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写得非常酸啊。
在美国做博后,熬身份当然 很难的,拿到绿卡之后,也会很难,
因为过去20年,普通人的日子基本上越来越难,除了计算机相关行业(最近两年也不行了)。
同时,中国那边的情况也不好啊,而且比美国更糟糕。
我弟弟在他所说的国内原创医药公司工作,那屌工作,多少年两头不见太阳(早晨上班太阳没出来,
晚上回家,太阳落山了),身体都快垮了,很容易感冒生病。
快熬不住了,想着还还房贷赶紧走人了,否则有累死在实验室的可能。
到这货手里,这种工作就成了一片光明了, 卧槽,良心被狗吃了吧
美国五道口的选择
一列红白相间的崭新双层列车,轰隆隆开进了帕洛奥图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早起去上班的乘客,华人面孔不少。
真不容易,Caltrain的破绿皮车,终于换了新火车啦。以前我还很困惑,硅谷这么发达的地方,火车居然这么破,速度居然这么慢。
这个靠近斯坦福大学的火车站,被一些人称为美国五道口,可能就是因为很多码农,从这里通勤前往各大科技公司吧。
我来到这里,是因为要去探望在斯坦福做博士后研究的本家侄子ZQ一家。
几年前,一直在生物科技领域深耕的ZQ夫妇先后拿到J1签证,来到美国。对于他们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来说,能在高大上的斯坦福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旁人看来,怎么都算成功人士了。他们在美期间,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可以说是事业生活啥都没耽误呢。
几个月前,ZQ突然找我,说他想尝试转行当码农,这个让我非常震惊,这等于是人到中年放弃之前的职业积累,以短搏长。
但我也理解他的压力与困惑,主要是他现在从事的博后研究,收入太低,大概一个月才4000美元,支付完两个孩子的抚养费用基本就没剩啥了。钱还不是惟一的问题,他们先后把各自的母亲从中国接来看孩子,可是她们都以在美国的生活为苦,不愿意久呆。他们急需找一份收入高一点的工作,码农,可能是他能找到一条路吧。
再次见面,我问ZQ转码计划实施得咋样了,他说,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了两个星期,被裁员了。而裁员的原因,是他适应不了创业公司的工作节奏。这创业公司,跟中国的公司一样,都搞996,晚上老板加班工作,ZQ要回家看小孩;周末老板加班工作,ZQ要回家看小孩。没多久,就是老板受不了他了。于是ZQ重回实验室,夫妇俩都感慨,还是大学好,实验室好呀。ZQ短暂的转码之路,就这样结束了。
但实验室的好处也是有限的,如果找不到正式的教职,这份临时性的工作就建立不了任何个人发展预期。现在的情况正变得更糟,主要是签证政策的变化。ZQ夫妇来美几年,没有回过国,因为他们都担心再度赴美可能拿不到签证。转H2b签证的就更加麻烦,因为川普政府要求雇主为每个雇员付10万美元。ZQ说,他认为极少有雇主愿意付这10万美元。
他对这个签证政策感到非常的困惑,这样不是把人才、企业往美国以外赶吗?这如何让美国再度伟大呢?难道把这些国外码农、学术民工赶走,红脖子就能在大厂写码,在实验室跑蛋白,获得每月收入高达4000美元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我问ZQ夫妇下一步的打算,他们说,已经基本决定回国。具体的计划是,ZQ靠自己的学术经历,比如Sience子刊上的论文,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找一份研究性的工作。而ZQ的太太,因为从事的是细胞治疗相关的研究工作,离产业更近,更希望去制药企业找一份研究性的工作。这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组合啊。
他们都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就是创新药的早期研发,正在从美国转往中国。在美国创新药的BD市场上,中国企业已经占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相关就业岗位在持续增加。而美国本土创新药企研发相关的工作岗位正在流失,波士顿这样的研发中心,甚至出现了整层整层空荡荡的实验室。
我理解他们的选择了。我在ZQ的脸上,看到了比较难得的确定与自信的表情。
话题变得更加轻松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一个奇特的体验:早年前刚有机会出国的时候,经常拿国外的“发达”与国内的“落后”比。可是现在出国,最经常抱怨的是国外基础设施的陈旧,信息化方面的落后。这种评价是不公允并且影响心情的,以至我们经常需要约定,以后再也不抱怨了,没什么用。
但这些事情,是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生的呢?真的是让人惊诧莫名。
世界永远在变啊。
祝他们好运
作者:不明真相的群众
链接:https://xueqiu.com/1955602780/35682996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