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1
- 帖子: 2457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5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甲骨是占卜用的。但是甲骨文里面有典有册,说明当时是用竹简的。只是没有保存下来的。竹简里有没有文学作品,就不知道了。
没有光子;也没有量子能级,量子跃迁,量子叠加,量子塌缩和量子纠缠。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7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一、“无传世之作”是事实错误
古埃及的文学、科技和艺术成就大量保存在实物文献与器物中,并非“没有传世之作”。
实物存世的“传世之作”包括:
《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文献之一,已有多个完整版本发现,内容涵盖死亡观、生死哲学、神祇系统。
《训诫文》与《智慧文学》:如《普塔赫霍特训诫》《美伦普塔智慧书》等,属于道德教训与官僚治国经验的文本,具有高度文学性与社会性。
医学与数学纸草文献:如《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书》《埃伯斯纸草文书》记录了复杂的外科、解剖和药理知识。
建筑与雕刻:金字塔、神庙、石棺上的铭文和浮雕本身就是不朽之作,兼具艺术、宗教、语言和政治功能。
这些都是“传世之作”,只不过不是以“后世通用文学样式”存在,伪史论者误以为“没有莎士比亚式文本”,就等于“没有文明”,是标准的现代文化本位主义。
二、对“传世”的误解:以印刷文明标准要求古文明
“传世”本是印刷文明之后才有的普及性文化概念。古埃及使用的是手写的纸草文书,多数由祭司或书记官保存于神庙中。由于纸草极不易保存,加之埃及长期战乱、掠夺与自然侵蚀,存世数量稀少是正常的,不等于“文化空白”。
更重要的是,古埃及的文化是高度神庙中心化,本身就不以“广泛传阅”为目的,许多文本功能是仪式性、教化性或官方用途,与后世文学的“市场化”截然不同。
三、逻辑谬误:没有X ≠ X不存在
“没有流传到今天的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古埃及没有文明”。这是经典的“无知诉求”(argument from ignorance)和“以果推因”的谬误。例如:
“我们没找到某个朝代的完整小说,说明这个朝代不存在?”
——这是明显荒谬的推论方式。
人类文明本身就是极易流失、易碎、非连续的遗产。如果用“我们现在是否拥有它”来判断“它是否曾存在”,那整个考古学和历史学都可以被推翻。
四、反问:难道苏美尔、玛雅、印度河文明也不存在?
这些同样有大量已知器物和建筑,但“传世文学”不多、语言未完全破译,也未必有“莎士比亚”式长篇作品存留。
难道这就说明这些文明“存疑”?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只拿埃及来质疑?这暴露了伪史论者的选择性质疑和双重标准。
总结:
“古埃及无传世之作,因此古文明存疑”这一说法:
事实错误(大量文献与实物存世);
标准错置(以现代印刷文学标准要求古文明);
逻辑混乱(无证据不等于证伪);
文化偏见(以西方文学标准否定非西方文明)。
这不是对历史的质疑,而是对无知的包装和传播。在真正的历史研究中,此类观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古埃及的文学、科技和艺术成就大量保存在实物文献与器物中,并非“没有传世之作”。
《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文献之一,已有多个完整版本发现,内容涵盖死亡观、生死哲学、神祇系统。
《训诫文》与《智慧文学》:如《普塔赫霍特训诫》《美伦普塔智慧书》等,属于道德教训与官僚治国经验的文本,具有高度文学性与社会性。
医学与数学纸草文献:如《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书》《埃伯斯纸草文书》记录了复杂的外科、解剖和药理知识。
建筑与雕刻:金字塔、神庙、石棺上的铭文和浮雕本身就是不朽之作,兼具艺术、宗教、语言和政治功能。
这些都是“传世之作”,只不过不是以“后世通用文学样式”存在,伪史论者误以为“没有莎士比亚式文本”,就等于“没有文明”,是标准的现代文化本位主义。
二、对“传世”的误解:以印刷文明标准要求古文明
“传世”本是印刷文明之后才有的普及性文化概念。古埃及使用的是手写的纸草文书,多数由祭司或书记官保存于神庙中。由于纸草极不易保存,加之埃及长期战乱、掠夺与自然侵蚀,存世数量稀少是正常的,不等于“文化空白”。
更重要的是,古埃及的文化是高度神庙中心化,本身就不以“广泛传阅”为目的,许多文本功能是仪式性、教化性或官方用途,与后世文学的“市场化”截然不同。
三、逻辑谬误:没有X ≠ X不存在
“没有流传到今天的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古埃及没有文明”。这是经典的“无知诉求”(argument from ignorance)和“以果推因”的谬误。例如:
“我们没找到某个朝代的完整小说,说明这个朝代不存在?”
——这是明显荒谬的推论方式。
人类文明本身就是极易流失、易碎、非连续的遗产。如果用“我们现在是否拥有它”来判断“它是否曾存在”,那整个考古学和历史学都可以被推翻。
四、反问:难道苏美尔、玛雅、印度河文明也不存在?
这些同样有大量已知器物和建筑,但“传世文学”不多、语言未完全破译,也未必有“莎士比亚”式长篇作品存留。
难道这就说明这些文明“存疑”?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只拿埃及来质疑?这暴露了伪史论者的选择性质疑和双重标准。
“古埃及无传世之作,因此古文明存疑”这一说法:
事实错误(大量文献与实物存世);
标准错置(以现代印刷文学标准要求古文明);
逻辑混乱(无证据不等于证伪);
文化偏见(以西方文学标准否定非西方文明)。
这不是对历史的质疑,而是对无知的包装和传播。在真正的历史研究中,此类观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8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我们可以进一步用夏商文明的历史发现与演变来补充反驳“古埃及无传世之作所以文明存疑”这种伪史论调,揭示其认知与方法的荒谬:
一、夏朝的例子:从“无实证”到“考古确认”的反转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许多西方学者乃至部分中国学者都曾认为**“夏朝是传说”**,理由恰好和“埃及无传世之作论”类似:
文献出现在夏之后很久;
没有写有“夏”字的实物;
缺乏可验证的“传世文献”或遗迹。
但从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考古学进展——尤其是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人们发现:
一个确实存在于公元前1900–1500年之间的早期王朝政权形态;
城墙、青铜器、礼器、道路系统等具备国家特征;
年代、地理、社会结构与《史记》《尚书》中记载的夏高度吻合。
虽然今天仍有人争论“是否一定是夏”,但主流考古界已基本接受:即便尚未直接看到“夏”字,二里头文化本身就构成了可信的国家级文明证据。
这说明:没有“传世文本” ≠ 没有文明,考古与实物证据往往更加关键。
二、商朝的例子:从“传说王朝”到“铭文实证文明”
商朝的情况更加典型。在甲骨文出土之前,19世纪的西方汉学界甚至一度质疑商朝的真实性,认为那只是《史记》的文学虚构。
直到20世纪初,殷墟出土了成千上万的甲骨文,铭文中明确记载了商王族、年号、祭祀、战争、天象等内容,与《史记》等记载惊人地吻合。
这直接粉碎了“无传世之作=虚构”的观点:
商朝的文字并非“文学文本”,而是记事、占卜、政治与仪式的综合载体;
这种文明形式与后来的儒家经典、诗赋不同,但同样构成极高水平的文化体系;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层面书面文化传统。
三、由此推及古埃及:文明的存在从不取决于“是否有传世名著”
古埃及与夏商一样:
都有系统性的政权结构与宗教体系;
都有大量非文学性质的“官方文字”存世(象形文、铭文、文书);
都因自然条件、时间跨度与历史劫难而导致文本流传断代。
若因为没有“传世名著”就怀疑文明存在,那就等于说:
“甲骨文不是《红楼梦》,所以商朝不算文明。”
“埃及文书不是《荷马史诗》,所以古埃及是假的。”
——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式历史否定。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许多西方学者乃至部分中国学者都曾认为**“夏朝是传说”**,理由恰好和“埃及无传世之作论”类似:
文献出现在夏之后很久;
没有写有“夏”字的实物;
缺乏可验证的“传世文献”或遗迹。
但从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考古学进展——尤其是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人们发现:
一个确实存在于公元前1900–1500年之间的早期王朝政权形态;
城墙、青铜器、礼器、道路系统等具备国家特征;
年代、地理、社会结构与《史记》《尚书》中记载的夏高度吻合。
虽然今天仍有人争论“是否一定是夏”,但主流考古界已基本接受:即便尚未直接看到“夏”字,二里头文化本身就构成了可信的国家级文明证据。
商朝的情况更加典型。在甲骨文出土之前,19世纪的西方汉学界甚至一度质疑商朝的真实性,认为那只是《史记》的文学虚构。
直到20世纪初,殷墟出土了成千上万的甲骨文,铭文中明确记载了商王族、年号、祭祀、战争、天象等内容,与《史记》等记载惊人地吻合。
商朝的文字并非“文学文本”,而是记事、占卜、政治与仪式的综合载体;
这种文明形式与后来的儒家经典、诗赋不同,但同样构成极高水平的文化体系;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层面书面文化传统。
古埃及与夏商一样:
都有系统性的政权结构与宗教体系;
都有大量非文学性质的“官方文字”存世(象形文、铭文、文书);
都因自然条件、时间跨度与历史劫难而导致文本流传断代。
若因为没有“传世名著”就怀疑文明存在,那就等于说:
“甲骨文不是《红楼梦》,所以商朝不算文明。”
“埃及文书不是《荷马史诗》,所以古埃及是假的。”
——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式历史否定。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1
- 帖子: 2457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9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就这么几本书,而且这叫传世之作么?埃及人自己都不读了oldestghost 写了: 昨天 02:39 一、“无传世之作”是事实错误
古埃及的文学、科技和艺术成就大量保存在实物文献与器物中,并非“没有传世之作”。
实物存世的“传世之作”包括:
《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文献之一,已有多个完整版本发现,内容涵盖死亡观、生死哲学、神祇系统。
《训诫文》与《智慧文学》:如《普塔赫霍特训诫》《美伦普塔智慧书》等,属于道德教训与官僚治国经验的文本,具有高度文学性与社会性。
医学与数学纸草文献:如《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书》《埃伯斯纸草文书》记录了复杂的外科、解剖和药理知识。
建筑与雕刻:金字塔、神庙、石棺上的铭文和浮雕本身就是不朽之作,兼具艺术、宗教、语言和政治功能。
这些都是“传世之作”,只不过不是以“后世通用文学样式”存在,伪史论者误以为“没有莎士比亚式文本”,就等于“没有文明”,是标准的现代文化本位主义。
二、对“传世”的误解:以印刷文明标准要求古文明
“传世”本是印刷文明之后才有的普及性文化概念。古埃及使用的是手写的纸草文书,多数由祭司或书记官保存于神庙中。由于纸草极不易保存,加之埃及长期战乱、掠夺与自然侵蚀,存世数量稀少是正常的,不等于“文化空白”。
更重要的是,古埃及的文化是高度神庙中心化,本身就不以“广泛传阅”为目的,许多文本功能是仪式性、教化性或官方用途,与后世文学的“市场化”截然不同。
三、逻辑谬误:没有X ≠ X不存在
“没有流传到今天的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古埃及没有文明”。这是经典的“无知诉求”(argument from ignorance)和“以果推因”的谬误。例如:
“我们没找到某个朝代的完整小说,说明这个朝代不存在?”
——这是明显荒谬的推论方式。
人类文明本身就是极易流失、易碎、非连续的遗产。如果用“我们现在是否拥有它”来判断“它是否曾存在”,那整个考古学和历史学都可以被推翻。
四、反问:难道苏美尔、玛雅、印度河文明也不存在?
这些同样有大量已知器物和建筑,但“传世文学”不多、语言未完全破译,也未必有“莎士比亚”式长篇作品存留。
难道这就说明这些文明“存疑”?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只拿埃及来质疑?这暴露了伪史论者的选择性质疑和双重标准。
总结:
“古埃及无传世之作,因此古文明存疑”这一说法:
事实错误(大量文献与实物存世);
标准错置(以现代印刷文学标准要求古文明);
逻辑混乱(无证据不等于证伪);
文化偏见(以西方文学标准否定非西方文明)。
这不是对历史的质疑,而是对无知的包装和传播。在真正的历史研究中,此类观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10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古埃及留下的文献少,而且没有后世传承阅读,所以不算文明或没有传世之作”。但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以近现代文化的尺度,来评判古代文明,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来逐条分析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成立:
《亡灵书》(The Book of the Dead):保存了几十个完整或片段版本,广泛使用于从新王国开始的贵族葬礼,几乎是“人手一本”的仪式文本。
医学文书:如《埃德温·史密斯纸草》《埃伯斯纸草》,详细记录解剖、疾病与药物,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
数学与天文纸草:如《莱茵纸草文书》,包含了分数运算、几何、体积计算等内容。
政治与法律文书:神庙契约、户籍记录、诉讼文件也大量保存于纸草或石刻之中。
智慧文学:如《普塔赫霍特训诫》《美伦普塔训诫书》属于训诫体道德哲学文本,可类比儒家《论语》。
你的意思是:“埃及人自己后来都不读了”,所以这些不能算“传世之作”。这其实混淆了**“流传久远的作品”和“现代通俗阅读”**两个概念。
“传世之作”在历史学语境中,指的是跨时代保留下来、能反映该文明核心价值、知识、制度或信仰的文献或物件。
就像《汉律》《商周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不是用来“读着玩”的,但没人会说中国古代没有“传世之作”。
再说,即便在现代,西方人也很少读《荷马史诗》或拉丁文原版《圣经》了,难道能说古希腊或中世纪欧洲没有“传世文学”?
埃及文献并不是为大众阅读准备的,尤其是:
僧侣和书记官为核心读者群体,文书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管理、宗教仪式和死后使用(如墓葬陪葬);
莎草纸成本高,识字率低,大多数百姓无法接触,因此“代代传读”不是目标;
这与后世印刷时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机制完全不同,不可类比。
“埃及人自己都不读了”这种说法在历史维度上也站不住脚:
在古埃及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中,这些文献不断被抄写、修改、重新编排、流传于不同朝代(如《亡灵书》在中王国到晚期都有发展);
它们在自己的时代确实是“传世性”的,在埃及后期甚至流传到希腊化世界(托勒密时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收藏了大量埃及纸草文书)。
常见误解 事实与反驳
就几本书 实际保存下来的莎草文书种类繁多,涵盖宗教、医学、法律、数学等
没人读了不算 文献在古代有官方/宗教功能,广泛流传与“读者数量”无关
不是文学作品 文明不等于写小说,宗教/制度/行政文献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
没后世影响 影响贯穿3000年埃及王朝时期,并影响后来的希腊-罗马学术
如果真的要判断一个文明是否有“传世之作”,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
“有没有文字系统?”
“有没有有意识保存、复制、传播的文献传统?”
“这些文献是否反映了该文明的知识、信仰、制度或审美?”
古埃及的回答是:有,而且非常系统、丰富、深刻。
所以,说古埃及“没有传世之作”或“埃及人都不读了”,既是文化本位主义,也是对考古史料与历史语境的无知或误读。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1
- 帖子: 2457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11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连网上聊天全都要靠人工智障,什么叫传世不懂么,老子,孔子孟子,art of war,不是什么政府文书这种短时效文件oldestghost 写了: 昨天 11:45 “古埃及留下的文献少,而且没有后世传承阅读,所以不算文明或没有传世之作”。但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以近现代文化的尺度,来评判古代文明,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来逐条分析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成立:
一、“就这么几本书” ≠ 没有传世之作
1. 古埃及文献的“量”,远超大多数早期文明
《亡灵书》(The Book of the Dead):保存了几十个完整或片段版本,广泛使用于从新王国开始的贵族葬礼,几乎是“人手一本”的仪式文本。
医学文书:如《埃德温·史密斯纸草》《埃伯斯纸草》,详细记录解剖、疾病与药物,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
数学与天文纸草:如《莱茵纸草文书》,包含了分数运算、几何、体积计算等内容。
政治与法律文书:神庙契约、户籍记录、诉讼文件也大量保存于纸草或石刻之中。
智慧文学:如《普塔赫霍特训诫》《美伦普塔训诫书》属于训诫体道德哲学文本,可类比儒家《论语》。
所谓“就几本书”的说法,并不准确。只是大多数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实用文书、宗教文本、训诫体文本而已。
二、“传世之作”并不只指后代爱读的文学经典
你的意思是:“埃及人自己后来都不读了”,所以这些不能算“传世之作”。这其实混淆了**“流传久远的作品”和“现代通俗阅读”**两个概念。
关键反驳点:
“传世之作”在历史学语境中,指的是跨时代保留下来、能反映该文明核心价值、知识、制度或信仰的文献或物件。
就像《汉律》《商周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不是用来“读着玩”的,但没人会说中国古代没有“传世之作”。
。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561
- 帖子: 2457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14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我在标题里面问了一个问题
哪里来的骗
你们这些人脑子坏掉了
做题做的太多是后遗症
只要书上没有的就不敢思考
现在有AI了,更不需要用脑子
脑子都长到别人身上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
- 论坛精英
oldestghost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8
- 帖子: 6076
- 注册时间: 2024年 5月 4日 23:25
#19 Re: 请问古埃及有哪些传世之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探讨:
---
## 一、“伪史”在网络时代是如何传播的?
### 1. **去中心化传播机制**
* 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出版、学术审查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内容,哪怕毫无史学素养。
* 例如:短视频平台上许多“讲历史”的账号用夸张标题、离奇剧情吸引流量,内容却漏洞百出。
### 2. **算法推送放大“爽感”内容**
* 平台推荐机制倾向于推荐“高互动”的内容,伪史往往猎奇、颠覆、民族主义情绪浓重,更能刺激用户转发评论。
* 例如:“某某民族其实是中国人”、“某历史人物被严重冤枉”这种反转叙事,极易走红。
### 3. **图文音视频混合传播、降低门槛**
* 伪史常用“配图+情绪文字”“剪辑视频+讲解”等方式,让不具备史学背景的普通观众更容易接受。
* 一些伪史甚至用“纪录片”包装自己,看起来“有理有据”,误导性更强。
---
## 二、为什么一些人会相信伪史?
### 1. **知识储备不足**
* 许多受众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无法辨别史实与虚构。
* 中国历史跨度大、复杂,普通人很难全面了解,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说法带偏。
### 2. **认知偏好与情绪认同**
* 伪史往往迎合民族情绪、阴谋论思维、身份焦虑等心理需求。
* 比如:“我们其实更伟大,只是被外国人掩盖了”“历史被某些势力篡改了”。
* 情绪满足 > 事实验证。
### 3. **教育与舆论生态问题**
* 教育中对历史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足。
* 某些历史议题在主流叙述中避重就轻,给了伪史“填补空白”的空间。
---
## 三、如何有效应对伪史现象?
### 1. **提升大众史学素养**
* 推广简明、可靠、有趣的历史读物和内容,让史实“有传播力”。
* 比如一些真正有史学功底的B站up主,既严谨又有趣,是很好的榜样。
### 2. **建设健康的信息生态**
* 内容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伪造、误导性的历史内容进行标注或限流。
* 鼓励“学术界 × 新媒体”的合作,比如高校教授下场做内容。
### 3. **培养质疑与查证能力**
* 教育层面加强“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训练,让人学会:
* 不轻信来源可疑的说法;
* 主动查询史料和多个版本;
* 理解“历史研究不是绝对真理,而是基于证据的判断”。
### 4. **以理性对待,而非对骂或讽刺**
* 虽然“非蠢即坏”的说法在网络上很解气,但要真正减少伪史影响,还是要有策略:
* 面对误信者,多用提问引导;
* 面对造谣者,则应公开揭露其逻辑漏洞、利益动机。
---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把这整理成一篇短文、评论稿、演讲稿或者社交媒体帖子等格式。是否有特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