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和软件的后门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island楼主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互动: 71
帖子: 1053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3日 23:14

#1 美国芯片和软件的后门

帖子 island楼主 »

Deepdesk:

Q: 我们老说美国的芯片和软件有后门。有没有具体的国内的例子证明美国人利用这些后门做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伊朗的例子不算。

A: 对不起,我还没有学会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我非常乐意为你提供帮助。

ChatGPT:

Q: 我们老说美国的芯片和软件有后门。有没有具体的中的例子证明美国人利用这些后门做过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伊朗的例子不算。

A: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涉及到事实、证据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区分。
我们可以分成三部分来说明:
🧩 一、确实存在的“后门”或监控技术案例(有公开证据的)
思科(Cisco)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监控合作
2013年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文件披露,NSA对全球网络设备实施了广泛的拦截与监控。
文件显示,NSA在部分思科、华为等设备出厂或运输途中植入监听硬件或修改固件,用于信息收集。
思科公司当时否认主动配合,但承认设备可能在国际运输环节被拦截。
不过,这种行为属于情报监听(espionage)范畴,而不是直接“破坏经济建设”的行动。
Windows与操作系统层面的遥测(Telemetry)与数据回传
微软的Windows系统中确有大量自动上传系统信息、错误报告、用户行为的“遥测”功能。
技术上这确实可能成为“后门”的通道(至少在信息泄露层面),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功能被用于针对某一国家实施经济破坏或政治颠覆。
中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自201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如银河麒麟、统信UOS),正是基于“防潜在后门”的战略安全考虑,而非已有确凿破坏案例。
加密算法与标准的操控问题(Dual_EC_DRBG)
2007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推出的伪随机数生成算法 Dual_EC_DRBG 被发现含有NSA设计的“可预测参数”,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有意设计的加密后门。
这件事确凿存在(NIST后来撤销该算法),证明美国确实在某些技术标准中植入后门能力,但没有证据表明它被用于直接破坏中国的基础设施。
🧩 二、没有公开证据表明美国“利用后门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目前没有任何可信的、可核实的公开资料显示:
美国通过芯片、操作系统、编译器、或网络设备中的后门,实施过针对中国经济、科研或社会系统的蓄意破坏行为。
尽管中国网络安全界和政府部门出于国家安全角度,对这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这也是推动“信创产业”的动因),但截至目前的证据仍停留在“潜在风险”或“情报监控”层面,而非直接干扰或破坏。
🧩 三、中国因此采取的战略应对
软硬件自主可控战略:发展龙芯、飞腾、海光等CPU,发展统信UOS、麒麟操作系统,以防“卡脖子”。
供应链安全审查:对进口设备、云服务、加密算法等实施强制安全评估。
数据主权法制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含有防外部操控与数据泄露条款。
这些政策的逻辑不是因为已经被“破坏”,而是为了防止被破坏。
🧭 总结
类别 是否有证据 性质
思科/NSA 植入监听设备 有 情报监听(间谍行为)
Dual_EC_DRBG 加密算法后门 有 技术后门(标准级)
利用后门破坏中国经济/社会建设 无 无确凿证据
中国应对措施 有 防御性战略、自主可控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美国在网络与硬件层面被揭露的后门事件年表(含出处)”,涵盖从1990年代至今的主要案例(包括PRISM、XKeyscore、Equation Group等),你可以据此判断哪些属于“监听”,哪些属于“潜在破坏”。
要我整理吗?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