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来说,年薪往往只有2万-3万美元,面对动辄几千美元的生活成本,如何在高通胀下维持体面生活,是每位PhD绕不开的现实挑战。事实上,只要掌握正确方式,这份低收入也可以活出中产质感。
-
1. 住房是最大的开销,策略性选择可以大幅省钱:
校内宿舍:性价比高、靠近实验室,价格约在$700-900/月;
合租民房:选择华人或印度社区,租金低至$400-600/月;
教授短租:有博士生通过帮导师遛狗、浇花换取低价住房($300/月);
蹲转租信息:通过“PhD租房互助群”可获取毕业生低价转租,部分带家具赠送。
-
2.吃饭省钱并非意味着降低质量,而是学会利用资源:
学校食物银行:定期提供免费食品,包括蔬菜、米面等;
学术会议:学校讲座、研讨会常有免费餐食,合理安排可解决一日三餐;
临期折扣平台:如 Too Good To Go,每日低价抢购剩余优质食品;
Costco烤鸡策略:$5可吃2-3天,是留学生的省钱经典选择。
-
3. 在美国没有车很不方便,但也不代表只能靠花钱出行:
拼车群:许多学校都有博士拼车群,超市购物、机场接送都能蹭到;
自行车出行:多数高校提供免费修车服务,自行车是性价比最高的通勤工具;
教授顺风车:不少学生通过和导师“顺路”搭车,大大降低日常交通成本。
-
4. 生活不应只有科研,合理安排也能让娱乐社交不花大钱:
校内观影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免费电影放映,有时还配爆米花;
学生组织活动:国际学生夜、博士社交酒会等,免费提供饮品餐食;
团购资源:加入PhD观影团购群,$5观影不稀奇。
-
5. 综合成本控制合理,月支出完全可以控制在$600-800之间:
房租:$500
饮食:$100
交通:$0-$50
娱乐社交:$10-$30
额外开销:$100(设备、日常购物等)
这意味着即便年薪只有2万刀,每月依然可以有一定储蓄空间或应急资金。
-
攻读PhD是一场长期战役,经济压力真实存在,但借助信息差与资源整合,低成本生活并不意味着低质量。
了解学校政策、主动融入社区,往往比单纯节衣缩食更高效。
穷鬼🇺🇸PhD生存手册!附薅羊毛攻略
版主: Softfist
-
- 论坛元老
Scraper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00
- 帖子: 2084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