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越书》中,曾用一段文字描述了吴王阖闾的墓葬,在惜字如金的书简上,作者也愿意用华丽的笔墨来描写阖闾墓的豪华。
“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都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铜棺三重,汞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盘郢、鱼肠三千在焉。”
“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秦始皇东巡的时候路过虎丘,希望能得到三千宝剑,他动用民工掘地三尺,但是当时的古剑已经被水淹没,秦始皇也没有办法,从此这个地方便被称作“剑池”。
到了三国,东吴的孙权听说这件事后,为了能得到这些绝世名剑,他派士兵掘起巨石试图寻求宝剑。劳师动众的结果是无功而返。
杜十娘在苏州卖淫时,写了一首《题虎丘寺》:
“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
千年的沉淀,虎丘埋藏了无数人的笔墨,变成了文人们咏叹古今的胜地。中国历史的进程已经推向了明代,千年的时光过去,正德7年(1512年),前去虎丘游玩的唐伯虎意外地发现这个数代君王找人掏都掏不干净的剑池竟然干涸了。他们顺着干涸后的剑池前进,最终看到了一个石头洞穴。于是唐伯虎成了史学界公认的第一个发现阖闾墓的人。但是当地的县令为了避免对先人的不敬,便命工匠将石穴封住了。
1955年,苏州市园林局为了美化虎丘景区,决定对剑池进行清理,将水全部抽干,清除淤泥。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宽大的洞穴,就在池底北端的岩石中间。洞穴的形状是一个三角形,高约1.2米,深度10多米,人可以在里面穿行。洞穴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立即联系了当地的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部门,希望能够揭开这个洞穴的秘密。
在得到当地部门的许可后,考古队迅速到达了剑池现场,对洞穴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他们带着各种装备,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洞穴,希望能够找到阖闾的陵墓。他们沿着洞穴向前走,发现洞穴的墙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凿刻的痕迹,说明这里曾经有人来过。
他们走了大约10米,就到了洞穴的尽头,那里有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上面刻着“吴王阖闾之墓”的字样。
阖闾的墓穴和剑池,一直是苏州的一大奇观,也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梦想之地。可惜的是,当考古队准备打开墓穴时,却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原来,墓门后面的石板连接着虎丘塔的塔基,如果强行开启墓门,就会破坏虎丘塔的结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虎丘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也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不能轻易动摇。考古队为此苦恼不已,他们尝试了两次,想要用不同的方法打开墓门,但都失败了,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计划。

阖闾的一切荣耀和秘密,都被尘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里,只留下那个神秘莫测的墓穴,供世人揣摩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