、聊政治,聊上课学了什么,对话总是热火朝天的自己。

那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19岁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长辈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只会谈论钱和肝脏。”


02

“考上”就是胜利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当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随大流最容易,这就是体制的力量。我不是说这个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么选。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选择的一切能给你带来好处,让父母骄傲,让老师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考上”来思考人生。

“考上”就是能力的证明,“考上”就是胜利。先是斯坦福,然后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再到旧金山大学做住院医生等。或者进入密歇根法学院,或高盛集团(GoldmanSachs)或麦肯锡公司(McKinsey)或别的什么地方。你迈出了这一步,下一步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你确实曾经想当心脏病专家。你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当时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被预修历史课的奇妙故事诱惑,对大三夏天去旅行无动于衷,甚至无视你在儿科学轮值时照看孩子的糟糕感受。

但无论你是因为随大流,还是早就选定了方向,20年后某天早晨醒来,你可能会纳闷:我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是你取得的成就在整个专业道路上意味着什么,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一切到底有什么用。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突然醒悟”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03

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或许能帮你避免这种危机。

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在哈佛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谈到这些问题。后来有一个参加了讨论会的学生联系上我,她正在写一篇毕业论文,讨论哈佛是如何给学生传递所谓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或许你对“自我效能”的另一种说法更熟悉——“自尊”(self-esteem)。

这位学生告诉我,有些在考试中得A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题目很简单。” 但另外一些学生,那种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尊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我聪明。”当然,认为得了A是因为自己聪明并没有任何错。不过,哈佛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当我指出这一点时,她十分震惊。

真正的自尊意味着根本就不在乎是否在考试中拿到A,而是充分意识到:尽管你接受的一切教育都在告诉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取得的成就,还有那些奖励、分数、奖品、录取通知书,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

她还告诉我,哈佛学生把他们的自我效能带到了世界上,也就是“创新”。但当我问她“创新”意味着什么时,她能想到的例子不过是“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

这不是创新,这只是成功,而且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成功。真正的创新意味着运用你的想象力,发挥你的潜力,创造新的可能性。

但我并不是在谈论技术创新,也不是指发明机器或者制造药物,而是另外一种创新——创造你自己的生活,不走现成的道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说的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moral imagination)。“道德”这里无关对错,而是与选择有关。道德想象力意味着设想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或研究生院,不是父母、同伴、学校、或社会想要什么,而是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换句话说,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你对“成功”的定义,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和选择。

就好比在咖啡店,服务员可能让你在拿铁、玛奇朵、意式浓缩等之间做出选择。但你完全有别的选择,你可以转身走出去。

当你进入大学,摆在你面前的有法律、医学、投行、咨询或其他选择,但你同样也可以选择这些之外的、其他人没有想过的事。


04

为什么孩子有能力和勤奋,

却没有想象力?

我再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当时我说,那些在耶鲁和斯坦福等名校的孩子往往比较谨慎,追求稳妥的奖励。

我听到最多的批评之一是:教育项目 Teach for America 如何?很多名校毕业生参与了这个教育项目,因此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个项目当然是好东西,但它实际上正好证明了我想说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标志性的门槛。

虽然它的内容完全不同于高盛、麦肯锡、哈佛医学院或伯克利法学院,但就精英选择中的地位来说,它们完全是一样的。TFA项目名声在外、很难进入,是值得你和父母吹嘘的东西,也会让你的简历很好看。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你不需要自己创造什么,只要申请然后按要求做就行了,就像申请大学、法学院或麦肯锡公司之类的。它像社会工作领域的斯坦福或哈佛,是另一个障碍,也是另一枚奖章。这个项目需要能力和勤奋,但不需要一丁点儿的“道德想象力”。

“道德想象力”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完全不同于你习惯的那些。

而且,光有“道德想象力”还不够。如果你要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独立思想者,你还需要“道德勇气”(moral courage)——无论别人说什么,你有勇气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而试图改变自己。

具有“道德勇气”的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和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他们会让别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不安、产生困惑。只要别人无法享受自由,人们就不在乎自己被关在监狱。可一旦有人越狱,其他人都会吓坏了。

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书中,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

“当一个人的灵魂诞生在这个国家时,立刻就有大网将它罩住,不让它飞走。你跟我谈什么民族、语言和宗教,我正想冲破大网远走高飞。”

05

撕破安全的网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其他的网。其中一个就是我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听到的“自我放任”。

“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事要做,跟随自己的感觉生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毕业后不找个正经的工作,去画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

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年轻人们就被问到这些问题。

更糟糕的是,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是理所应当的。

许多学生在毕业前跟我说,同龄人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为创造性的生活辩护。大家被逼着觉得自己疯了:抛弃确定无疑的东西是疯了,认为这种生活可行是疯了,认为自己有权尝试是疯了。

想想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这是美国社会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贫困的最好证明。一个国家最聪明的年轻人竟然认为听从自己的好奇心就是自我放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应该上大学,但我们也被告知,如果想接受真正的教育,那就是“自我放任”。

反过来看,做证券咨询、金融是不是自我放任?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赚钱做律师是不是自我放任?但搞音乐、写文章就不行,因为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比如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除非追求理想和激情能让我们赚很多钱,否则它就是自私的。

你看到这有多荒谬了吗?这就是罩在我们身上的网,也是我为什么说需要“勇气”的原因,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两年前的哈佛活动上,有个学生谈到我认为“大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做过的决定”,他说“我们早在中学时就决定好,要成为哈佛的高材生。”

问题是,有多少人会按照自己在12岁时做出的决定生活呢?换句话说,谁愿意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他们未来一辈子要做什么呢?或者一个19岁的小孩?

你能决定的只有你现在在想什么,并且要准备好不断改变你的决定。我不是想说服你们都成为音乐家或者作家。做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经济学家没有什么不好,这些都是靠谱、值得敬重的选择。

但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好好想想——根据正确的理由做出你的选择,并敢于承认和拥抱你的“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图安逸。要警惕社会所推崇的“懦弱价值观”的诱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预测、可控制。这些,同样是“网”。

不需要害怕失败。是的,你会犯错误。但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你可以从错误中缓过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更强大的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属于“后情感”世代——更愿意规避混乱、动荡和强烈的情感。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但这个说法值得严肃对待。

但我想说,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你的欲望和好奇、怀疑和不满、快乐和悲伤,它们可能会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

你的大学刚刚开始,成年也才刚开始。敞开身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吧,这个世界的广阔远超你想象。也就是说,你的未来也远比你想象中广阔。

+2.00 积分 [版主 noles 发放的奖励]
wyseman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24
帖子: 338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21:51

#24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wyseman »

Yesterday 写了: 2025年 5月 5日 14:39 各位pHD的想法不知道与这篇文章是否一致? 我感觉,能够做好的research的人非常少,美国的研究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进了坑就要长出萝卜,越大越好。我敢说大多数pHd长不出大萝卜,他们就是迷迷糊糊进了坑,靠国家养活。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孩子上大学也是一个道理
研究是个不容易的活。要做出不平庸的研究结果就更不容易了。
天才只是少数。大多数是跟在别人后面修修补补。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对研究的期望值过高。

+2.00 积分 [版主 noles 发放的奖励]
Yesterday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938
帖子: 90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01:18

#25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Yesterday »

wyseman 写了: 2025年 5月 5日 16:33 研究是个不容易的活。要做出不平庸的研究结果就更不容易了。
天才只是少数。大多数是跟在别人后面修修补补。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对研究的期望值过高。
有志者事竟成,我是鼓励那些有梦想的孩子们去他们想去的学校读他们想学的专业的。
问题是很多孩子可能不见得多喜欢,华人家长硬推,就为了进去了就可以扬眉吐气,LOL
Feliz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86
帖子: 1247
注册时间: 2024年 11月 17日 10:18

#26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Feliz »

名校瞎了眼
RJZN(人间指南)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213
帖子: 1653
注册时间: 2023年 3月 27日 10:13

#27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RJZN(人间指南) »

我觉得说得不错啊,专业化、从众效应这些确实会导致思想的狭隘和价值观的单一。我个人感觉这个现象在斯坦福更普遍,东岸的一些学校可能稍好一些。

+2.00 积分 [版主 noles 发放的奖励]
hahan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hahan 的博客
帖子互动: 733
帖子: 1685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3日 23:48

#28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hahan »

名校就是给上流社会拉皮条的
都成功到哪去去
传统上贵族都是以不识字为荣
打桥牌的黄俄凋零殆尽
穿汉服的汉儿何能为也
wyseman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24
帖子: 338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21:51

#29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wyseman »

RJZN 写了: 2025年 5月 5日 21:28 我觉得说得不错啊,专业化、从众效应这些确实会导致思想的狭隘和价值观的单一。我个人感觉这个现象在斯坦福更普遍,东岸的一些学校可能稍好一些。
stanford是专出骗子
x1 图片
baba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34
帖子: 328
注册时间: 2025年 3月 2日 21:33

#30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baba »

大部分都是吃饭,厨子也一样

有没有评到米其林?有发明新的菜品么?食品的营养搭配烹饪方式等等

差别是,大家被教育地认为做研究就高级,做菜就下里巴人,于是智商高的被骗去做研究了
Yesterday 写了: 2025年 5月 5日 14:39 各位pHD的想法不知道与这篇文章是否一致? 我感觉,能够做好的research的人非常少,美国的研究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进了坑就要长出萝卜,越大越好。我敢说大多数pHd长不出大萝卜,他们就是迷迷糊糊进了坑,靠国家养活。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孩子上大学也是一个道理
Nameless(岌岌无名)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2023年度优秀版主
Nameles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10
帖子: 4666
注册时间: 2023年 1月 24日 21:30

#31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Nameless(岌岌无名) »

一生极为坎坷的都有。平庸算啥。
欢迎光顾枪械射击版
viewforum.php?f=72
欢迎访问美国时政版讨论时政热点问题:什么能和事实辩论呢?
viewforum.php?f=71
https://youtu.be/j_urZ5KDPec?si=imscchDVXNsyihve
pathdream(葱韭集团团长)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1263
帖子: 2742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1:42

#32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pathdream(葱韭集团团长)楼主 »

baba 写了: 2025年 5月 7日 11:09 大部分都是吃饭,厨子也一样

有没有评到米其林?有发明新的菜品么?食品的营养搭配烹饪方式等等

差别是,大家被教育地认为做研究就高级,做菜就下里巴人,于是智商高的被骗去做研究了
每天吃米其林也会吃到吐
草你特铐谱祖宗十八代加后十八代 你踏马的去死吧
Yesterday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938
帖子: 90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01:18

#33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Yesterday »

baba 写了: 2025年 5月 7日 11:09 大部分都是吃饭,厨子也一样

有没有评到米其林?有发明新的菜品么?食品的营养搭配烹饪方式等等

差别是,大家被教育地认为做研究就高级,做菜就下里巴人,于是智商高的被骗去做研究了
还是有差别,能做好厨师的估计有50%, 而做科学研究的恐怕只有1%
baba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34
帖子: 328
注册时间: 2025年 3月 2日 21:33

#34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baba »

每天研究数论和量子力学也一样

大部分人就喜欢满嘴跑火车的ChatGPT,还有短视频
pathdream 写了: 2025年 5月 7日 11:13 每天吃米其林也会吃到吐
ferrygao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692
帖子: 17125
注册时间: 2023年 8月 28日 11:36

#35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ferrygao »

名校毁终生
知道很多人的居住环境以后 我终于明白为啥会有这些想法了
baba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34
帖子: 328
注册时间: 2025年 3月 2日 21:33

#36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baba »

大部分餐馆都是瞎搞,心不黑钱不来,成本和收益直接对抗,食材便宜点给少一点收费高一点,钱就多一些,考验人性。属于囚徒困境,而且从业者也都没啥社会保障,无恒产则无恒心,很难
Yesterday 写了: 2025年 5月 7日 11:56 还是有差别,能做好厨师的估计有50%, 而做科学研究的恐怕只有1%
Yesterday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938
帖子: 90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01:18

#37 Re: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帖子 Yesterday »

baba 写了: 2025年 5月 7日 12:47 大部分餐馆都是瞎搞,心不黑钱不来,成本和收益直接对抗,食材便宜点给少一点收费高一点,钱就多一些,考验人性。属于囚徒困境,而且从业者也都没啥社会保障,无恒产则无恒心,很难
美国做生意还是靠诚信,回报也是丰富的。靠欺骗走不长,早晚被惩罚。
Amen
x1 图片
回复

回到 “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