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彰“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2019年,根据拉斯洛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撒旦探戈》曾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长达7个多小时的该片是开票后最快售罄的影片之一。
有人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很多作家的味道:仿佛在读卡夫卡,但不比卡夫卡绝望;仿佛在读乔伊斯,却没有乔伊斯晦涩;仿佛在读马尔克斯,又比马尔克斯温和亲近。”由其代表作《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54年,拉斯洛生于匈牙利边境小城久勒,父亲是律师,母亲为公务员。少年时期,他已是当地知名爵士钢琴手,乐队中唯一的“未成年人”,音乐赋予他浪漫气质与内在律动感。
大学初期,拉斯洛遵从父愿攻读法律,但枯燥的法学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最终转入文学院攻读大众教育。读书期间做过出版社文书、编外记者,甚至地板打磨工,这些经历成为日后创作的养分。
1977年,拉斯洛发表处女作《我相信你》,但真正成名是1985年的长篇《撒旦探戈》。这本书一出即被誉为匈牙利文坛巅峰,奠定其“熔岩缓流式长句”与反乌托邦主题的文学标签。
1983年毕业后,拉斯洛怀抱“以文化拯救贫困”的理想,赴吉卜赛人聚居的山区担任图书管理员。这段经历让他目睹底层社会的绝望与人性异化,成为《撒旦探戈》的灵感来源。
拉斯洛的作品被归为“放射性叙事”,情节仅占1/8篇幅,余下7/8是对人物内心的哲学注释。他拒绝线性叙事,以碎片化拼贴揭示“世界本质是混乱”,被称为“匈牙利卡夫卡”。苏珊·桑塔格称其为“当代最富哲学性的小说家”。
拉斯洛与导演塔尔·贝拉长期合作,其长句为电影长镜头提供文学基础。《撒旦探戈》《鲸鱼马戏团》(改编自《反抗的忧郁》)均以超长镜头呈现时间的黏稠感,形成“文学-影像”的双重启示录。尤其是7小时的《撒旦探戈》同名电影,堪为影史经典。2011年,拉斯洛与塔尔·贝拉合作的影片《都灵之马》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拉斯洛对中国文化十分迷恋,1991年首访中国后,全家改用筷子用餐,搜集李白诗集。1998年,他沿李白足迹走访十座城市,写成游记《只有漫天星辰的天空》。他认为李白是“欧洲人眼中的现代派诗人”,其诗作中的流浪意识与自身漂泊精神共鸣。拉斯洛还有一位汉学家妻子卡梅拉·丘拉鲁,她为拉斯洛的作品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在亚洲题材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促进了拉斯洛对中国、日本等地的文化探索,其作品也因此融入了东方元素。
“拉斯洛的小说结构复杂,通篇是细密的长句,他是一位很有音乐感的作家。从《撒旦探戈》到《反抗的忧郁》,描绘的是从陷阱到毁灭的过程。”评论家孙孟晋在文学奖揭晓前命中了结果,他认为,拉斯洛的作品包含着哲学思考、寓言式地对人类困境的表达,“这是一位形式感特别好的作家,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和人类精神史结合得这么好,这实在是一位永远吸引人的小说家。”
在中文世界,拉斯洛也被译为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其作品已多有译介。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上月刚刚推出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这是拉斯洛沉淀近30年后出版的写作生涯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曾于2023年推出《反抗的忧郁》《仁慈的关系》,2017年,译林出版社出版过《撒旦探戈》,此前已预告《温克海姆男爵返乡》即将推出,未来还将推出《赫尔施特0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