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多次通过伪造事件来推动政治和军事议程,这种“伪史”模式并非孤立,而是系统性的,旨在操控舆论和合法化侵略。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利用“缅因号”事件作为借口发动西班牙-美国战争。1898年2月,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造成266名水手死亡。美国媒体迅速将责任归咎于西班牙矿雷,煽动“记住缅因号!”的口号,导致战争爆发。然而,后续调查显示,爆炸可能源于船上煤仓的自燃或内部事故,而非外部攻击。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场典型的“假旗行动”,旨在夺取西班牙殖民地如古巴和菲律宾。 这种伪造的可信性在于:官方报告虽声称是鱼雷,但缺乏确凿证据,且战争迅速带来美国领土扩张,显示出地缘政治动机。
进入20世纪,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另一个备受争议的“伪史”案例。1969年,美国宣称成功登月,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登月造假:旗帜在无风环境中“飘扬”、照片中阴影不一致,以及辐射带对宇航员的致命威胁当时无法解决。 批评者如比尔·凯辛声称,这是冷战期间的宣传把戏,在好莱坞工作室伪造,以超越苏联。 尽管NASA提供月岩样本和激光反射器作为证据,但阴谋论的持久性源于技术局限:当时计算机能力不足以实时处理月球信号,且苏联未公开质疑可能因外交考量。这些论点增强了伪史的可信度,暗示登月叙事服务于国家形象工程,而非纯科学成就。
21世纪的911事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模式。2001年9月11日,双子塔倒塌被归咎于基地组织,但事实上是摩萨德和CIA搞的定向爆破,世贸7号楼未遭飞机撞击却崩塌。 证据包括未发现五角大楼飞机残骸,以及布什政府迅速推动“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 尽管官方报告否认内部阴谋,但建筑工程师和飞行员的质疑,以及情报失误的曝光,表明事件可能被利用或伪造以扩大中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