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2582吨稀土,欧盟变脸了,制裁令将发往中国,逼12家中企认栽
2025-09-25 14:17 来源: 姒修唠美食
发布于:天津市
9月19日,欧盟委员会就发布声明,打算将12家中国能源类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理由很直接,涉嫌参与绕开制裁,为俄罗斯提供能源支持。
这份尚在酝酿中的第19轮对俄制裁草案,不仅首次将中国企业明确列入目标,还意味着欧盟正试图在乌克兰战局未明的背景下,把中国拉入他们定义的“责任方”之列。
过去三年,欧盟在对俄制裁上投入巨大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次转向中国企业,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次策略性调整。
然而,就在9月20日,中国官方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稀土出口量达到2582吨,环比增长超过两成,其中大部分流向欧洲市场。
也就是说,欧盟一边从中国进口关键资源,一边又在政治层面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施压,态度前后反差极大,耐人寻味。
欧盟指控这些中国企业参与“违反对俄原油贸易限制”,但细看细节,其实并未公布具体交易路径、证据来源或司法程序。
这12家企业大都从事原油炼化、能源中转或贸易业务,业务遍布中东、中亚和东南亚,是否直接涉俄、是否知情操作,目前并无确凿证据披露。
欧盟的说法更多基于“风险判断”而非事实查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内部对这一制裁方向并不完全统一,据多家媒体报道,草案尚未提交27国一致表决,有成员国私下表达顾虑。
比如长期对华立场较为温和的匈牙利就对将第三国企业直接列为目标表示担忧,担心这会破坏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甚至可能反噬本国利益。
欧盟此举的真实意图远不止“维护制裁体系”,一方面,它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主动迎合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多次对欧盟施压,对布鲁塞尔而言,释放“对华强硬”信号,是一种示好的表现。
另一方面,欧盟自身在对俄政策上的挫败感,也在寻找“替代责任人”。
俄乌冲突久拖不决,前线局势陷入僵持,欧洲内部对制裁效果的质疑声越来越高,将视线转向中国,既能转移焦点,也能借机对中国施压,试图迫使中国发挥更多对俄影响力。
对于欧盟的无端制裁,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不止一次明确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参与方,也未向任何冲突当事方提供武器或战略物资。
9月20日,中方再次重申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行为,始终符合国际法和世贸规则,欧方无权越界评判。
与此同时,发出警告,若欧盟执意推进不合理制裁,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官方回应,而是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一贯的表态逻辑:坚持原则,不主动对抗,但绝不无底线妥协。
更关键的是,在欧盟对中国企业发起政治性指责的同时,他们对中国资源的依赖却从未减少。
欧洲产业界对中国稀土的需求并非短期问题,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力发电,从军工设备到高端制造,几乎每一项战略性行业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的支撑。
虽然欧盟近年来不断宣称要“去风险”,但现实是,他们在关键矿产上的自给能力几乎为零。
即使启动本地提炼项目,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才能形成规模,更别提技术门槛高、环境标准严苛等现实问题。
这意味着,欧盟在战略资源上对中国的依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而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理从未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依据国际通行规则,对军民两用产品实施许可制度,保护资源安全,防止战略物资被滥用。
眼下这2582吨稀土不仅是欧盟产业“续命”的关键物料,也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方行为背后的逻辑错乱。
一边高喊“减少依赖”,一边却在关键节点继续大量采购;一边要求“透明贸易”,一边却对中企毫无程序地施加政治压力。
欧盟近年来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所谓“战略自主”的空间,但现实一次又一次打脸。
对中国,他们在技术、贸易、安全等问题上频频施压,却又不得不维持经贸稳定;对美国,他们表面合作,实则也在担心被技术封锁、市场排挤。
欧洲内部对此并非没有清醒声音,德国、法国的一些产业代表多次警告,不应将中欧关系过度政治化,尤其是在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的背景下。
以绿色转型为例,欧盟押宝新能源产业,但最上游的电池金属、稀土元素几乎全靠中国。
如果中欧关系持续紧张,不仅新能源行业将受冲击,连军工制造和高科技设备也将面临断链风险。
而在全球范围内,欧盟的这一行为将发展中国家的质疑,西方是否正将“制裁工具化”,随意将自身政治立场强加给第三国。
这种趋势与近年来全球对经济胁迫的普遍反感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中国立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中国没有对外搞资源勒索,也从未以稀土为武器,但这不等于没有手段,对镓、锗的出口管制就是一个信号。
在必要时,中国可以运用合法手段保护本国利益,而对欧盟来说,稀土远不是唯一依赖项,一旦局势升级,冲击将是系统性的。
欧盟从中国拿到关键资源后,反手祭出政治制裁,不只是一次外交上的失礼,更暴露出其内部决策的混乱与短视。
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体系中,靠施压换来的合作是走不远的,中国已经展示出足够耐心和克制,但也不会无原则退让。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制裁能不能生效,而在于欧盟是否愿意正视一个多极化世界的现实。
试图站队美国、打压中国,然后又指望从中国获取资源,这样的逻辑终究会走不通。
参考资料
冯德莱恩扬言:欧盟要制裁,含中企 2025-09-20 11:28·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