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版主: Softfist
#21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和重要保证。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获悉,我国在太空成功验证了首款国产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望牵引我国航天电源升级换代。
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新宇研究员介绍,功率器件是实现电能变换和控制的核心,被誉为“电力电子系统的心脏”,是最为基础、应用最为广泛的器件之一。
随着硅基功率器件的性能逼近极限,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优势可满足空间电源系统高能效、小型化、轻量化需求,对新一代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新宇、汤益丹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刘彦民团队共同研制的碳化硅(SiC)载荷系统,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开启了空间站轨道科学试验之旅。
“本次搭载主要任务是对国产自研、高压抗辐射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进行空间验证,并在航天电源中进行应用验证,同时进行综合辐射效应等科学研究,逐步提升我国航天数字电源功率,支撑未来单电源模块达到千瓦级。”刘新宇说。
通过一个多月的在轨加电试验,碳化硅(SiC)载荷测试数据正常,成功进行了高压400V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在轨试验与应用验证,在电源系统中静态、动态参数均符合预期。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在太空成功验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的功率器件,标志着在以“克”为计量的空间载荷需求下,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有望牵引空间电源系统的升级换代,为未来我国在探月工程、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领域提供新一代功率器件。
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新宇研究员介绍,功率器件是实现电能变换和控制的核心,被誉为“电力电子系统的心脏”,是最为基础、应用最为广泛的器件之一。
随着硅基功率器件的性能逼近极限,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优势可满足空间电源系统高能效、小型化、轻量化需求,对新一代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新宇、汤益丹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刘彦民团队共同研制的碳化硅(SiC)载荷系统,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开启了空间站轨道科学试验之旅。
“本次搭载主要任务是对国产自研、高压抗辐射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进行空间验证,并在航天电源中进行应用验证,同时进行综合辐射效应等科学研究,逐步提升我国航天数字电源功率,支撑未来单电源模块达到千瓦级。”刘新宇说。
通过一个多月的在轨加电试验,碳化硅(SiC)载荷测试数据正常,成功进行了高压400V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在轨试验与应用验证,在电源系统中静态、动态参数均符合预期。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在太空成功验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的功率器件,标志着在以“克”为计量的空间载荷需求下,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有望牵引空间电源系统的升级换代,为未来我国在探月工程、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领域提供新一代功率器件。
#23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黄维兵团不是在钙钛矿这块已经弄了一个院士?imfaraway 写了: 2025年 6月 24日 14:56 钙钛矿还没有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吧。即便是这个领域的大牛,报工程院院士也不能从这个入手,只能顺带提。另外,我说的三大奖指的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是前两个。这一块不是院士的不少,这才是官方认证的冲击工程院的核心人选, 因为前两个的主要标准就是重要突破和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没有三大奖的哪怕是一堆CNS,或是杰青什么的都不是第一梯队。
#32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黄维院士迄今发表论文4320篇,引用量80110,真牛!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如下:
2021年476篇,2020年524篇,2019年573篇,2018年485篇,
2017年498篇,2016年379篇,2015年308篇,
2014年241篇,2013年207篇,2012年174篇,2011年184篇。
他涉猎领域至少10个领域,比如化学、材料、物理、生物、信息、人工智能、法学、马克思主义、管理学、生命科学、工程
黄维教授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本次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1年476篇,2020年524篇,2019年573篇,2018年485篇,
2017年498篇,2016年379篇,2015年308篇,
2014年241篇,2013年207篇,2012年174篇,2011年184篇。
他涉猎领域至少10个领域,比如化学、材料、物理、生物、信息、人工智能、法学、马克思主义、管理学、生命科学、工程
黄维教授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本次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33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太牛比了,以后钙钛矿、热电材料大拿们要想评院士,要先过黄维兵团这一关DongshanGe 写了: 2025年 7月 2日 01:24 黄维院士迄今发表论文4320篇,引用量80110,真牛!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如下:
2021年476篇,2020年524篇,2019年573篇,2018年485篇,
2017年498篇,2016年379篇,2015年308篇,
2014年241篇,2013年207篇,2012年174篇,2011年184篇。
他涉猎领域至少10个领域,比如化学、材料、物理、生物、信息、人工智能、法学、马克思主义、管理学、生命科学、工程
黄维教授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本次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34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光刻鸡,大飞鸡,ai科鸡这些差不多都有戏earlybird1 写了: 2025年 6月 21日 19:53 上工程院院士,需要满足一下条件:
1.具有大学学院副院长以上或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行政职位,这是公共关系资源;
2.发明多项突破卡脖子技术专利,或是发表CNS或是别的顶刊文章多篇,这是敲门砖一;
3.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这是敲门砖二;
4.对有用的人高情商,无明显敌人;
5.个人舍得投资,最好是有公共资源渠道投资;
6.攒局过一些大项目,通过此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子,互相鼓掌。
#37 Re: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竞猜
朱松纯(Song-Chun ZHU),出生于1969年, 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IEEE Fellow。现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 、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1992年赴美国留学,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布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1998年担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讲师;1998年至2002年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与认知科学中心助理教授;2002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系与计算机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正教授;2010年至2020年二次担任美国视觉、认知科学、AI领域跨学科合作项目MURI首席科学家;2020年回国筹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同时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21年创建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并任院长。朱松纯的主要研究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与计算、认知科学、机器学习、自主机器人等,长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科学的统一数理框架 ,先后获得斯隆奖、马尔奖、赫尔姆霍茨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