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鹰击长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818482 ... 40936283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军过于依赖弓弩投射,以致发展到北宋后期极致的二枪八弩,一旦前排长枪兵被击败,后排弓弩兵就只能送人头,宋军很多莫名其妙的崩溃都与这个有关。无独有偶,波斯人也使用过前沿一排重甲步兵,后边九排轻甲弓箭手的阵型,被重步兵见长的希腊人打崩了。
岳飞强化了肉搏重步兵,依靠严明纪律用长矛+重斧顶住对手的冲击,配合弓弩远射武器杀伤和消磨对手的锐气,全世界范围内步兵对付骑兵都是这么来,比如瑞士长矛兵当年就收割了不少法国骑士老爷们的人头。
岳飞的创举在于用重步兵硬顶甚至主动进攻重骑兵,让拐子马包抄兜背、铁浮屠寻机冲击的套路无法发挥,同时缠住对手,为己方重骑兵制造机会。完颜宗弼最头疼重斧,很可能是因此打出了心理阴影:一旦使用长矛重斧的重甲步兵出场,金军就被迫进入混战,而宋军方面仍有不少兵力保持队形,拖得越久对金军就越不利,情况和北宋完全倒了过来。完颜宗弼头疼的另外一件武器是神臂弓,能击穿重型铁札甲但磅数过高,临敌只能射一箭。
因此岳飞刻意缩减了弩手的编制,增加了肉搏重步兵。正如林彪所言: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
郾城之战就是岳云的骑兵从两翼缠住金军拐子马,防止其撕扯中央的重步兵方阵,中央的重步兵方阵维持住阵线用弓弩和长矛+重斧硬顶金军铁浮屠的冲锋;在对手的士气和体力到达极限后,岳飞果断投入己方“背嵬军”重骑兵,实现一锤定音。
同时岳飞的骑兵也搞得非常好:一方面既有“踏白军”“游奕军”这类机动灵活的轻骑兵,保证己方耳聪目明,防止战场黑幕,能给己方点开小地图,也能让对手耳聋眼瞎;另一方面也有“背嵬军”这类披坚执锐的重骑兵,有能力和对手的“铁浮屠”等重骑兵硬碰硬,在关键时机作为杀手锏一锤定音。
就骑兵战术而言,终宋一朝一直没改一个老毛病——前线骑兵往往要隶属各部,无法集中成拳头,哪怕有唐河之战、威虏军之战这种胜仗作为统帅改变既定规划、将骑兵整合在一起使用的战绩也不例外。因此两宋时期虽然纸面上的骑兵规模其实并不小,但由于宝贵的精锐突击力量被分散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多大作用。例如在澶渊之盟前,面对辽军入境,由于宋真宗坚持让众将“分握精骑”,否决有识之士编组骑兵“悉隶所部”要求,造成连统一的指挥都做不到。这种死板体制最终只能让本就不多的骑兵分散,由不同将领分别运用。毕竟在赵官家看来,内部维稳远比外战胜利更为重要,绝对不要一员大将独掌重兵。
源自宋太宗以来的“兵威不振”,恰好就是其战略的核心部分。纵观整个两宋时期,会用骑兵的除了杨业、狄青、岳飞也没几个人:杨业在雁门关之战就是亲自率领千余精锐骑兵迂回至敌后发动突袭,一举重挫对手;狄青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也是依靠轻骑兵侧翼袭扰+重骑兵中央突破的经典骑兵战术直接用马蹄子踏烂了侬智高的步兵方阵。南宋只有岳飞是集中使用骑兵,敢在平原上和女真骑兵硬碰硬对冲,彻底打崩了金朝名将完颜宗弼的野战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