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展与自由贸易的时序关系
历史地看,自由贸易的鼓吹者一开始是那些首先由此获利的人,也就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那些国家的资本家。借助资本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他们通过主张自己的“贸易权”来迫使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开放自己的市场,以便使自己获得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以及将高污染的制造工厂搬到这些国家,从而规避本国日渐提升的环境标准。关贸总协定以及取而代之的世界贸易组织都是这些先发国家主导建立的维护其贸易权的国际组织建制。随着中国通过自力更生的努力迈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已有的世界贸易体系,按照其规则来参与竞争,这一体系的建立者和规则设定者却感受到了威胁,不惜破坏自己确立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稀土的故事帮助我们看到:
首先,一个国家只有把握了自己发展的节奏,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因为这些看似公平、互惠的国际规则都是服务于其创造者的利益的。既定的法律规则体系具有保守的品格,其前提假定是已经形成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状态是世界的秩序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让资源流向能够更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地方(发达国家),让发达国家来完成高附加值的制造和加工,然后再付出高价买回成品。这套规则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自身实现发展、从而变得有能力完成对原材料的有效加工所需要的国内产业政策的需要,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把握自己发展节奏、主宰自己命运的需要。
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开发稀土资源和发展稀土加工技术的早期,中国并未加入WTO,没有受制于对自己不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因此可以通过国内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法律设计来确保中国稀土工业从采矿、提炼到成品加工的各环节全方位发展,直至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稀土矿和稀土制品生产国。
其次,对形式背后的实质因素的清醒认识并不意味着因此贬低和抛弃形式,放弃规则和程序。如修昔底德借雅典人之口所言,正义只存在于实力均等之间。在实力悬殊之间,基本事实是:强者为所能为,弱者受所必受。当一个国家有实力参与规则的塑造和解释的时候,其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是加入霸权者的同盟来欺凌弱小,是试图打败其他有实力者来独霸天下,还是联合弱小者来塑造更加公平的全球秩序,这些都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选择。而中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坚持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均可平等参与的多边主义立场。
对此,中国领导人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世界经济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发展。我们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与时俱进,使得世界贸易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践行其开放市场、促进发展的宗旨。改革的结果应当有利于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收窄发展鸿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内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宪法确定的国家任务的背景下,我国稀土内需逐渐提升,而稀土产量保持稳定,稀土出口就需要在互利互惠、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的方式来做出安排。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原则出发,中国在实现了自主发展之后仍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致力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参与更加公平的全球秩序的建构。近些年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议这正是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就稀土供应而言,我国并未因为自身内需的增长和环保标准的提高而继续限制稀土的出口,而是遵守WTO的规则和裁断,于2015年取消了已实施数年的出口限额。但是,如果美国继续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而罔顾规则,对中国实施各种关税、禁运和制裁措施,中国也不会排除对美国实施稀土禁运的可能性。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国际关系中规则的形成有赖于共同遵守规则的互惠往来,而绝不可能依靠霸权主义的单边行动。面对美国不断威胁“退群”,导致现有世界贸易体系分崩离析的局面,我国一方面可以同有意向的其他成员合作,尝试“挽救”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其实现改革,强化其公平性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建立替代性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以及与此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重塑世界贸易秩序。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多个世界”,各区域之间资源储备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可以支持差异化的区际分工和国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对中国已经不是存亡攸关的事情。这一点与资源匮乏的欧盟各国有显著的区别,比如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其关键原材料基本完全依赖进口。美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资源自足,但长期吃二战后国际秩序红利所养成的惯性却使得它必须经过离开舒适区的产业政策调整才能实现这一点。
2017年,美国元素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希尔弗(Michael Nathan Silver)会见特朗普的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建议将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国有化。同年12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要求增加关键矿物原料在美国本土产量的行政令。这些矿物主要用于高端制造业,包括铂、锰、稀土等23种关键矿物,影响面涵盖从智能手机到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欧洲委员会在2008年确定的《欧盟原材料动议》(RMI)政策体现了三项原则:(1)确保从第三方国家获取原材料的公平竞争环境;(2)培育欧洲原材料来源,保障可持续供给;(3)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促进循环利用。
这些情况都表明,随着中国加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并代表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的塑造,欧美各国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重新捡起自己早已放弃的原材料开采行业,自己承担相应的环境后果,而不是一味地将这种后果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本身便是迈向公平世界秩序的重要一步。新秩序的建立必然意味着旧秩序的瓦解,也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冲突和斗争难以避免。
但是,从稀土的故事可以看出,任何国家试图依靠本国在某种资源或技术上的优势地位采取单边行动来维护本国利益、谋求不公平的贸易条件,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资源或技术上都独占鳌头,而且暂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领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互利共赢之道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