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 Re: 才知道那个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李翊云的小娃也没了啊……
发表于 : 2025年 5月 9日 13:48
美女,it's a joke.
美女,it's a joke.
Are you, by any chance, the Joker?
我的免冠照。五分钟后删。
纯文本拷贝,后面的段落都合并成一段了。
孩子是很突发奇想……ccmath 写了: 2025年 5月 9日 14:38 全文看了一遍。觉得她的育儿过于理想化,用中国人的标准来看,就是过于纵容了。
中国式的教育当然过于压抑,但是像这种纵容小孩自由天性的做法,可以造就天才,但是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真的好吗?
摘抄几段
There was a moment that we used to talk about with laughter. In seventh grade, when we were living in Oakland, Vincent decided one morning that he would go to school in a dress, and went to our bedroom to look for the perfect outfit. (I do not use the word “perfect” lightly: perfectionism was part of Vincent’s essence.)
My husband, with a worried look, kept offering him dark-colored dresses: This blue one? How about this black dress? This green one would look good on you.
Vincent, in his usual flamboyant manner, picked up a pink dress.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to school in a dress if not a pink one?” he asked.
....
What can parents do but give their children the space to be, and allow them to do what they need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more fully themselves?
And yet, despite the parents’ efforts, and despite all the beings and doings that occur as the children grow, some among them die before their time.
Children die, and they are not happy.
.....
For some years, there were three different meals to be cooked for every dinner: one for Vincent, one for James, and one for my husband and me. A mother of a classmate of James’s told me that I must be crazy to go to those lengths, but I was not crazy—I simply understood the necessity of this task.
There were apples to be cored and then cut into geometr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slices. At a memorial service held by Vincent’s old schoolmates in California, his friends brought slices of apples to share and reminisced about the apple slices in his lunchbox, cut with absolute symmetry. That fact, in the days after Vincent’s death, seemed to have vanished from my memory, and I was glad it was saved from oblivion by his friends.
她也无法自控哦……
北大toxic是指竞争激烈,压力大?北大照说比中国大部分地方更注重/发扬个性。ccmath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19:54 我觉得是北大的悲剧。
北大的环境让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运,觉得学校是非常toxic, 社会是toxic, 中国文化toxic, 对于李来说,连中文都toxic. 出国的还好,留在国内的很多人就这么废了。
wh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20:10 北大toxic是指竞争激烈,压力大?北大照说比中国大部分地方更注重/发扬个性。
她从小在家也不愉快,说她妈是个control freak,好像也有点不正常是吗?最后在精神病医院去世?以前讨论的记不清楚了,也懒得考古。她爸人不错,但不敢反抗她妈,不敢保护两个女儿。我感觉她可能有这方面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家庭和学校不快,就这样了。
北大的人多了,大多数都挺好的,大部分人家的孩子也都挺好的。这个绝对是个例。我觉得目前美国或者西方都有把社会责任无限放大,而个人责任无限缩小的趋势。两个孩子以同样的方式自杀太痛苦了,要我早就不活了。ccmath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19:54 我觉得是北大的悲剧。李是91级生物系的,那个时候要军训一年。
从一开始北大是以liberal arts college的模式来办的,和中国的大环境显然格格不入。作为top2, 国字号校友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李克强。
北大的环境让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运,觉得学校是非常toxic, 社会是toxic, 中国文化toxic, 对于李来说,连中文都toxic. 出国的还好,留在国内的很多人就这么废了。
北大的教师和学校多偏学生啊,这种把矛头指向国家倒是他们的传统。ccmath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20:20 学校本身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学生都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一身抱负,一看学校的管理,被党委管的死死的。很容易把中国的各种问题矛头指向TG,觉得这个国家太toxic。
90年代出国比例高的离谱。连到国外交换的教师,都有J1转F1跑路的。
李家在北京,已经比其它省市的人有太多的特权了。
这个能不能自控只有她自己知道。你看她的文字对自己有什么反思吗?我实在是读不下去。看了一点点,有没有感觉她在她家里,就是她妈当年在她父母家一样?
ZMZM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20:21 北大的人多了,大多数都挺好的,大部分人家的孩子也都挺好的。这个绝对是个例。我觉得目前美国或者西方都有把社会责任无限放大,而个人责任无限缩小的趋势。两个孩子以同样的方式自杀太痛苦了,要我早就不活了。
李翊云的生物系是全员出国的……以前听北大生物系同学说,从大一开始就全系考托考G。我们系考的人非常少。ccmath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20:20 学校本身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学生都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一身抱负,一看学校的管理,被党委管的死死的。很容易把中国的各种问题矛头指向TG,觉得这个国家太toxic。
90年代出国比例高的离谱。连到国外交换的教师,都有J1转F1跑路的。
李家在北京,已经比其它省市的人有太多的特权了。
是youhi贴的那篇newyorker文章吗?我只读了第一段,还没读后面的。不过记得前面的楼里有文章说她对孩子付出很多,很关注小孩的感受。ccmath引用的片段里,她不是还给儿子切形状完美的苹果片吗……不知道是怎么个完美法。
你也北大的?ZMZM 写了: 2025年 5月 10日 20:21 北大的人多了,大多数都挺好的,大部分人家的孩子也都挺好的。这个绝对是个例。我觉得目前美国或者西方都有把社会责任无限放大,而个人责任无限缩小的趋势。两个孩子以同样的方式自杀太痛苦了,要我早就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