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邹英美美德 于 2025-10-30 09:24:38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阅读数 : 750 (40371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文明系列·制度地缘篇(特别章)》
战略性脱钩:从莱特希泽的警句看川习会的真实结构
一、导言
在2025年10月的川习会中,全球媒体聚焦于稀土停火与关税缓和,但真正揭示制度底色的,是一位旧将的冷静警告。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担任美国贸易代表的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在峰会开幕之际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指出:“我认为你不会看到全面脱钩——我认为你会看到战略性脱钩。”他进一步强调,“这种局势得到缓和的情况只会持续几个月,或者一年左右,然后我们还会回到那里,再次审视这个问题。”
这番话,既是对川习会的制度性注解,也是对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冷峻预告。
二、战略性脱钩的制度逻辑
莱特希泽所言“战略性脱钩”,并非退让,而是一种制度分层。它意味着美国并不追求与中国彻底断裂,而是要在技术、能源与资本主权领域筑起“可控隔离”。
这是一种精确的制度配置:
关键科技与军民融合领域——脱钩;
制造、农产与消费领域——继续共生;
资本与金融接口——谨慎开放。
换言之,美中不再共享同一个经济体系,而是在制度层面形成双轨结构:美国维持“创新主权”,中国保持“生产主权”,双方通过谈判维持动态均衡。
三、时间的制度化:以年度谈判为节奏
莱特希泽的另一句话更具洞察力——“这种缓和只会持续几个月或一年”。
这揭示了川普团队的制度节奏观:冲突不是要终结,而是要定期复位。年度谈判机制成为一种政治节拍器,让每次缓和都可转化为新的筹码与议题。
这正是川普主义的谈判艺术:
不制造和平,而制造可续的紧张;
不终止竞争,而让竞争可控地循环。
这种“制度化不确定性”,恰是美国在新冷战格局中保持主导权的关键。
四、从脱钩到共存:全球结构的再设计
1、制度共生的再平衡
此次停火表面上是贸易协议,实质上是对全球化的新分工。稀土与高科技领域形成制度防火墙,而农产、航运与能源成为双方维系互信的缓冲地带。全球化因此进入“有限共生”阶段:竞争被限定在制度边界之内。
2、资本与供应链的再定位
莱特希泽的判断预示全球产业格局的再分层:
美国主导算法、AI与能源科技;
中国掌握制造、资源与中端工程链;
而日韩、德国、印度等国家在两极之间寻求制度接口。
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正被政治化为一张制度网络,而非单纯的市场分布。
3、政治理性的短暂回归
川习会提供的,是一个有限的制度喘息期。市场得以重估,央行获得操作空间,外交恢复交易理性。但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策略性的和平。正如莱特希泽所言,几个月或一年后,新的谈判周期将再次开启。
五、主权注脚
莱特希泽的“战略性脱钩”,是当代制度博弈的真实写照。
它提醒世界: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会消失,只会在更高制度层面被重新编排。
脱钩不是结束,而是秩序重构的开始;
缓和不是和平,而是时间的交易。
川习会带来的,不是一场和解,而是一场更精准的制度分层。
在这个由算法、资源与主权交织的世界里,
每一次谈判,都是一次制度呼吸——
短暂、必要,却注定要被再次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