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前,江阴堵截日本长江舰队,结果呢,老蒋手下泄密,日本长江舰队跑了。
然后是在淞沪会战时日军登录战的时候不一鼓作气的全面压上,反而要在后续的上海市对峙的时候使用添油战术,一个师一个师的往上扔,为啥呢,因为老蒋在和日本人和谈中,希望用和谈来解决问题,当他发现和谈只是日本人在拖延时间后,又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身上,希望九国公约签字国能干涉。
当日寇在金山卫登录,已经意图包围上海守军的时候,前线将士发来撤退询问后,老蒋还在等国联和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其结果就是导致上海几十万守军被围,浪费了宝贵的撤退时间就算了,在后续发布撤退命令的时候,既然还不说明先后撤离的顺序,结果几十万人都堵在撤退的路上,被日本人轮番轰炸,结果大撤退成了大溃逃。也间接影响了南京保卫战,南京我就不说了,就是栓条狗在指挥席上也比唐和蒋做的好。 以上by 知乎小胖
几个对淞沪会战的分析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2 Re: 几个对淞沪会战的分析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26日)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投入约70万兵力,日军约30万,最终中方伤亡近30万,日军伤亡约4-7万。蒋介石的指挥决策被认为是导致国军惨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战略误判:过度依赖国际干预**
- 蒋介石寄希望于西方列强(如英、美、法等国)通过国际调停(如九国公约会议)迫使日本撤军,因此坚持在上海长期作战以“展示决心”。
- 在战局恶化时,蒋介石仍不愿下令撤退,等待布鲁塞尔会议(1937年11月3日召开)的结果,导致撤退命令延误21天,使日军完成合围,国军溃败。
### 2. **战术失误:阵地战对抗现代化日军**
- **无纵深防御**:国军阵地缺乏纵深,日军一旦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崩溃。
- **火力劣势**:日军拥有舰炮、航空兵支援,而国军火炮无法压制,步兵冲锋在日军机枪、掷弹筒火力下损失惨重。
- **盲目突击**:张治中等指挥官在缺乏火力掩护的情况下,命令战车连和步兵强行冲锋,导致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 3. **指挥混乱:越级指挥与临阵换将**
- 蒋介石习惯绕过战区司令、军长、师长,直接指挥连级单位,导致前线指挥系统瘫痪。
- 临阵换将,如将冯玉祥调离第三战区,进一步削弱指挥效率。
### 4. **撤退时机延误:酿成大溃败**
- 11月初,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蒋介石仍幻想国际干预,迟迟不下撤退令。
- 11月11日才下令撤退,但此时日军已切断退路,导致国军溃不成军,大量部队在混乱中被歼灭。
### 5. **政治凌驾军事:牺牲军队换取国际同情**
- 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并非军事胜利,而是通过惨烈牺牲“感动国际社会”,导致军队被当作政治筹码消耗。
- 例如,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坚守更多是表演给外国观察团看,而非战术需要。
### 总结
淞沪会战的失败,既是中日军事力量悬殊的结果,也与蒋介石的战略误判、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他的决策使国军精锐在无险可守的上海平原被日军火力绞杀,最终导致数十万军队的惨重损失,并严重削弱了后续抗战的防御能力。
以上by DeepSeek
### 1. **战略误判:过度依赖国际干预**
- 蒋介石寄希望于西方列强(如英、美、法等国)通过国际调停(如九国公约会议)迫使日本撤军,因此坚持在上海长期作战以“展示决心”。
- 在战局恶化时,蒋介石仍不愿下令撤退,等待布鲁塞尔会议(1937年11月3日召开)的结果,导致撤退命令延误21天,使日军完成合围,国军溃败。
### 2. **战术失误:阵地战对抗现代化日军**
- **无纵深防御**:国军阵地缺乏纵深,日军一旦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崩溃。
- **火力劣势**:日军拥有舰炮、航空兵支援,而国军火炮无法压制,步兵冲锋在日军机枪、掷弹筒火力下损失惨重。
- **盲目突击**:张治中等指挥官在缺乏火力掩护的情况下,命令战车连和步兵强行冲锋,导致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 3. **指挥混乱:越级指挥与临阵换将**
- 蒋介石习惯绕过战区司令、军长、师长,直接指挥连级单位,导致前线指挥系统瘫痪。
- 临阵换将,如将冯玉祥调离第三战区,进一步削弱指挥效率。
### 4. **撤退时机延误:酿成大溃败**
- 11月初,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蒋介石仍幻想国际干预,迟迟不下撤退令。
- 11月11日才下令撤退,但此时日军已切断退路,导致国军溃不成军,大量部队在混乱中被歼灭。
### 5. **政治凌驾军事:牺牲军队换取国际同情**
- 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并非军事胜利,而是通过惨烈牺牲“感动国际社会”,导致军队被当作政治筹码消耗。
- 例如,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坚守更多是表演给外国观察团看,而非战术需要。
### 总结
淞沪会战的失败,既是中日军事力量悬殊的结果,也与蒋介石的战略误判、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他的决策使国军精锐在无险可守的上海平原被日军火力绞杀,最终导致数十万军队的惨重损失,并严重削弱了后续抗战的防御能力。
以上by DeepSeek
#4 Re: 几个对淞沪会战的分析
首鼠两端,打给洋人看。南京保卫战,也是如此。
You see in this world there's two kinds of people, my friend. Those with loaded guns and those who 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