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石光荣家能吃这样的
记得小时候爸妈单位食堂改善伙食,给每家分一只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烧鸭子,单身给半只,成了单位里的大事
还有分苹果分梨,分冻肉分带鱼,全是大事
中国人民能吃成现在的样子,真得感谢老邓跟西方搞关系
版主: Softfist
也就石光荣家能吃这样的
记得小时候爸妈单位食堂改善伙食,给每家分一只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烧鸭子,单身给半只,成了单位里的大事
还有分苹果分梨,分冻肉分带鱼,全是大事
中国人民能吃成现在的样子,真得感谢老邓跟西方搞关系
现在这些厂都倒闭了,我去看过,还有些餐馆叫三厂会面之类,可能当时就很出名
xuzhu 写了: 2025年 9月 29日 18:33也不能说是摆拍,当年效益确实不差
当年工人的地位也不低http://ha.people.com.cn/n2/2020/0916/c3 ... 96095.html
那时的新中国刚成立,那时的郑州叫“纺织城”。长不过三公里的棉纺路,是整个城市最繁华的所在。五个大型国营棉纺厂,十万纺织工人聚居于此。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一条街撑起一座城。5个棉纺厂的利税,占郑州市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
1958年,三厂生产的布走出国门,开启了河南省纺织品出口的先河。很快,四厂自行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无梭喷气织机,改变了上千年来用梭子引纬织布的历史。五大国棉厂一年生产的棉布,可供1亿人口每人做一套衣服。
1984年,袁鸿岗出任三厂厂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几家国棉厂经历阵痛,纷纷进行体制调整、技术改造。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他们重新赢得了市场。那几年,袁鸿岗干的最多的事,是各地跑展会,签合同。90年代初,郑棉三厂曾经70%的产品用于出口,每年为国家赚回外汇2000万元以上。
1995年,袁鸿岗退休。他没有选择回到上海,而是留在郑州。“我与郑州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上海联系万缕千丝。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就要终老在这儿,终点就在郑棉三厂这个医院,挺好。”
从1951年到2009年,国家对郑州纺织工业投入不到5亿元,同期财政税利100多亿元。
那时是棉纺厂效益最好的时代,工人们是城市里工资最高的一群人。每个棉纺厂都有食堂、澡堂、医院、学校、托儿所,除了工作,职工不用操心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