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姥的寿材
太姥爷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走的很突然。太姥爷已经为三个儿子都盖好了新房子,也娶了媳妇。那时候太姥爷和太姥姥刚和儿子们分完家,在村子东南角一片偏僻的竹园边上,盖了三间简陋的土屋,准备安度自己的晚年。用他们的话说,总算把事都办完了,可以喘口气歇歇了。竹园边有一块洼地陡坡,隔壁村的人来送化肥,三轮车动力不足上不去。太姥爷好心去帮忙推车上坡,结果不知道车轮打滑还是怎么回事,三轮车直接倒下来了,倒霉的太姥爷被撞倒并压过身体。等抬回家,人已经没了气。
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太姥姥没有丝毫准备,完全慌了神,只能仓促办理了太姥爷的丧事。临时砍了棵泡桐树,做了一口薄板寿材下葬。事后太姥姥很是耿耿于怀,觉得太姥爷操劳了一辈子,给三个儿子每人盖了一排新砖房,然后分家自己搬去住土屋,到最后,都没有用上一口好寿材,心里觉得很憋屈。
太姥姥从悲痛中缓过神来以后,就跟姥爷兄弟们提了要求,不要别的,就要一口柏木寿材,等哪天自己走了,和太姥爷一起合葬在这口好寿材里。这要求合情合理,于是姥爷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里,找来了几颗生长多年的柏树,买回来做成寿材,完了太姥姥的心愿。
寿材做好了,怎么存放成了一个大问题。放在儿子的房子里自然是不合适的。太姥姥住的三间土屋,中间是客厅,左边卧室,右边厨房。而且房屋矮小狭窄,没有足够的空间。最后只能靠着厨房的外墙,支起几根木头放在上面,顶上盖上塑料布,再加上一些柴草遮风挡雨。
我小时候经常去姥姥家玩,有次赶上太姥姥的寿材维护,重新刷油漆,打开盖子晾晒。看到寿材黑漆漆的,前大后小,还有个写在圆圈里的寿字,我有点害怕,又忍不住好奇过去察看。寿材板很厚实,混合着一股柏木的清香和油漆味。我问这是干嘛用的?太姥姥说,是以后她走的时候,好睡在里面的。我说,走?你要去哪?太姥姥说,还能去哪?去找你太姥爷啊。我说,那你什么时候走?太姥姥说,我也不知道呀,说不好哪天就走了。我说,你走了还回来吗?太姥姥说,走了肯定就不回来啦。我说,那我不要你走!你走了,我来姥姥家,就没人跟我玩了。太姥姥说,好,我不走了,留下来陪你玩。我还要睡在寿材里面试试。太姥姥没让,我很不高兴。
太姥姥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走,这口寿材陪伴了她四十多年。她在那三间土屋里住了很久,姥爷多次让她搬过去一起住。太姥姥都不愿意,后来实在是土屋年久失修,再加上太姥姥年纪太大了,才带着她的寿材搬到姥爷的房子里去了。据说搬家的那天,太姥姥闹脾气了,死活就是不愿意过去。姥爷没办法,专门去请了照相的师傅过来,给太姥姥和她的土屋拍了照片,太姥姥才勉强同意搬过去。
我去县城上学以后,就很少去姥姥家了。太姥姥去世的时候,我也不在家。不知道太姥姥走的时候,是不是心满意足地躺在她的寿材里,去找那个四十多年前狠心离她而去的太姥爷了。
姥爷和姥姥忙活了很多年,终于也陆陆续续给三个舅舅盖起了新房子,娶了媳妇。姥爷姥姥觉得他们的事也办完了,就去竹园边上的老宅那里,把那三间墙倒屋塌的老房子重新收拾了起来,搬过去住了。虽然当时舅舅们都极力劝他们不要过去住了,因为舅舅们都出去打工做生意了,平时不在家,房子都没人住。但是姥爷执意不肯,还是搬过去住了几年。后来看到三个舅舅常年不在家,房子也确实需要人照料,姥爷和姥姥才告别了他们预定养老的土屋,搬回到舅舅家的房子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三间老屋早就不见踪迹了。竹园也失去了以往的经济价值,被铲平种上了庄稼。姥爷姥姥当年给舅舅们盖的新房子,也都成了低矮破败的老房子。舅舅们在外面挣了钱,纷纷推到了老屋,盖起了三层的小楼。只有二舅的老宅子还留着,他在边上另买了一块新宅子盖楼。因为姥爷去世以后,姥姥一直住在二舅的老宅子里,不愿意住舅舅们的新楼房。
我回去看姥姥,和她聊了很多过去的事情,大多都是饥饿的记忆。姥姥说,现在真好,平常吃的,都赶上以前过年了。东西多的吃不完,可是我的牙掉光了,大鱼大肉的什么都吃不下,只能吃一些粥和糊糊了。我给她买了些奶粉和蛋白质粉,让她活成糊糊吃。临走,姥姥说,你下次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见着你呢。我说,会见着的,你照顾好身体,我下次再回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