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们 不要再幻想中美脱钩了 看了我的分析就可以知道 脱钩难度极大 基本上不可能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头像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802
帖子: 22091
注册时间: 2023年 4月 19日 17:47

#1 将军们 不要再幻想中美脱钩了 看了我的分析就可以知道 脱钩难度极大 基本上不可能

帖子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

脱钩其实是个双方的事情。如果一方想要脱,另一方拼命阻挠,想要完全脱钩也还是很困难。我下面先从「美国与中国目前在哪些产业上存在深度捆绑」谈起,再讨论“中美脱钩”这个可能性与挑战。

一、美国与中国在那些产业上存在深度捆绑

“深度捆绑”可以理解为:供应链高度交错、技术/资本/市场高度互补、难以短期切割。以下是几个典型领域:

产业/领域 捆绑形式 特点与风险
电子、消费类电子与通讯设备 美国许多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笔电、网络设备等)的组装、零部件依赖中国及其周边国家。 中国在中下游制造、装配能力极强,成本优势明显,使很多美企将生产线设在中国。尽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限制某些出口,但很多中低端电子产品的供应链仍未重构。
太阳能光伏 / 光伏组件 / 新能源设备 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制造等环节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进口大量中国组件或原材料。

代码: 全选

美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对中国尤其在中下游的依赖较高。一旦出现贸易壁垒或限制,会给美国新能源发展带冲击。

电动汽车与电池 / 稀土 / 磁材 中国在电池材料(如锂、镍、钴、稀土、永磁材料等)及其深加工方面有较强优势。美国电动车、风电、航空航天等很多关键部件中含有中国加工或出口的材料。稀土的例子尤为突出:据统计,美国多数稀土氧化物等进口来自中国。 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中国可能有出口控制能力;美国则面临替代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的问题。

半导体 / 芯片 /高端设备 虽然美国在设计、EDA 工具、芯片 IP、部分高端制造设备上占有领先地位,但很多芯片制造、封测、硅片材料、部分设备零件仍依赖中国或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已对部分高端芯片、装备出口对中国实施限制。

代码: 全选

这是当前“脱钩”政策最为聚焦的领域。因为技术敏感度高、资本密集、外溢效应大,脱钩代价高。美国在推进“芯片法案”等以重建本土半导体能力为目标的政策。 

高科技 / 科研 /知识产权合作 美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国在某些科学、工程领域有论文合作、专利共同申请、人才流动等。 尽管中美在科技合作正在受到政策限制和审查(如对高技术出口、科研资助、签证限制等),但在基础科学、气候变化、能源等领域仍有一定合作。

供应链中的中间品 / 零部件 /原材料 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中国长期是大量中间品、零部件或原材料(塑料、化工品、金属、电子元件等)的重要加工国。美国最终消费品或设备往往需要这些中间产出。 即使美国和其他国家“去中国化”或“多元化”,很多“替代国”本身也依赖中国的上游部件或原材料,使得真正完全切断链条非常困难。多项研究指出,美国进口倾向于“China +1”模式,即增加其他国家但仍维持与中国的间接关联。

总结来看,美国在下游消费电子、清洁能源、汽车/电池、电力材料、半导体和科研协作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存在高度耦合。这些领域的深度捆绑,不只是单一产品层面,而是供应链、资本、研发、市场共同交错。

二、中美脱钩(Decoupling)的现实性与挑战

“中美脱钩”指的是两国在经济、科技、供应链、资本流动等方面逐渐减少相互依赖或直接切割。是否可能?实际上,这是一条高成本、极具风险的道路。从目前迹象来看,更可能是“选择性部分脱钩”而不是全面脱钩。具体来看:

(一)脱钩的驱动因素

国家安全与战略竞争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正寻求在关键技术、国防、高端芯片、稀土材料、通讯设备等方面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技术出口管控、实体清单、投资管制等政策就是体现。

供应链韧性 / 抗风险诉求
在疫情、地缘冲突、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美国(和其他国家)更重视供应链安全、供应链多元化。将部分生产线或关键链条从中国转移或备份。

产业竞争 / 技术主导权
在高科技、AI、量子计算、先进制造等领域,美国希望保持领先,不愿被中国紧追甚至超越,因此倾向于限制技术扩散与合作。

政治 /外交 /意识形态因素 国内政治压力、公众舆论、安全警惕性等也促使美国在政策上对中国“脱钩”有更多意愿。

(二)脱钩的困难与成本

重建供应链成本高昂且耗时要把原有深度依赖的产业链重构到美国产能或其他国家,需要巨额投资、技术积累和时间。短期内很难在所有关键环节替代中国。

替代国自身仍与中国有联系即便美国将采购转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国,这些国家的上游供应往往仍连接中国,使得“脱钩”表面化但实质上仍留有联系。
效率与成本下降 中国在制造规模、产业集群、成本控制、经验积累方面具备优势。如果强行脱钩,替代方案可能在效率、成本上难以比肩,使美国企业竞争力受损。

全球化逆流与他国选择 美国并非唯一一个要“减中依赖”的国家。其他国家可能考虑与中国继续保持联系,形成分层、交错的全球体系。美国在部分领域可能遭遇“被孤立”的尴尬。

技术外溢与不可避免的合作需求 在基础科学、标准制定、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环境技术等领域,两国有时仍有合作需求。完全脱钩可能带来科研效率损失。

政治与社会阻力 企业在中国有巨大利益和市场,美国脱钩政策可能遭到私营部门、州政府、消费者的反对。已有数据显示,即便受到政策压力,许多美国企业选择继续在中国投资或“本地化”而不是撤离。

(三)现在的趋势:部分脱钩 + “战略去风险”(de-risking)

现实更可能是 “选择性脱钩” 或 “去风险化”,而不是彻底切断。具体表现包括:

对敏感技术(如高端半导体、AI 算力、量子通信、生物技术等)采取更严格出口、投资、合作控制 — 即在“最核心”的领域脱钩。

对中低端、非敏感产业仍保持一定经济联系,以维持市场效率与成本优势。

鼓励产业回流 / 近岸化 /多元化 — 让美国或其他盟友国家承担一部分生产,但不必回到全部链条都在美国。

建立“盟友链”或“可信供应链”:美国可能与日本、韩国、台湾、欧洲、东南亚国家在高科技、关键材料上构建更可靠的供应网络,减少对中国的单一依赖。

利用政策激励(补贴、税收、基础设施投资等)促进战略产业在美国本土或“可信国家”落地。美国的 CHIPS 法案、基础设施法、绿色能源法案都是例子。

研究也表明,虽然美国对中国进口增长有放缓趋势,但供应链仍高度交错,真正脱钩的迹象尚不普遍。

(四)长期可能性 & 风险

如果竞争加剧、信任崩塌,中美可能在更多领域走向更明显的脱钩。

但双边裂痕若愈发严重,全球经济、科技合作、气候、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可能受到重大破坏。

美国若过度推进脱钩,可能在某些领域自损,比如失去成本优势、技术生态孤立、创新效率下降等。

中国也可能加速自主研发、自主供应链建设,减少对美国关键技术的依赖,从而构建“新矩阵”形式的世界经济秩序。

结论(我的判断)

中美深度捆绑在多个产业确实存在,尤其是在电子制造、清洁能源、汽车电池、半导体供应链、科研合作等领域,这种捆绑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长期全球化进程的成果。

彻底的中美脱钩在短期内极难全面实现。代价过高、路径复杂、利益阻力大。现实中更可能是“战略性脱钩”或“去风险化” — 即在敏感、高科技、国家安全相关领域逐步切割,而在其他领域保持一定联系。

脱钩的推进将涉及技术、政策、外交、安全、经济多个维度,是一个长期过程,伴随不断调整和博弈。

头像
bobman(波波曼)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264
帖子: 3130
注册时间: 2023年 10月 14日 22:49

#2 Re: 将军们 不要再幻想中美脱钩了 看了我的分析就可以知道 脱钩难度极大 基本上不可能

帖子 bobman(波波曼) »

再高的成本也得脱,我死不死无所谓,你知道我想要你怎样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