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688725343
侵华日军的非战斗减员
朱世巍
朱世巍
96 人赞同了该文章
侵华战争初期,日军的非战斗死亡率并不是太高。根据官报,1937年,日军共死亡35510人。其中病死3087人。其他基本都是战死(阵亡和伤死)居多。病死率并不高。
此后,作战烈度减弱,转入驻扎状态的日军,因为卫生条件恶劣,病死率逐渐上升。如日本华北方面军,自1938年到1941年2月,战死了25032人;同期病死了5051人。
根据日本复员局的报告,自1937年7月7日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陆军作战死亡(阵亡和伤死)132584人,病死48394人。合计180978人。
显然,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军的死者,战死者远远超过病死者。根据军医部门的报告,这个时期的非战斗死亡,主要是传染病造成。尤其是赤痢和疟疾。污染的饮用水是重要致病因素。
1943年以后,日军发动大陆交通线作战。因为后勤供应困难,病死者和营养不良死者激增,数量反超了战死者。
根据日本厚生省的数据,自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关内死亡203851人。其中阵亡93526人、因伤死亡7768人、病死和公务死89319人。其他原因死亡1826人。另有11412人“推测死亡”(死因不明)。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非战斗死者和战斗死亡,几乎是各占一半。
有些部队的病死率更高。以第236步兵联队为例。这是日军后期在中国的主力联队之一。第236联队前后在编共有5394人。其中阵亡135人、因伤死亡33人、病死484人、失踪26人(失踪7年后宣告死亡)。调入其他部队1097人。其他人员都活到了办理复员手续。
显而易见。与病死者(484人)相对,第236联队的战死者只有168人(阵亡+伤死)。
日军亲历者的感受也是如此。日本左翼历史学家藤原彰,战争结束时是大队长,而且他是正规军官。基干军官出身、有实战经验的左翼历史学家,算是很罕见了。
藤原彰的大部分军事经历是在中国战场。“一号会战”期间,藤原彰是中队长。以他的亲身经历,他指挥的中队以及所在联队,非战斗死都比战死更多。恶劣的后勤条件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藤原彰综合日军的卫生勤务资料,认为侵华日军在关内死亡的45万人,约半数是病死饿死。比对日本复员局和厚生省的数据,藤原彰的推测比较准确。
藤原彰还认为,日军在太平洋的非战斗死亡率更高。一些地区甚至有80%是病死和饿死。主要是因为海运被切断。藤原彰有本专著《饿死的英灵》,就是专门谈日军的非战斗死亡,尤其是被饿死。
有些日军盘踞的岛屿,虽然没有美军来进攻,到战争结束已经饿死了一半左右。
在缅甸作战的第31工兵联队,前后有在编者1031人。阵亡229人、因伤死亡15人、病死481人、调入其他部队57人、失踪14人(失踪七年后宣告死亡)、归国235人。在第31工兵联队,病死者(481人)是战死者(244人)的两倍。
太平洋地区的日军部队,很多是全军覆灭,没有保留细致的死因统计,全部被归为“战死”。实际都是非战斗死者居多。
附带:
日军在“正常情况”下的非战斗死亡率,大概是多少呢?
1941年以来,关东军兵力维持在70万人左右。珍珠港事件后直到战争结束,关东军有12503人死于非战斗原因(病死+公务死)。
也就是说,二战时代,卫生和营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70万人的日本重兵集团,一年要病死和事故死3000-4000人左右。
与之相比,同样在二战时代,完全没有任何战斗的美国本土大陆,美国陆军死了39982人。其中飞机事故死亡14793人;非飞机事故死亡10174人;患病死亡11228人;其他3703人(自杀和斗殴等等)。
1939年9月1日到1944年12月31日,德国陆军有近15万人死于非战斗原因(确数为147640人)。
德国占据了粮食供应丰富的西欧和中东欧广大地区,营养条件远比日军要好,也不太依赖海运。但德军的非战斗死者也不算少。
firecloud 写了: 2024年 5月 18日 22:14 病死很多和每年病死一个师团是两码事,你如果只说很多可能根本没这档子事了,现在被人抓住证据了怎么洗也洗不白了,更别说你耍赖不认账就更被人瞧不起了
另外显然我没有每个都攻击,你可以找一下,显然你又曲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