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最初的广告画又叫月份牌,这种广告形式最早起源于清末民初。广东南海画家关蕙农1915年在香港创办亚洲石印局后,画了第一张月份牌手稿:

画中女子的容貌不算出众,服饰也不见华丽,却在拈扇回眸中看出了明媚和羞涩。再细细辨认,画中女子的配饰和服饰细节也十分考究。这是关蕙农笔下美人的最大特点。关擅于综合运用中西笔法,并能捕捉服饰之精妙,无愧“月份牌画王”的美称。
1920年代,月份牌广告开始盛行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到1930年代,铺天盖地的各种广告画达到顶峰。那个时期的广告设计在形式上体现很多突破传统的观念,这些在当时不只是体现商家商业宣传的需要,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和伦理观。

这是中国女性第一次摆脱了从属形象,以独立的个体的身份,成为各类商品的消费主体和代言人。这种广告形式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改变了民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促进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独立平等的追求。同时,这也是中国开始有平面设计的概念到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雏形的商业专业内容的发展阶段。

那是一个由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那个年代,各种职业女性相继出现,女性也可以通过职业收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彰显了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国人对女性的传统审美伦理观开始被颠覆,那些开放、时尚、知性、文明的新女性,成为时代的宠儿,也成为青年男女追逐的对象和梦想。

街头巷尾,大量商业广告设计开始出现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以及女性消费者为主打的内容,这些女性形象穿着最流行的时装,用着最新潮的物品,展示着最时髦的休闲生活。

这不仅使看惯了传统仕女图像的寻常百姓有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催生了市民阶层追逐时尚潮流的文化心理。随着印刷精良的美女广告画走进千家万户,广告中的新女性形象成为引领时代新风尚和社会新生活的历史文化坐标。

当时的主流媒体《申报》,也是全国广告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申报》的广告中刊发了各种女性形象,构图丰富多彩,引领着当年的时尚潮流。

当然,广告有时仅仅只是广告,广告只是一个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外在表象和符号系统,一座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则是更加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广告能够反映出社会的表征,也在影响着几代人的观念。

广告画以女性居多,而女性广告中又以香烟为最:





其次为酒,烟酒不分家:



其他数量较多的广告画还有化妆品:



纺织品:



最流行的阴丹士林布成为民国女学生和女老师的代表制服面料:


最后两个广告,你猜得出是卖什么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