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人造太阳关键技术!能源格局将洗牌,第四次工业号角吹响

聚焦科技前沿,荟萃顶刊文章,学习、思考、进步!

版主: none

回复
wonderlich楼主
知名人士
知名人士
帖子互动: 1
帖子: 6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04:56

#1 中国突破人造太阳关键技术!能源格局将洗牌,第四次工业号角吹响

帖子 wonderlich楼主 »

以至如今茫茫的太空中,足足烧了50亿年之久的太阳,其核心的动力就是那一颗颗不停的核聚变的“火星”。大科学的不断突破同时,中国的科幻梦逐步变为现实,如今我们正将这一份“装进”了实验室,逐步将前人的想象力变为现实的科学技术。

基于中国的环流三号装置的成功突破,我们就又一次见证了“人造太阳”的脚步迈进了一大步,其首次实现了原子核与电子的温度双破1亿摄氏度,东方超环(EAST)也创下了1亿摄氏度的稳态运行1066秒的世界纪录,无疑这将为我们将“人造太阳”的梦想越走越近.。

而更让人感到振奋的则是,中国在激光聚变的领域也悄然超越了传统的强国.。据张杰院士透露,我国的激光聚变装置不仅将实现了美国计划的能量的4倍的增益,而且其重复的频率也将将大大地提升至5倍以上。

可预见的,激光聚变的工业革命的成果,将不仅仅比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的总和大,甚至将会比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还要大!

在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商用背景下,我们的能源密度就将大大地跃升几百万倍,甚至可能将石油、煤炭等传统的能源彻底地从历史的舞台上消除。

凭借将“国家队”和民营企业的双重驱动力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国的路径就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在7月份在上海的挂牌成立同时,国之重器——聚变的产业化便由此全面地布局起了起点,开启了聚变的百年大计。

相对而言民营的新奥集团则以另辟蹊径的攻关氢硼的聚变路线而独具匠心,其研制的“玄龙-50U”装置已成功的实现了全球首个氢硼的燃料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的电流的稳定的输出。这种军民协同、多技术路线并进的模式,让中国在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核心技术上快速领跑。

聚变技术的突破远不止于发电。伴随微型的聚变引擎的问世,未来我们就能不再为航母的远航加油的烦恼了,它不仅能让我们拥有环球的航行能力,而且能让它在数十年的时间内都能不间断的在太空中航行,而这就将为我们开辟了太空舰队的广阔天地;而我们将利用这颗微型的聚变引擎将这片广阔的沙漠都变成粮仓,变成能源的宝库,从而将能源的无限的丰富将将来将重塑军事、航天、农业等所有的领域!

随着国际能源署对聚变的越来越高的预测——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聚变产业的规模将可能突破40万亿美元,中国的聚变也已从“科学的理想”向“工程的现实”转变,甚至早在2035年前就能建成一批工程性质的实验堆,2045年就能实现示范性的商业化的发电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举措也相继落地。

不过这条路依然充满挑战。等离子体稳态约束、材料耐高温、氚燃料自持等难题待解。但中国正通过开放生态加速攻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我国承建的核心部件陆续交付;国内更聚集了55家A股聚变概念企业,从超导磁体到真空室制造,一条全新产业链正在成形。

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也逐渐成为诸多领域的“加速器”,其中尤以聚变研究为代表,将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注入无限的动力。它的出现,让我们在聚变的研究中,能更快的找出问题的关键,也能更快的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为我们将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会带来一片光明的未来。

基于对中核集团的AI预测等离子体的破裂的深度的学习算法的广泛的运用以及在韩国的KSTAR的装置上对不稳定的一系列的现象的精准的控制,充分地为中核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手段。

基于“AI+聚变”的浪潮的不断涌起,一些曾经被认为需要花50年的努力才能突破的技术也许就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

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是替代体力、拓展动力,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以“创造能源”为核心。中国能否率先点亮“人造太阳”,决定的不只是能源自主权,更是下一个时代的国际话语权。正如科学家们常说的那句:“锻炼好身体,健康地迎接聚变时代吧!”


+5.00 积分 [版主 none 发放的奖励]
回复

回到 “前沿科技(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