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 “干婚” 的婚姻模式在社会中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尤其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愈发普遍。所谓 “干婚”,即夫妻在法律上维持婚姻关系,现实里却各过各的生活,交流匮乏、情感冻结且财务严格 AA 制,如同 “搭伙过日子” 的陌生人 。
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海 “干婚” 家庭占比已达 15% 。在这些家庭中,92% 的夫妻婚前签署详细财产协议,日常对话 92% 围绕家务安排。极端案例中,夫妻分房睡,用 App 安排家务,连猫咪饲养责任都精确到表格。与此同时,全国结婚离婚数据也不容乐观,2024 年结婚登记数为 610.6 万对,离婚登记数为 262.1 万对,离婚率高达约 42.9% ,凸显当代婚姻困境。
“干婚” 现象盛行,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经济压力首当其冲,在一线城市,高房价使离婚后居住成本暴增,户籍、购房、子女入学等制度因素,也让婚姻趋于工具化。职场压力同样显著,996 工作制下,年轻人工作时间长,通勤后所剩无几的精力难以支撑经营感情。情感教育缺失也不容忽视,快节奏生活和代际差异,使夫妻感情被搁置,婚姻在重压下愈发脆弱。
此外,相亲市场乱象丛生,虚假资料、婚托等问题频出,让年轻人对传统婚姻望而却步。像高学历群体小王,利用大数据创建相亲平台,即便如此,也历经三年才找到伴侣。而小田缴纳会费相亲,却遭遇已婚骗子,身心俱损。
“干婚” 带来的影响广泛且深刻。个体层面,情感缺失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指数比普通已婚人群高出 35%,个人成长和社交自由也常受限制。家庭层面,看似为孩子维持婚姻,实则父母关系疏离,使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出传统家庭 3 倍,扭曲下一代婚恋观。社会层面,“干婚” 家庭 80% 不考虑生育,加速人口老龄化,且婚姻功利化削弱社会信任基础,现有法律框架也难以应对 “干婚” 带来的新问题。
“干婚” 现象是当代社会多重压力下的产物,反映出年轻人对婚姻的无奈重构。它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挑战,更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唯有从制度、社会和个人层面协同变革,完善保障制度,推广情感教育,转变婚姻观念,才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困境,让婚姻回归温暖与幸福的本质 。
干婚现象正以惊人速度席卷全国
版主: Softf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