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将中国的信史向钱推进了约1000年。至今,中国已发现的甲骨约15万片。需要说明的是,汉字发展到今天虽经历了各种书体的演变,但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仍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据了解,早在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就曾发布通告,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此,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刘浩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复旦大学的蒋玉斌教授(于2018年)夺得了这10万块钱的奖励,他是破译了甲骨文中的‘蠢’字。”刘浩还现场演示了甲骨文中这个字的写法,字形与“屯”近似。
如何才能破译一个甲骨文?他表示,破译一个甲骨文首先要做的是搜集所有的甲骨材料,把它的词条全部列出来,然后就会大致知道这个疑难字的方向,比如它是动词还是名词?确定一个大体的范围后,再对这个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性的考释,考释出来之后返回到每一条甲骨卜辞中去验证结论是否成立。
专家:常用字释读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认出一个字奖励10万元,但为何征集通报发布以来,仅一人获得最高奖,难点在哪?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甲骨文研究者朱彦民的解释称,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在安阳殷墟地区出土的甲骨片数在16万片左右,目前相对共识性的观点认为,其中包含的单字大约有5000个。目前已有四五代学者前赴后继尝试破解这些单字,但仍有大约3000多字还没有被解读出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甲骨文破译工作任重而道远,但相信每破译一个新字,都会又点亮一颗属于中华文明的璀璨之星。(完)
综合大河网、南阳网、中新网、每日新报、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