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包含原读书听歌看电影版、电视版、Food版、Travel版,以及其他生活娱乐相关版面。

版主: kazaawangwh

回复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wh(问号)楼主 »

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薛永玮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2-07



我是95后,从小生活在西北一个国营水泥厂家属院。这是一个以厂子为中心的封闭“独立王国”,医院是厂里建的,学校是厂里开的,校服上是厂里的logo,幼儿园大合唱唱的是厂歌。

这个厂是上世纪50年代156工程的产物。当时,为了解决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家在老工业基地东北以外的北京、西安、兰州、包头等城市,建设了上百家厂子。我家在的这个厂,建在甘肃某个偏僻镇子上一个荒无人烟的土坡,建成不久后,实现了水泥窑技术突破,曾经将成吨的水泥运向全国各地。

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是一批奠定了国家工业基础的厂子;而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空间。

图片
(厂里的俱乐部,在此挺立了半个多世纪,承包了影院、礼堂、球场、阅览室等等功能)

首先是语言,因为汇集了不少东北工人,我们厂流行一种东北味普通话,比如,“这个本子三毛钱”,三是二声。后来有研究者说,这是一种属于厂矿区的“语言岛屿”现象。初中,我进入本地一所厂外学校,才意外地发现,同学们说的居然是本地方言。在这所学校,即使同在一个西北小镇,我依然深深感觉到异乡人的孤独。

讲回我们厂区家属院,它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由一个天桥连接,走路需要二十来分钟。天桥下面是当地牧民和他们的奶牛的神秘领地,我和发小们有时会背着家长偷偷下去,为漫山的牛粪和土砖下藏着的蚂蚁蛋兴奋半天。

我家在厂区北边,天桥下人行道的另一侧,是一片用来隔离工业粉尘的白杨树林,我和发小曾在树林里种下几棵白杨树,希望它能长成大树,结果被野猪无情地吃掉了。厂区南边居民楼更多,也更繁华,有学校、职工医院、俱乐部、灯光球场、小市场。

在这里,大人们要么来自隔壁车间,要么是楼上楼下,一个小孩他爸妈是谁,做什么的,家里有过什么风流往事,大家都门儿清,即使不认识,一翻厂区通讯簿,也能联系上:通讯簿上,按姓氏排列,所有职工的手机和座机号都有。在我的成长记忆里,厂区在通信上一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比如社会上流行小灵通,厂里就发小灵通,社会上流行手机,厂里就发手机。
图片
(《狂飙》剧照)

我读三年级时,有一次不小心拿错别人的作业本,妈妈翻开这个通讯录,靠盲猜对方家长的姓名,打了一通电话过去,果然是。听闻消息后的对方家长骑着自行车,一路风尘仆仆来取回本子,没耽误家里小孩写作业。

我的发小当然也来自厂区。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说楼下来了新邻居,随后就看见一个小女孩躲在她奶奶身后探头探脑。后来我和这个小女孩成为了同班同学,变得亲密无间。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先敲响对方家的门,看看彼此的新衣服,秋天白杨落叶,我们一起用落叶根茎玩一个“扯牛筋”的游戏。尽管后来,我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但依然共享了独一份的厂区童年,成了亲戚一样的关系。

不光这个发小,今年过年,我去另一个发小家做客,她的家人依然能叫得上我姥爷的称号:“刘工”,并激动补充,“你姥爷和她爷爷埋在一起哩!”虽然大过年的,听到这句,我们都沉默了。

但这确实道出了老一辈厂矿人的生活轨迹:在职工医院出生,在子弟学校上中学,如果没考上大学,就继续在这上技术学校,毕业后回到厂里工作,最后在厂里的太平间结束一生,和熟悉的工友埋在同一个熟悉的山头。

图片
(俱乐部内侧,建筑材料很有历史厚重感)



回忆厂区生活,有过非常快乐的时日。每天早晨,厂区会播放纯音乐,虽然不知道曲名,但我爸爸至今能弹出那些“厂里早上放的歌”。

我和发小,曾用四叶草缠绕丁香树干,做成植物门帘;每周我们还聚一起,用大人穿破的丝袜,给芭比娃娃做抹胸晚礼服。圣诞节,我们会去厂区宾馆二楼开的歌舞厅里偷摘圣诞树上的小礼物。

尤其厂子飞速发展,上市融资后的几年,每年发给员工们的肥皂、洗衣粉、手套多到用不完,电影院、书店、球桌厅里总是人满为患。厂里一度每年都有声势浩大的烟花表演,那至今仍是我看过最热闹最炫目的烟花表演,表演总是以一排“母公司恭祝您新年快乐”绽开在天上而结束。

在这个欢乐的世界里,就连住在天桥桥洞里的一个傻子叔叔,每天拉着架子车,到厂里捡垃圾时,也是笑容满面的——好像不论什么样的人,都能在厂里谋得一份差事,养活自己。小孩们放学后,甚至经常和傻子叔叔一起走,有的帮他推架子车,有的听他讲故事,顺便再从车里拿走几个看得上的垃圾。
图片
(天桥下傻子叔叔的家)

这里连“较量”都是简单的。我读小学时,学校里分帮派,南边的是一帮,北边的是另一帮;走干净安全的天桥的是一帮,走桥下尘土飞扬大马路的是另一帮,大家暗自较劲的,不过是谁走得更快,更早进到家属院。赢一次,就能沾沾自喜很久。

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真实的痛苦曾经是隐而不露的:比如小时候,有次出教室,看到空中漂浮着白色片装物质,我们以为是雪,但经验老道的老师们知道,是工厂污染,叫我们赶快跑回教室。还有一年,厂里很多人都说,一位工人高空作业,掉进矿坑。真实情况不得而知,大家只看到,第二天家属院前来了很多黑色小轿车,听说是领导来谈赔偿了。

后来,和所有那些曾经地处偏僻,庞大臃肿的厂矿一样,属于我的“母公司”故事也开始走向完结。2006年,我们的子弟学校收归当地教育局,学校的牌匾换了,名字换了,校服换了。从2010年开始,几代职工家庭陆续搬走,去县城,去省城,所剩的人越来越少。从五湖四海来的人,最后又回到五湖四海。
图片
(《你好,李焕英》剧照)

我们全家也搬到了距离厂区很远的一个城里,进入新学校,新生介绍时别的同学都说自己来自某市某县某区,我只能说我来自“某某厂”。同学后来谈起我,说的也是“她是某某厂人”,好像在他们心里,“某某厂”是和县、市、省一样正常的地理区划。

为了融入大家,我也尝试过和大家一样说方言,但失败了——我说得太不标准,自己别扭,别人也听不懂,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不说了。一些学校里的小混混为此“约谈”过我,“你怎么总是说普通话,别装逼行不行?”。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明明是在自己的户籍地,我却像个异乡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事情开始露出端倪:作为厂三代的我,作为最后一代厂矿子弟的我,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文化孤岛。



和前两代厂矿职工不同,成年后的我,做了一份完全和厂矿没关系的工作,开启了在广州、北京的漂泊生涯。因为永远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极少有人能辨识出来我来自哪里,就像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到底算哪里。

这些年,我像柳絮一样漂到哪就适应哪,后来学了一些时髦的话,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主义者”。但事实上,那是因为我对任何一个地方都没什么归属感。我没有真正融入过任何一个地方——除了那个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甘肃某个山坡上的厂区家属院。
图片
(厂区里一个形似碉堡的东西,没人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

很多甘肃人在春节返乡后,都会晒出一碗牛肉面。我也曾试图在牛肉面身上建立我的怀乡之情,但发现有点难——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而我既不爱吃面,也根本不能吃辣(红)。我对牛肉面最深刻的记忆,是有一次在餐馆点面,忘了叮嘱不要放辣,结果被辣得当场痛哭流涕,连衣服上也被溅了不少油点,吃得非常狼狈。此后,我非必要不约人吃牛肉面。

我很羡慕那些能用一顿牛肉面抒发乡愁的人,他们是真正有故乡的人。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会说地道的方言,即便街道景致年年在变,但生活方式不会变。而我熟悉的生活方式,早已随同厂矿大院,消失不见。

这个春节,我和发小们想回厂区聚聚,发现母校的楼没了,四合院变了色,以前总是举办歌唱大赛、篮球大赛的灯光球场,没什么人了;热闹红火了几十年的小卖部、小市场,都拆了;广场前的地灯不知道被谁砸了,不亮了。熟识的领居更是不在了,坐在门口的陌生面孔盯着我们——我们意识到,我们好像才是外来者。
图片
(昔日热闹的灯光球场已经没什么人)

这让人放入陷入平行时空:难道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都是假的吗?当然不是假的。后来我发现,全国还有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平行时空”。导演林鑫曾用整整三部纪录片,记录下了同为一五时期项目“西北铜川矿务局”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调查了厂区一起沉重的矿难。在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王兵的《铁西区》里,也都能看到三线建设时期的厂矿生活。

脱口秀演员李诞在和许知远的对话中,也讲述过自己在内蒙古锡林郭勒一个草原深处烧碱矿厂的生活:集体生活,天南海北,楼上住着上海人、兵团人,吃着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海鲜,“小时候什么都有,但后来矿区很快萧条了,狗比人多”。

写作了聚焦厂矿生活一书《子弟》的作者潘一掷说,有一种故乡,叫做“咱们厂”,“作为工厂最后一代子弟,他们少年时目睹过工厂倒闭和父辈下岗,早就知道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很多人飞向城市飞向沿海,寻找物质上的现实安全感,有的落户在城市里,更有的移居海外。从集体生活,走向相反的独立的原子化的生活。”来自孤岛,来自那些“独立王国”的人们,最终成为了孤岛。
图片
(《二十四城记》剧照 )

想起幼年时代,一个印象是,眉头中间贴着小红心,涂着鲜艳口红的自己,在大声唱着厂歌。二十多年后,厂歌的旋律依然能脱口而出。为了考证自己记得准不准,我还专门去搜一下,没想到视频网站上真的有这首歌,是一个成年后组了乐队的厂矿子弟演唱的。视频下面,每年都有新的用户评论发布,感慨从前。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前奏一响起来,就有点想哭。我意识到,那可能就是“故乡”的感觉。
头像
zeami(狼VP狈¿为奸)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帖子互动: 797
帖子: 7051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5:51

..

帖子 zeami(狼VP狈¿为奸) »

..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上次由 zeami 在 2024年 7月 12日 07:17 修改。
⚪︎ 辟邪剑法七折大酬宾~~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

帖子 wh(问号)楼主 »

zeami 写了: 2023年 2月 8日 13:52 高中同学有厂矿子弟,伊们都说普通话住校。周末有厂里班车来接送。。
我有好几个只说普通话、不会说本地话的同学,要么是钢铁厂等重工业工厂子弟,要么是部队子弟。大厂厂区和部队大院很相似,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城市,食堂、学校、医院、电影院、商店、球场、澡堂等都有,很自给自足。不同的是部队的同学经常搬家转校,大厂的同学基本不挪窝。

我家亲戚还有好几个是纺织厂的,也有自给自足的一大片厂区,里面啥都有。但纺织厂不像重工业工厂和部队那样与当地人隔离,纺织厂虽然也有外地的技术人员,但本地员工似乎更多?大部分纺织女工都是本地人,也有不少本地男工,大概是干搬运或运输的活的?我小时候住过纺织厂宿舍,认识很多叔叔阿姨,不过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记得厂区生活很方便,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有。厂里食堂买菜方便又好吃,我最爱吃卤肉加一只卤蛋。夏天晚上还有露天电影,要早早占座,不然好位子都被抢光了。不好的地方是蚊子很多。
han6(周瑜)
职业作家
职业作家
帖子互动: 20
帖子: 689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2日 12:21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han6(周瑜) »

厂矿子弟来报道了。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wh(问号)楼主 »

han6 写了: 2023年 2月 9日 01:05 厂矿子弟来报道了。
赞美。是什么厂?是不是也有灯光球场和工人俱乐部的标配,呵呵。现在厂区还在吗?
xiaxia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209
帖子: 4780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6日 20:5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xiaxia »

举个手

不但是灯光球场俱乐部
厂里有自己的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和粮店
自己的新华书店
银行也专门设的点
自己的公安派出所(不属于当地的公安局,就是厂保卫处),法院

子弟学校有三个小学+初中,一个住宿高中(一个年级当时是3个班,80多人)

距离最近的一个村,直线距离大概1000米,但是汽车顺盘山公路开过去大概半个小时
最近的乡政府,汽车过去45分钟,这个乡政府在国道边上,顺着国道,县城大概半个小时,从县城再过去半个小时,就是管辖这里的二级市。

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从祖国的一条著名铁路大动脉通过来到总装厂。周末,有专门的客车开往县城,就两截车厢,早去晚回

1980年代是鼎盛期,进入1990年代就是王小二过年了,本世纪初被撤销废弃了。

别人如果问起我们是哪的人,
在市里,一般都说是 XXX厂的
在其他地方,一般都报是XXX市的,同行业,还是会说XXX厂。本省的两个正省长,省会城市的一个市委正书记,来自我们这个厂。

+10.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wh(问号)楼主 »

副食品商店、粮店、新华书店好亲切!你们都有高中,那是很大的厂了。撤了后工人自寻出路?那块地现在做什么用?我知道的纺织厂锅炉厂都转私营,不过私营的效益也不好。
xiaxia 写了: 2023年 2月 10日 15:49 举个手

不但是灯光球场俱乐部
厂里有自己的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和粮店
自己的新华书店
银行也专门设的点
自己的公安派出所(不属于当地的公安局,就是厂保卫处),法院

子弟学校有三个小学+初中,一个住宿高中(一个年级当时是3个班,80多人)

距离最近的一个村,直线距离大概1000米,但是汽车顺盘山公路开过去大概半个小时
最近的乡政府,汽车过去45分钟,这个乡政府在国道边上,顺着国道,县城大概半个小时,从县城再过去半个小时,就是管辖这里的二级市。

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从祖国的一条著名铁路大动脉通过来到总装厂。周末,有专门的客车开往县城,就两截车厢,早去晚回

1980年代是鼎盛期,进入1990年代就是王小二过年了,本世纪初被撤销废弃了。

别人如果问起我们是哪的人,
在市里,一般都说是 XXX厂的
在其他地方,一般都报是XXX市的,同行业,还是会说XXX厂。本省的两个正省长,省会城市的一个市委正书记,来自我们这个厂。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wh(问号)楼主 »

再转几个原文下面的评论,看得很感慨,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挺重的:

Lancy From 湖北
89年生,军工厂长大,上的学校叫子弟小学,去的球场叫灯光球场,连厂里的俱乐部也叫工人俱乐部[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孤心看醉 From 广西
文章作者是三线厂三代,那我就是二代。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鄂西化工厂,承载了我的童年、少年,塑造了我从小一口普通话夹杂东北腔,也让我深深记住那山、那河、农民的庄稼地以及夏夜星空注视下弥漫于空气中的氨气。

我​从这个大山里的工厂走出已经三十年,没有再回去也已经二十年。只是每每读到这样的回忆文字、每每看到反映三线厂生活的电影,我思绪仍会被勾起。这段被中国国企改革浪潮吞没的历史,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了解,但却永远刻在我的灵魂里,成为无法抛开的情结。

​我很早就知道,所谓的故乡是回不去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的一生充满虚幻,沟通现实与虚幻的桥梁是记忆,而记忆完全不靠谱。因此让每一天过得充实、有趣、多彩,就是我的追求,这才不枉此生。

🍓 From 意大利
95后的油田子弟,虽然油田还健在,但是有点能力的小伙伴都不回来了。那句“永远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极少有人能辨识出来我来自哪里,就像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到底算哪里。”太有感触了

R 蟹子 From 河北
同为厂矿子弟,矿区挖空了已经转型了,家属搬到了市区。从小不知道自己属于村里的还是市里的,说话家乡味不足,普通话也不够标准[捂脸]

王困困 From 上海
我是文章中提到的小说《子弟》的编辑,也是一名厂子弟。在看到潘一掷老师的这本小说之前,我几乎忘掉了那段生活。最开始只是随手打开这份稿件,想随便看看,没想到记忆却瞬间被激活,在男孩小满和夏雷的子弟校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感谢所有的记录者,让我确信那段日子不是一场幻梦,而是一段绝版且独特的青春记忆。

小霞 From 广东
我是84年的,童年在冶炼厂厂区长大,现在厂区还存在,灯光球场是家属区标配呀!

糖。。。 From 山西
同年,航空仪表厂长大,灯光球场现在还在。

瞎话艺术嘉 From 北京
不同的是你是厂矿子弟,我是农垦子弟,相同的是一样的灯光球场,一样的工人俱乐部,一样的厂部宾馆,一样的童年,一样的第三代,一样的孤岛。

妙玲 From 山西
我不是厂矿子弟,是厂子占了我们村的地,因此我从小就能观察到他们的生活。因为村里领导不作为,没能安排村民去厂子里上班,但厂子里又各种齐全和便利,所以我们从小就去厂子里的澡堂洗澡,坐厂子的通勤电车去工人社区买必需品、理发、去银行办事、过年赏灯等,也有周边村子里的孩子去上厂子的子弟学校。在我的印象中,对厂矿工人和工人子弟只有羡慕,他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住在楼房里,过着体面的生活,和城市人一样,而我们住在农村,且日渐破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吸食了农村的血液,但他们也在慢慢走向衰落。

心中的日月 From 天津
这些厂矿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子弟与一墙之隔的外头格格不入[叹气]——致同为厂矿的我

刀渝扬 From 海南
我在油田大院长大的,也是一样的配方,我心中的家乡就是那个基地大院,思乡的情结是企业的标志

yilan~lanas~ From 香港
大院子弟的确永远说不地道家乡话,永远不了解家乡地道好吃的,火车站机场打上车到大院附近了,才感觉终于回家了[Hurt]

孙志刚 From 北京
一篇文章把我带回了那个早已废弃的地方,群山环绕之下,小小的矿区和周围显得格格不入,就像那些来自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父辈一样。我不知道那里能不能说成是我的故乡,但那片不大的厂区确实留下我的整个童年时光,只是随着工人们的离去,曾经的喧嚣早已不复当年模样

Sylphia From 上海
三线建设子弟报到

非想 From 内蒙古
我是86年的,童年也是在国营水泥厂的厂区内长大的。

刘洋 From 广东
作为厂矿子弟,童年在钢厂的厂区长大,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与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只是钢厂后来经过改制和换名成了集团,也将厂医院、子弟学校甚至煤水电都划归当地管理,因工作原因和疫情很多年没回去了。但,对我来说,她就是故乡。

半言吉祥 From 四川
我是化工厂长大的,想念灯光球场,职工歌舞厅,幼儿园,医务室…大家轮流请客吃饭的那些个年…现在过年每每茫然。

牛牛和然然 From 浙江
我家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磷矿,包括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医院,菜市场,样样都有,俱乐部里的电影院每天都有电影放,童年的夜晚就是看电影长大的,八九十年代经济效益好的时候,邀请过郑海霞领衔的国家女篮和矿篮球队打过友谊赛,请过很多著名歌星来开过演唱会,每年春节都有游园活动,联欢晚会,烟花表演,非常非常热闹,矿山上美国苏联的大卡车,一车能拉数百吨,一个轮胎都几米高,维修工人一天就只能卸一个轮胎!厂矿就是一个闭塞的独立世界,不需要和外面有特殊交流,都能自给自足,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童年、青春非常非常美好!一起长大的同学,最后都成为最好的朋友!

🔺кака🔻 From 四川
我也是厂矿子弟,国营氮肥厂长大了[憨笑]

青桐 From 江苏
作为厂二代太有感触了,子弟学校,灯光球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属区……地处湘西偏僻一角的厂区就是记忆中的桃花源

小小乌贼 From 甘肃
你是“95”后所以不知道那个“碉堡”里是啥,我们“80”后就知道,因为我们小时候能在下面钻来钻去探险[调皮]

孟皓琪 From 贵州
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的单位驻地在大山里。核工业子弟没有家,地质队子弟没有家。

朱啸 From 江苏
一代二代还有个重要设施,职工浴室。厂够大的话,二三代还有内部电视台。

脑袋困掉了 From 江西
我们这些 当地人随着厂矿的完结,想见上儿时玩伴已经很难了,明明以前无比亲密的人,走到现在连家乡都不在一个地方(我还在原地他们已搬离各处)但每年还是会有很多以前 在这生活工作老一代厂矿人回来看看看 谈吐之间满是怀念 舍不得离开

🍀啊巫🎋 From 湖南
我不是厂矿子弟,但小时候曾在厂矿家庭里被寄养过两年,读过两年子弟小学。那个年代的厂区确实好,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居然有用不完的燃气和热水(当时厂外社会面都还是洗澡需要自己用煤炉子烧水后倒澡盆里洗的年代),另一个是学校有很大的操场(现在很多学校可能都还达不到这样的条件)!

Let_It_Rain From 福建
化工厂子弟🙋🏻

雅建 From 贵州
语言习惯永远跟本地不一样的厂矿人[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一朝 From 浙江
子弟小学的落幕是伴随着只有一个学生报名而有语文和数学两位老师、子弟中学(包括高中)的辉煌是曾经包揽地级市的文理双状元,每年的烟花都吸引十里八乡的围观,每天的大喇叭都放着新闻和报纸摘要,医院里打针的护士就住在隔壁,学校的老师也会在门市部遇到。过去了,好像是梦。

飘 From 四川
深有同感。同为厂矿子弟,无比怀念在糖厂生活的时光。内江糖厂,曾经的西南第一大糖厂。

幽小幽 From 广东
西南水电厂的N代[让我看看]现在所有人都已经搬离了原本的电厂小区,我的部分同学依然留在电厂上班,而我已经成了一个飘儿,时常还会梦见童年时的街巷,还有那几经蹉跎面目全非的子弟学校

ZQQ🌻 From 山东
我们厂是60多年的老厂,萧条了20年。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人满为患,车辆多到没地停,外出的人回到他们的故乡。今年因为疫情走了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过年回家的人也少了很多。

柒拾⁷⁰ From 北京
首钢子弟出来摇一摇[擦汗]第一批独生子女
头像
F150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F150 的博客
帖子互动: 1103
帖子: 2325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10:4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F150 »

以前旧站著名网友 虎肉

网友们挖出是 宜宾 南溪县 什么厂的, LOL

还有西交哥,老邱,星光都是

老邱这种在城市里流浪的行为,是不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3.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wh(问号)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43
帖子: 84019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wh(问号)楼主 »

F150 写了: 2023年 2月 11日 07:31 以前旧站著名网友 虎肉

网友们挖出是 宜宾 南溪县 什么厂的, LOL

还有西交哥,老邱,星光都是

老邱这种在城市里流浪的行为,是不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南溪境内的南山机器厂、红光化工厂和长庆机器厂等军工企业县曹生产设备、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和项目等优势,固定资产净值9亿元。”
怪不得虎肉将军精通军事啊。

西交哥是谁?

老邱为什么没来新站?他这么耳聪目明的人不会不知道这里哦。
xiaxia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209
帖子: 4780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6日 20:57

Re: 咱们有没有厂矿子弟?转: 最后一代厂矿子弟和他们消失的故乡

帖子 xiaxia »

wh. 写了: 2023年 2月 11日 01:16 副食品商店、粮店、新华书店好亲切!你们都有高中,那是很大的厂了。撤了后工人自寻出路?那块地现在做什么用?我知道的纺织厂锅炉厂都转私营,不过私营的效益也不好。
父母是1990年中期离开那里,回到老家的。其实父母应该只能算是工厂的第二代。爷爷姥爷是第一代,他们是1960年代中期,建厂时从部队里转业去的
工厂本世纪初,搬迁到了市里,后来又与其他厂合并了

厂址彻底废弃了,

听说那条铁路专线也已经拆掉了。

从狗狗地图上看,总长和各车间的地貌,建筑还基本在。大山深处,上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房,谁吃的下,吃下后,又有个屁用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