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菏泽郓城一村庄出了300余名教师、50余名博士研究生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头像
Zinus楼主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Zinus 的博客
帖子互动: 66
帖子: 371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1日 12:04

牛逼!菏泽郓城一村庄出了300余名教师、50余名博士研究生

帖子 Zinus楼主 »

“王老虎村教师多,不种谷子有米喝。”在郓城唐庙镇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王老虎村,村庄前前后后出了300余名教师,孕育出了50余名博士、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村”。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郓城县唐庙镇王老虎村,带你一探崇文重教之风的百年精神传承。

崇文重教之风传承百年 “文化村”实至名归

1913年,王老虎村王西爵先生开办免费私塾,为孩子开蒙启智。自此,王老虎村及方圆几十里村庄的孩子,都可以进学堂享受到当时贵族才能拥有的受教育权,这也是当时郓城县城南第一所完全小学,教习国语、算术、音乐、美术、地理、历史、自然、珠算、体育等课程。父传子、子传孙,王西爵先生及其后世三代人先后担任私塾老师,却从未收取过村民的任何费用。



王西爵先生百年前创办免费私塾

现年69岁的王老虎村村民王忠宪第一位授业恩师便是王西爵先生的孙子。“在当时,家家户户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每天天还蒙蒙亮,我就会被母亲从床上拽起来,我仍然清楚记得学堂纸窗透出的橘黄色煤油灯光,记得老师用戒尺抽打迟到学生手心的情景。毫不夸张地说,那间破旧的学堂改变了我们村庄的命运,我们村更早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更早享受知识带来的红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农村普遍文化程度低,识字的村民寥寥无几,但在王老虎村,村民人人能识字、人人会写字,在当时是远近闻名“文化村”。

王忠宪说:“早先的通信方式都是写信,有一位邻村王菜园的村民来我们村找人读信,看见我们村有一个正在挖井的人,就上前询问哪有识字的人,结果,我们村这个挖井的人拿过来信就读,当时就把邻村村民震住了。慢慢的,来找我们村读信、代写信件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村’就传了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普及小学教育行动,百余名王老虎村村民分散于郓城各乡镇(村庄)开展教育活动,为郓城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王西爵先生仍然有后人活跃在教师岗位上,算起来已经有五代人了,这也致使我们村的村民对成为一名教师有很深的‘执念’,截止到目前,我们村前前后后共出了300余名登记在册的教师,教授过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邻村传出了‘王老虎村教师多,不种谷子有米喝’的‘谚语’,我知道他们是在羡慕我们。”王老虎村党支部书记王敏炮说。

退休教师不退岗成“习俗” 书香文化造就“状元村”

“遇到不会的就出门问问,咱村里就是老师多。”这是当孩子学习遇到难题时,父母说过最多的话。受王西爵先生影响,王老虎村的退休教师大都在家里创办了免费“私塾”,此外,他们还根据个人所长创办了毛笔字、硬笔书法、红色故事等特色课堂供孩子自由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很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现年69岁的王新仓是一名退休教师,曾担任过王老虎村小学的校长,走进王新仓居住的房屋,墙上挂着一面印有“遍载桃李村,广育栋梁材”的醒目锦旗,这是王老虎村全体教师于2011年赠予王新仓的。记者了解到,王新仓在任期间,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本领,学校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退休后,王新仓心系乡村教育事业,在家里创办作文写作免费“小课堂”,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王新仓都信手拈来。

图片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