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诗歌对每个人的影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它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不同。
因此人们说描写共同的、永恒的东西更容易得到更多人赞赏。但是得到更多人赞赏的东西不见得最好。当人们见惯了一种风格,一种表述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就不再以这种风格、这种表述方式为美的。
由于社会伦理的变化比审美情趣的变化慢,诗人、作者就不得不变着花样地来表达类似的情感,把同样美好的东西放进不同的情境,以期唤起不同经历人群的共鸣。甚至,让表达方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隐晦,延长读者获取信息的过程,从而错过长期受到良好教育而形成的审美疲劳。印象派啊,达达主义啊,估计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对诗歌打分其实是对读者的一个分类。有多少读者接受直接灌输的美,多少读者接受言外意内涵的美,多少读者接受反转倒映的美,等等。
因为作者阅读自己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反刍过程,所以作者始终会觉得对同一个主题,自己写的好一点。
但是我也遇到过哑然无语的时刻。见到一个情境,想起古诗来,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我很怀疑这里面有经历的成分。
因为一首诗我幼年时读过。我把它当成美的模版记忆了。后来唤起了回忆,记忆与眼前的景象契合,我觉得前人写的好。
当我分析一首诗,把它拆解成概念和模版,用这个模版照样写一首,也可以。但就失去用这个模版再次写作的兴趣了。
我记得自己抄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词写道: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我胡诌道:
长发衬衫牛仔,
咖啡唇印香钟。
乡村民谣唱游中,
倦倚沙发不动。
飞艇雪山晴色,
长窗落日枫红。
沧桑世事古今同,
只是伊人情重。
有人赞曰,写的挺好啊!
当然会好啊!是照现有模版抄下来的呀!象这样的抄,一百首也很容易抄出来。抄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不停地去追求新鲜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样会陷进死胡同。因为就像杂交会产生很多废品一样,写诗、唱歌、画画,为了不落进窠臼,会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废品。虽然通过分析,可能可以让每首诗都看起来比较有光彩一点,但那就相当于用旧有模版去修补你的尝试,尝试就没什么意义了。
然后会有穷尽的感觉。所有想得到的可能都尝试过了,没有别的了。枯竭了。
在电脑程序而言,给定字数内,可能的排练组合本来就是有限的。
现在我还没达到极限,将进酒什么的我还仿不出来。但是仿得出来又怎么样呢?
直接窥视人脑,研究给哪些语言触点加以刺激,能引起大脑更大的兴奋,不是更快吗?
就以机器学习而言,分析好诗,主谓宾定状补拆开,每个词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把好的模版记下来,是可以的。用这个模版来写诗,也是可以的。但是给符合这个模版的诗打高分,就有点不靠谱。
如前所述,同类作品在某个人的阅读经验中见过多少,是他对这首诗打分的依据之一。
如果说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让接受实验的人都不再阅读,完全凭已有经验来打分。这是一件很不人道的事。
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