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版主: CaravelTheMatrixmolen

回复
头像
Zinus楼主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Zinu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66
帖子: 37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12:04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Zinus楼主 »

图片

【作者按】1943年6月28日,刘少奇起草了一封写给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的信。毛泽东看了信稿之后,针对刘少奇关于人性的看法,写下了批语(参:《毛主席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稿上的批语》) 。毛泽东批语的看点,在于批评了刘少奇信稿中的历史唯心主义以及人性二元论的观点。看看唯心史观以及人性二元论甚嚣尘上的现实,毛泽东的批语对于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人性论,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人说:“在人性问题上,毛刘有天壤之别”。诚哉斯言!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性问题?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我将分集讨论,这里是第一集:《人性论的前世今生》。

一、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
刘少奇说:“关于人性、是非、善恶诸问题,是中国过去哲学历史上提得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二千余年来,历代均有争论,直到现在仍没有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毛泽东批:“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只是缺乏通俗的宣传,缺乏拿马克思观点分析中国历史的工作,不能说还没有解决。”
在“人性问题是否已经正确解决”的问题上,毛刘的观点截然不同。刘少奇断言“直到现在仍没有正确解决”;而毛泽东批语是,“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古代人性论
若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解决人性问题的,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性论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人性”?“人”好理解,不多说。人性中的“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性”,并不是特指男女两性的“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给“性”下过如下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在荀子看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也就是说,生来如此的事物,就是“性”。
按照通常的说法,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生来如此的特性”。
在西方古代哲学家那里,“人性”是善还是恶,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柏拉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他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
——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他认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节制情欲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即恰到好处,以获得人生的幸福。
——古希腊斯多噶学派则主张“性善论”。他们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到达和谐。
——在基督教的《圣经》中,包含着大量关于人性“善恶”的内容。比如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展示了在诱惑和欺骗的背后,古代西方文化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倾向。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是善还是恶”也是先哲们关注的重大问题。比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等等。篇幅所限,不展开了。
三、近现代人性论
在世界近代史尚未展开的前夜,商品经济在十五世纪以后的欧洲得到了长足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出新的人性论。随着商人阶级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以“自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人”逐步走向历史舞台,成为人性论的主角。
据考证,最早明确提出“经济人”这一理念的,是荷兰经济学家孟德维尔。在1714年出版的《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这本书里,孟德维尔写到:在蜜蜂的社会里,如果(被认为的)劣行和奢侈风行,那么这个社会就繁荣昌盛;如果代之以(被认为的)道德和简朴,那么这个社会就冷落衰退。
孟德维尔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动物,不是友情,不是善性,不是恻隐之心,不是装模作样的殷情厚意,而是他那最卑鄙和最可恶的本性;正是这“卑鄙和可恶的本性”,成为每个人能够适应最幸福和最繁荣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179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书中,斯密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论证了每个人(“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以使全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国富论》中的下面一段话,至今仍被经济学教材不断引用,被经济学教师和学生反复吟诵: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斯密以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西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他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几条宇宙公理,宇宙公理用不着加以证明;从宇宙公理出发,才能推演出各种经济学理论。西尼尔把这些公理归纳为四个,其中第一个是:每个人都企图用尽可能少的牺牲,来追求最大限度的财富——即“经济人假设”。
——顺便八卦一下,西尼尔爆得大名,并非是因为他把“经济人假设”奉为宇宙真理,而是因为他为资本家辩护提出的“节欲论”遭到了马克思无情批判,其“庸俗经济学家”的大名至今也翻不了案。
184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约翰·穆勒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经济学论文集:《经济学上若干未决问题》,正式总结出了“经济人”这个术语(economic man)。
追寻着穆勒的足迹,那个以“帕累托最优”闻名于世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十分夸张地把“经济人”概念引入了经济分析,还煞有介事地给“经济人”穿上了华丽的学术外套,这件外套包括:具有完全充分有序的偏好,拥有完备的信息,能作出使自己偏好最大化的选择。
到了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犹如打了鸡血,他将斤斤计较的“经济人”规范成了遵循最优算法的“理性人”。马歇尔以后的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曾经非常畅销),嘿吃嘿吃地给“理性人”包装了更加系统化的学术马甲。
从此以后,自私自利且精于算计的“经济人”,便成为现代经济学不言自明的人性假设,并被钦定为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宇宙真理。
四、当代人性论
20世纪以来,奉“经济人假设”为宇宙真理的经济学越来越僵化。现实经济生活的反差,使得人们对愚蠢而又自负的“黑板经济学”越来越不满。在这种背景下,“经济人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0世纪30年代,根据著名的霍桑实验,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的理论。这不仅标志着“行为科学”的崛起,也标志着“经济人假设”这个宇宙真理从此不再那么硬核。
——20世纪4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人”概念。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管理者或决策者,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甚至彼此矛盾;“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次优的“满意解”。
——之后,长期被主流经济学边缘化的“新制度经济学”也不甘寂寞,将机会主义、不完全理性、交易成本引入经济分析,试图为“经济人假设”的漏洞打上补丁。在经济现实倒逼的背景下,打了补丁的“经济人”不得不加入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
——屋漏偏逢连夜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异军突起,开始悄然冲击着“经济人假设”的牌位。行为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这两位老兄由于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共享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行为经济学发现人类行为和决策具有不确定性,其研究结果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不利证据——比如“理性反常”( 参: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危机》,《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7期)。
好了,在简要介绍了人性论的前世今生之后,现在我小结一下:
不论是古代的“人性论”还是近代以后的“经济人假设”,不论是西蒙的“有限理性”还是行为经济学的“反常理性”,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理性还是不理性”、“利己还是利他”?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一笔糊涂账。
就此看来,刘少奇说,人性是“直到现在仍没有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似乎没错。
五、马克思的人性论
人性问题真的没有得到解决吗?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否定回答:“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通俗的宣传”,马克思的人性论一直处于失声的状态(甚至处于被屏蔽状态),以至于连刘少奇这样的资深共产党人也认为,人性是“直到现在仍没有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马克思是怎么解决人性问题的呢?
在人性问题上,马克思显然要比那些在“性恶或性善”中的苦苦挣扎的饱学之士要高明得多。
在马克思看来,纠缠于“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人性论,挣扎在“利己”或“利他”中的人性论,实在是一种肤浅的人性论。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利己”或“利他”的现象背后,有着更为本质的东西——既定的社会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有不少人认为,马克思对人性的假定是“利他论”。
把马克思的人性论定义为“利他论”,这是对马克思人性论的严重误读!马克思在谈到“人性”时,从不去纠缠什么“利己”还是“利他”、“性善”抑或“性恶”。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用“利己”(性恶)还是用“利他”(性善)来框定人性,都是肤浅的、皮相的。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利己”和“利他”都只是人性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本特征)。因为,还有比“利己”和“利他”更为根本、更为本源的东西。这个本源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社会关系”——也就是毛泽东在批语中反复强调的人的“社会性”!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差距在哪里?就在这里。
马克思的人性论,显然比那些“利己”和“利他”、“性善”与“性恶”、“理性”与“非理性”之类的人性假定,其内涵要深刻得多,其境界也要高出许多。
六、三个烧脑的问题
末了,我列出三个问题,供有志于继续烧脑的读者思考(不想钻牛角尖的读者可以跳过不看):
第一个问题,学界认为,马克思有关人性的思想有两种表述。一种表述是:“在现实性上”,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表述是:在“类本质上,人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社会实践”。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这两种表述?
第二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生存”出发,强调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或本源。 在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如果说还有比“社会关系”更本源的东西,那就是“实践”。所以,社会实践就是社会的本体所在。然而有人认为,“马克思从未用过本体论这个词,马克思既没有本体论,也反对本体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
第三个问题,陈新夏教授认为,应该区分马克思有关“人性”与“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他的结论是:“人性”,是人作为“类”的“规定性”;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现实规定性。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性与人的本质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未完待续)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头像
Zinus楼主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Zinu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66
帖子: 37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12:04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Zinus楼主 »

一、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

刘少奇说:“何谓人生?所谓人生,应该也是和一切物质的属性一样,即是人这种东西的属性”(引者注:引文中“何谓人生”中的“人生”,疑似“人性”的误写)。

——毛泽东批:“应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不应从哲学定义出发。”

毛泽东的批语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从哲学定义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关系出发来看待人性,不仅刘少奇如此,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如此。

二、毛刘的差距在根子上

拙文第一集发表后(参见《赵磊:人性论的前世今生——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一)》),有人质问我:“你说了半天,毛刘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嘛?”

我的回答:毛刘的差距,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差距。

很遗憾,刘的人性论不是“从社会关系出发”, 而是“从抽象定义出发”。这是什么历史观和方法论?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人性论从什么出发呢?毛泽东说,从“社会关系”(即“社会存在”)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定义”出发,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有人对毛刘的差距很不以为然:“毛刘有差距,但说差距‘这么大’,言过其实了”;“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把他们对立起来。”

问题在于,毛刘的差距,并不是在具体问题上的看法不同,而是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不同,这是根子上的差距。

根子上的差距,能不大么?

至于根子上的差距会不会导致“对立”?历史已经给出了结论。

所以,不是我“把他们对立起来”,百无一用乃书生,我哪有那本事。

二、讨论人性有何用?

有人问我:“琢磨人性有什么用?能扩大内需吗?能推动共同富裕吗?能构建新发展格局吗?”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次发现了电磁感应之后,有人问法拉第:“电有什么用?”

在今人看来,“电有什么用”问的实在有点无知。然而在法拉第所处的那个时代,电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研究电的人,是吃饱了撑的。

对于质问“电有什么用”,法拉第的回答很有趣,他反问道:“婴儿有什么用?”

琢磨人性问题,对于忙于生计的芸芸众生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具体之用。但是,不同的人性论的背后,是人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这个“对立”说白了,就是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恕我直言,在经济院校,唯心史观的方法论已经成为引领“政治正确性”的学术风向标。

表面上看,经济学特别在意“客观现实”,特别讲究“实证依据”——所谓“无实证不成文”是也。然而,但凡上过“黑板经济学”课程,经历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模型演绎折磨的高校师生,其实都心知肚明:现代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本质上还是不证自明的抽象公理(即毛泽东说的“抽象定义”)。

现代经济学(也称为“主流经济学”)有一个不言不言而喻的宇宙真理:人是“自利”的,人是“理性”的——这就是我在上一集介绍过的“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用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领军人物田国强先生的话说:“它是经济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假设,是整个经济学的根基”。

既然“经济人假设”具有“根基”之大用,我就有必要多说两句。

三、“经济人”的标准像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自利(自私);二是理性(算计)。

“自利”好理解,简单说就是:“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改成:“非利勿视,非利勿听,非利勿言,非利勿动”,就是“自利”的中式表达。

什么是“理性”?在哲学领域,理性的含义非常丰富,这里不啰嗦了。

在经济学里,理性的含义通常是指:算计,逻辑推理,逻辑自洽,内在一致性,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

一句话:所谓“理性”,就是做事要符合逻辑,不能任意胡来,不能前后矛盾。

那么,经济人在“自利”目标的指引下,他的行为选择为啥就是“符合逻辑”的呢?无它,他能够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所谓“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就是“理性”。

四、“经济人”有客观依据吗?

在主流的“人性论”中,“经济人假设”是无可置疑的宇宙真理。

然而,正如我在《人性论的前世今生——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一)》所介绍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人性归结为“经济人假设”。

但是,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性归结为“经济人假设”,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批判“经济人假设”,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否认市场经济下的人具有“自利”的倾向。

在批判“经济人”假设的时候,不少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经济人”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因为“经济人假设”并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的归纳和科学抽象,而是来自于西方经济学的凭空虚构。

从公理和假设出发,的确是西方经济学思维逻辑的特色。然而,若断言“经济人假设”缺乏客观依据,或未必公允——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经济人假设”对现实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市场经济下的人,假设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并由此来推导资本的行为。比如,有人千方百计论证,“资本的慈善事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论证靠谱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句名言:“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你绝不能假设资本家是“无欲则刚”的活雷锋,资本家一定要“惟利是图”,必须不停地、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

只要资本关系成为“社会存在”,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就绝对不可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绝不可能是雷锋同志。

五、“经济人假设”究竟错在哪里?

在市场经济中,“无欲则刚”的活雷锋有没有?当然有。

但是,即便有个别资本家或个别人修炼成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若要将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设,由此建立模型并得出结论说,“人之初性本善”,那只能是一个笑话。

既然“经济人假设”是对市场经济客观现实的抽象,那么马克思主义为啥不把人性归结为“经济人假设”呢?

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

——“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由此可见,“自利”或“理性”,只是人性的外在表现而已;“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才是人性的本质所在。

“经济人假设”的错误,不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外在描述不客观,而在于它把人性的外在表现当作人的本质或人性。

把现象当作本质,这就是“经济人假设”的错误所在。

六、超历史的“标准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拒绝“经济人假设”,就在于这个假设的超历史性。

质而言之,“经济人假设”的荒谬,不在于它缺乏现实的客观依据,不在于它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的归纳和抽象,而是在于它妄图把“经济人”视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人性!

对于“永恒人性”,“经济人假设”给出了依据:人都是“自私”的,人都要“算计”。“自私和算计”,这不就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吗?

在马克思看来,“经济人假设”的确很“现实”,也很“真实”。然而,这个“现实”只是商品经济的现实,这个“真实”只是特定社会关系的真实。一旦离开了商品经济,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人假设”就成了虚构出来的人性。

对于“经济人假设”这类“真人真事”,马克思曾经有过深刻的讥讽。在谈到耶利米·边沁把“自私自利”视为永恒不变的人性时,马克思说:“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现代的市侩,特别是英国的市侩说成是标准的人”。

边沁对英国市侩的歌颂,为什么“幼稚而乏味”?因为他不过是把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某些时代中的人,当做永恒不变的“标准人”了。

我们且不说未来社会的人性了,即便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边沁为英国市侩描绘的“标准人”存在吗?

正是由于边沁们妄想把“自私自利”当作永恒不变的人性假设,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虽然“标准人”(经济人)有英国市侩作依据,但他仍然是抽象的人,而并不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历史中的人。

“经济人假设”为啥要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东东?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七、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吗?

有人不干了:

——“自私不仅是人类的天性,而且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如果你不自私,你去利他,那么最终会被竞争的优胜劣汰给‘奥特’了(淘汰出局)!”

这个说法科学不?不科学。

央视9频道播放过一部美国科教纪录片《类人猿2》。说的是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想搞清楚,人和猿的本质区别究竟在什么哪里?

令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人和猿有一个本质区别:人类具有“无私合作”的能力,而猿(红毛猩猩)却不具有这种能力——注意:红毛猩猩虽然能够“团结合作”,却不能“无私”地去“合作”。

这里解读一下“无私”的含义。所谓“无私”,就是“利他”。

科学家发现,人类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无私”的(不计报酬),可以是纯粹“利他”的;而红毛猩猩的合作,却是有条件的(有报酬的)。

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正是这个“无私”的能力,或者说“利他”的能力,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胜出,在竞争中胜过了他的亲戚——红毛猩猩。

如果自私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那么,应该被淘汰出局的是人类,而不是猿猴。可是,在向智能生命进化的过程中,被“奥特”的不是人类,而是红毛猩猩。

其实,决定进化成败的,并不是什么自私还是什么无私,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那种认为“自私自利一定适应环境,大公无私一定不适应环境”的高论,迷惑了很多人,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太狭隘了。按照这样的高论,蚂蚁、蜜蜂这类群体性合作生物早就灭种了。

八、小 结

“经济人假设”之所以荒谬:其一,它把现象当作本质,把人性的外在表现当作人性的根本特征;其二,它妄想超越时空,妄想把“经济人假设”永恒化。

唯物史观人性论与唯心史观人性论的分歧,并不在于“经济人假设”是否有现实的客观依据,并不在于“自私自利”是否来自于现实的“抽象”和“归纳”,而是在于这样的“抽象”是否本质,是否科学。

尽管“经济人假设”有“英国市侩”作为客观依据,但这类唯心史观的人性论仍然是从“定义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关系出发”。

九、思考题

最后提一个思考题(不想烧脑的读者不必理会):

西方经济学宣称:自己的理论从来“不语怪力乱神”,是真正的实证科学。所以,我西方经济学绝不是从“抽象定义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谓“从客观事实出发”的西方经济学,最后却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呢(用意识、意志来解释实践活动,把制度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看做社会历史变迁的根源)?

——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见《赵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以“实证”》(尤其是该文第四节),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1期。
头像
Zinus楼主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Zinu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66
帖子: 37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12:04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Zinus楼主 »

一、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



刘少奇说:“人与其他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人与其他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



——毛泽东批:“最基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人是阶级斗争的动物(一定历史时期)。一句话,人是社会的动物,不是有无思想。一切动物都有精神现象,高等动物有感情、记忆,还有推理能力,人不过有高级精神现象,故不是最基本特征。”



刘少奇说:“因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备思想的动物”。



——毛泽东批:“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



刘少奇说:“所以人除开具有一般的物质性动物性之外,人还具有特殊的主观能动性,即灵性、理性等。”



——毛泽东批:“动物亦有。”



刘少奇说:“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毛泽东批:“这是唯心论的社会观,人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不是最终形态,它将来还要发展,不是什么万物之灵。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资产阶级总是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我们不应如此。”



二、两个梗



上述分歧说白了:刘少奇用有没有“思想”来确认人的本质——恕我直言,这是唯心史观的人性论。毛泽东用有没有“社会性”来确认人的本质——很显然,这是唯物史观的人性论。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上述分歧中的两个梗:



刘少奇认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备思想的动物”, “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梗:人性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而毛泽东则认为,“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人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不是最终形态”——这里面也有一个梗:人性并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



琢磨这两个梗,就是我在本集中的任务。



三、唯心史观的梗



把人性当作历史的起点,这是唯心史观结出来的“梗”(哏)。



那么,这个“唯心史观的梗”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为了便于理解,我以“经济人假设”为例。



我在本文第一集做过介绍:“绝对自私”、“无限理性”的“经济人”精明过了头,于是遭到现实的无情嘲笑——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得已,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面膜美容,甚至干脆动刀子整容。



然而,不论是做面膜美容还是动刀子整容,在主流经济学的美容店里,“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内核始终未曾改变,这就是:



——自私自利而且精于算计的“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过是“经济人假设”的产物;人类的全部历史,都不过是“经济人”逻辑演绎出来的结果。



用学术语言表示:“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开端,“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的出发点。



用老百姓的话讲:“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老母亲,“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的咱妈。



按照这样的演化故事,人类社会从三百万年前的猿猴开始,就是按照“经济人假设”指引的方向才发展到今天的。



把抽象的人性视为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这就是唯心史观必然结出的梗。



四、唯物史观的梗



在马克思看来,把人性视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这个“唯心史观的梗”颠倒了历史的因果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当然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是,人性并不是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而只能是历史的结果。



于是马克思确认:“经济人”并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



把人性看作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就是唯物史观必然结出的梗。



那么,这个“唯物史观的梗”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有一段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与人类历史与之间的内在关系:



(1)人的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2)人性是现实和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人性;



(3)人的本质只能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而存在,所以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五、马克思凭什么?



或曰:“你马克思凭什么确认‘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个梗谁批准了?谁同意了?谁认可了?”



对于“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个梗,反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不会认可。



不仅不认可,他们(历史唯心主义者)一看到唯物史观的这个梗,就会怒不可遏,就会暴跳如雷,就会想方设法封杀之。



但是,唯物史观的这个梗,凭什么必须得到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准呢?如果反马克思主义认可了“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那么这个梗还是“唯物史观的梗”吗?



至于马克思凭什么确认“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答曰:凭的是马克思强调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机械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我为啥要提到“实践的”唯物主义呢?



马克思关于人性(或人的本质)的理论,在学界有各种解读。其中最有影响的解读被归纳为两个:“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



“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的分歧,并不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虽然马克思对人性的具体表述,在不同场合或不尽一致,但马克思对人性作“本源”(本体论)追问时,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社会实践”。



这个追溯,与马克思所强调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必然发生交集。



——顺便提一下,“实践唯物主义”这个范畴在中国学界曾掀起了“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的轩然大波,其中的风云际会,这里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赵磊等《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载《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



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人性或人的本质,在我看来,正是马克思人性论的真谛所在。于是我们才能明白:



——人并不是一种一经诞生就固定不变的存在物,人是一种能自我塑造、自我超越、不断生成与进化的存在物,而这种“生成与进化”的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人性之迷隐藏在“社会存在”之中、“社会关系”之中,从而不再把人性看作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矗在天地之间的东东,不再把抽象的人性看作是某种先验的历史起点。



总之,“唯物史观的梗”告诉我们,那个精于算计的“经济人”只能是历史的结果,而决不是历史的起点。



六、“唯物史观的梗”科学吗?



自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就一直处于“斯芬克斯之谜”的困惑中:



——有人基于外在形体特征,把人定义为“二足无毛动物”;有人基于人的文化性存在,把人定义为“天生的政治动物”;有人基于人的精神属性,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有人基于人的劳动特征,把人定义为“制造工具的动物”;有人基于人的功能特征,干脆说“人是机器”、“人是符号的动物”,等等。



可见,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表明,人的本质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人性并不是什么“先验”的存在,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结果!



尽管历史唯心主义绝不认同“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但是,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梗”的科学性。



或问:“人的遗传特征难道不是先天的吗?先天的本能难道不是历史的起点吗?”



人的行为固然可分为“先天”的本能行为,和“后天”的策略行为。但是,当代科学发展尤其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证明,即使人的本能行为是“先天”的,它也仍然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其实,所谓“先天”的本能行为,不过是人类与环境确立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并内化为生物的遗传记忆、外显为生物的合目的性行为和生活习性罢了(参谢光前等:《自组织形态的复杂性与主体的发生发展》,《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科学的结论是:人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东东,而是一个随着实践展开而不断变化升华的结果。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七、马克思是个另类



尽管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人性并非“先验”的存在,但是,饱学之士们几乎尤其是其中的绅士们,都把人性作为历史的出发点。



在他们看来,人性从来都是一个既定的、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先验存在。



不过也有例外。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说:“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末,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就注定要失败。”



爱因斯坦同志也说:“个人能够自己思考、感觉、努力与工作,但他的身体、知识与情感无不深深依附于社会,因此要在社会框架之外,思考一个人或了解他,根本不可能。”



但是,真正的例外是马克思,马克思才是典型的另类。



马克思从来不把“人的本质”或人性当作历史的出发点,相反,他把“人的本质”当作历史的结果。比如:



——在谈到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人性时,马克思说:“这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在评价耶利米·边沁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看法时,马克思说:“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现代的市侩,特别是英国的市侩说成是标准的人”。



悲催的是,即便在当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唯物史观之梗”(把人性当作历史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反而成为已经被边缘化的另类的理论。



让我们重温一下马克思爷爷的教导吧:



——“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看看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头像
tfusion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729
帖子: 9537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5日 15:42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tfusion »

太长了懒得看

其实简单,马列主义有党性没人性。确实解决了人性的问题。
AnonymityFreedom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帖子互动: 25
帖子: 359
注册时间: 2023年 1月 30日 09:47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AnonymityFreedom »

tfusion 写了: 2023年 2月 17日 20:11 马列主义有党性没人性。确实解决了人性的问题。
这个解决方案实质上是消灭了人性。

消灭了人性的一个后果是人没有创造力了。
头像
montauk(蒙托克)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61
帖子: 1466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11:27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montauk(蒙托克) »

AnonymityFreedom 写了: 2023年 2月 18日 09:07 这个解决方案实质上是消灭了人性。

消灭了人性的一个后果是人没有创造力了。
何止是没有创造力 是不是人都很可疑
newstudent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119
帖子: 2452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13:14

Re: 赵 磊|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之一)

帖子 newstudent »

通篇文章都是在缘木求鱼。

毛和刘的区别只有一点。

毛有兵权,而且是自己立的,而刘没有。
回复

回到 “史海钩沉(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