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徐蕾)随着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历史信息被发现。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海昏侯墓出土1200枚《诗经》简,写有“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证明海昏简《诗经》是全本诗经,这也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
据介绍,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出土的《诗经》简每枚长23厘米、宽0.8厘米,有三道编绳,容字20—25个,包括经文、附于正文的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展现了西汉早中期的《诗经》文本形态。《诗经》简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与今传本《毛诗》(西汉鲁国毛亨与赵国毛苌辑注的古文《诗经》传本)篇数相同,少66章。
《诗经》简总目录的格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排列,《风》的目录按国别分组,《雅》《颂》目录各以10篇或11篇为1组,如《云汉》就是11篇为1组;《鲁颂》4篇,《商颂》5篇,均不足10篇,二者目录合为1组。每组目录各集中书写在数枚简上,构成一相对独立单元。
《诗经》学是汉代的显学,先后有齐、鲁、韩三家诗被立为官学,毛诗则长期在民间传授。到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成为正宗,而三家诗则先后亡佚。海昏侯墓出土的《诗经》简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存字数量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
刘贺的老师太傅王式是西汉《诗经》学的重要传授者,《汉书·儒林传》载:“臣(王式)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无)谏书。”在王式看来,讲授《诗经》是他劝谏的重要方式。刘贺去世于汉宣帝神爵三年,海昏《诗》的成书时间在此之前,保存了西汉早、中期《诗》学文本的样貌。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语》,及《礼记》《春秋》《孝经》等,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重要体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易占》占卜类文献约200枚,前所未见。海昏简中还有一份南方地区唯一的汉代诏书实物——《除国诏书》,其中也明确了刘贺的死亡时间为公元前59年10月6日,正值南昌夏秋之际,该季节产香瓜,与刘贺遗骸中未消化的香瓜子这一现象符合。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研究员介绍,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795枚,预计2026年完成所有脱水、修复和封护等保护工作。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书香海昏》专题展厅正在提升改造,完成修复的首批简牍将在展厅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论语》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