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心越软。
年轻的时候,总嫌父母话多。
他们叮嘱一句,我们顶一句;他们担心一点,我们嫌烦一分。那时只想着往外走,以为外面的世界更辽阔,只有离开家,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可是人终究要绕一圈。
当我们也成了父母,成了被孩子忽视、被生活磨的那个人,才忽然明白——那些唠叨的声音,其实是世上最温柔的风,是再也听不到的安慰。
渐渐地,我们也学会在一句“吃过没?”、“早点睡”里藏起关心。
也开始理解,当年父母站在门口张望的身影,那是一种没有语言的等待。
年轻时,时间太快,心太满。
工作、爱情、家庭、孩子……每一样都在拉扯着我们的注意力。父母还在,就觉得他们永远都在。直到有一天电话打不通了,饭桌上少了一个位置,才发现生命里有一种缺口,是永远补不上的。
后来才懂得,他们不是不老,而是我们不敢想他们会老。
他们不是不需要被理解,而是那时候我们太忙,错过了理解的机会。
人到中年、晚年,生活慢下来,心却变得敏感。
看见街上牵手的老夫妻,会想起父母年轻时的模样;
闻到熟悉的饭香,会想起母亲在厨房的背影;
偶尔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神态,竟有几分像极了父亲。
那一瞬间你会恍惚——
原来我们不是在变老,而是在一点点变成父母的模样。
他们早已在我们的血液里、举止里、叹息里,活成了另一种延续。
有时候夜深人静,我也会回想起小时候的家。那扇木门、那盏昏黄的灯、那双为我掖被子的手。
那时只觉得温暖,却不懂那温暖的代价,是父母的青春、他们一次次的忍耐与妥协。
如今想起,只觉心里酸软,眼里发热。
我们这一生,也许都在远离父母,又不断回到他们那里。
年轻时向外走,是为了看世界;
老了以后回望他们,是为了找回自己。
父母在,人生还有来路;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岁月带走了他们的身影,却带不走他们在我们身上的印记。
所以啊,越老,越想父母。
想念的不只是他们,更是那段被爱包围、被理解包容的时光。
那是我们此生最柔软、最安全的地方——
无论你走多远,老去多深,那一声“爸”“妈”,永远在心底,最深的回响。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