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伊斯兰化发展的推手 下
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及他所代表的一干回族学者,对完善回族的民族定义,树立独立民族意识,贯彻伊斯兰是回族民族属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为回回民族成为真正的民族费尽心力,为伊斯兰能够内嵌中华大地,最终实现民族自决设置了详尽的计划和路线图。作为中国回族学领域的智库,这些学者把“伊斯兰化回族”这个目标伪装化,理论化,政策化,利用执政党理论上的粗心大意,打着民族的旗号欺骗执政党,推行伊斯兰化,给中国的民族宗教理论造成了巨大损害,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国国家安全增加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说有推手,只有这些手拿笔杆子的伊斯兰秀才们是不够的,除了他们,一定存在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为他们提供推广和实践他们理论的机会,只有这样白寿彝及其同志们的理论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威力。也就是说首先一定有高级官员参与,有了他们伊斯兰化理论才能形成国策。同时也必须有中层和下层回族干部群众参与,这样才能保证伊斯兰化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可是如何证明有这样一个体系存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枚举法看来还是唯一可行的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回族高级官员,由于无神论政党政府组织纪律的限制,高级回族行政官员对伊斯兰都不会发表太过露骨的看法。那么唯一的考察方法就是利用伊斯兰中的宗教和生活绑定的特点,来审视回族高级干部对伊斯兰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真实态度,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事实证明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确实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比如说朝觐,这项伊斯兰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文革刚刚结束,就有大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以促进外交的名义前往麦加朝觐:
1984年时任*****人民政府秘书长买合提·司马仪(*族,党员)为该团团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马乐庭(回族,党员)为该团副团长一行10人前往麦加朝觐。
1985年4月5月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回族,党员)访问沙特,商讨建交事宜,并进行副朝(在非正式时间去麦加朝觐)。黑伯理在访问期间,率领访问团中的所谓穆斯林,每天按时做礼拜以博取沙特等国的好感。
1985年8月,以甘肃省统战部部长马祖灵(回族,党员)为团长,*******政协副主席木沙也夫(*族,党员)、韩有文(撒拉族,民革党员)为副团长的25人中国穆斯林朝觐团赴沙特麦加朝觐。
1986年7月8月间,以中国伊协副主任马贤为团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买哈苏德·铁衣波夫、宁夏政协副主席马立凯(回族,党员)为副团长的25人朝觐团赴沙特麦加朝觐,另有2000余名中国穆斯林经巴基斯坦赴沙特朝觐,至此正式恢复了被切断很久的中国穆斯林朝觐之路。这个庞大的访问团中包含了大量公务人员,以至于负责接待的沙特亲王、麦加地区长官马吉德,在接待朝觐团后惊讶地说:“我们没有想到穆斯林能在中国的省和中央政府担任高级职务,这不仅是中国穆斯林的光荣,世界穆斯林也为之感到自豪。” ——《环球》杂志:中国朝觐者历史风云录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前往麦加朝觐
诚然这种举动的本意有拨乱反正,促进正规宗教活动,促进和伊斯兰国家交往之意,但作为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在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就以党员身份从事宗教活动,确实令人诧异。而党内最高层对这个问题,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对共产党员从事宗教活动这个问题淡然处之的态度则更令人印象深刻。
对党员朝觐会引发的问题,严重估计不足
在这些朝觐的共产党员中,1937年入党的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很典型,在朝觐归来后的日子里,经常以侯赛因哈吉自称。侯赛因是黑伯里的经名,哈吉是朝觐过的穆斯林的专用名词,也就是说他自称是穆斯林共产党员或者伊斯兰共产党员,可是他自己乃至是执政党都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
哈吉共产党员侯赛因黑伯理
另外能查到的,在改开以后以共产党员身份在媒体上公开自称穆斯林的,是曾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社社长的回族党员王旭明,而且王旭明在不止一家媒体上多次公开宣称自己是穆斯林。
回族穆斯林共产党员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
其他回族高官的资料和言论,在公共资源上可查到甚少,但从几名回族高官的葬礼上,我们依然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杨静仁(原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 ),黑伯理(原宁夏自治区主席),石宗源(原贵州书记),以及王连芳(云南为沙甸平反的关键人物)的逝世时间和追悼会下葬时间都不超过3天,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3天之内必须下葬的规定。而按照正规情况,中共党内高层人士的追悼会一般说来都要等至少一周。
除了黑伯理没有公开资料,其余三位根据公开资料最后一个层次都是进行的穆斯林葬礼!选择去见真主!
原统战部长杨静仁先在八宝山举行告别式后,依照穆斯林葬礼安葬
一死两制的石宗源,在清真言的念经声中下葬
主导给沙甸平反的回族共产党员王连芳是个知名的人物,也是中国穆斯林化过程中的一个代表人物。首先我们要知道王连芳也是哈吉,1993年11月,云南省宗教局组成云南省穆斯林友好访问团,由王连芳任团长,省宗教局长纳忠伦任副团长等一行5人对沙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行访问。访问团在麦地那瞻仰了“先知哈喇寺”、先知穆罕穆德陵墓。后又去麦加圣地进行“副朝”。2000年2月,王连芳去世,他的葬礼也是伊斯兰式的葬礼,殡礼在昆明顺城哈喇寺举行的,最后入葬金家山回民公墓。沙甸事件中我们还有提到他,这里也就不多作介绍。
王连芳的民族情节,或者说是宗教情结
这几名回族中高级官员,对伊斯兰都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去世后,他们的葬礼都选择了先见马克思,再去见真主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新闻中报道中高级回族官员的葬礼,关注一下他们是否三天之内下葬,就会发现秉承这种双重价值观的人不再少数。
那么中级的回族官员对伊斯兰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是否也秉承这种二重价值观呢?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清真食品泛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清真食品,含义复杂,是扩张伊斯兰的利器,观察回族精英对待它的态度,是测试回族中下层精英是否具有伊斯兰宗教情怀的一块试金石。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政协委员回族党员海霞早在2014年就提出建议列车上增加清真餐。合肥市回族政协委员马建敏(合肥市第九中学教师,原市政协委员,现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党员),自2010年起,所有议案就是围绕清真和各种回民专用设施进行的。而2018年前各地大大小小的回族政协委员对提交清真食品相关议案的热切程度有目共睹。
清真立法前,西北民族学院法律系系主任马玉祥教授(回族,九三学社),这位从照片上看去还颇为慈祥的教授,在论文中杀气腾腾地叫嚣可判处破坏清真食品的坏分子死刑。
“确立清真食品监管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在现行《刑法》中增加“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穆斯林禁忌食品冒充穆斯林食品,侵犯少数民族权益,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以此手段煽动民族仇恨的犯罪行为,视其情节分别处罚。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以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可处十年以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 —— 马玉祥
西北民族大学马玉祥(回)教授 山东德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马传先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民族委员会审议的议案四件,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清真立法法案,即山东代表团马传先等3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制定清真食品管理法的议案”(第376号)。马传先(回族,致公党),德州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德州市委主委、德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
丁宏,回族,党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2016年3月在“伊斯兰教、穆斯林、回族、清真食品和Halal食品的关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面对清真立法引起的争议时说:我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先后制定了专门的清真食品管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这些法规实践中并没有出现大问题,这说明立法方向是可行的。另外在这个由国家民委政法司与中国民族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最后的结论是:本次研讨会进一步论证了国家层面制定清真食品条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回应了目前社会上对制定清真食品条例提出的某些质疑。
同样,如果查查新闻,尤其是2018年以前的新闻,各行业的回族精英,各级政府中的回族官员和人大代表,无论行业,无论教育程度,无论党派,基本上都在为清真食品的推广和立法摇旗呐喊。在此基础上,清真食品不仅拓展到法律层面,而且已经渗透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直至2019年政府对泛清真泛伊斯兰进行整改,形势才有所遏制。这里我们也就不在一一赘述。
马进教授认为沙里亚教法必将升级为中国的国家法律
西宁市副市长杨小民对清真微波炉盛赞有加
而底层的回族普通干部,普通公务员的态度,由于没有太大得顾及,敢于表白自己对伊斯兰得态度,观察以来就相对容易得多。银川有人在微博上举报清真餐馆贴春联,不清真,20分钟就引起银川市政府官方账号“问政银川”的重视,立即督促当地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这其实已经从监管清真食品上升到了监督清真生活,用教法约束普通回民的生活。而一些回族民族乡镇政府则大大咧咧地把阿拉伯文当作除汉语之外的官方文字使用。而对涉及回民题材的文学作品,“

”字已经完全成了雷区,各级大小主编如履薄冰,时时刻刻自我审查,生怕出现政治问题。

年春节禁止“

”字,禁止

的形象,开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先河。在超市肉品柜台,汉字“

”禁用,被强行修改为“大”,成为以民族团结为名修改汉字传统用法的典型案例。
问政银川积极推行教法 阿拉伯文政府牌匾
西安回坊,根据日本学者今中崇文的研究,西安的回坊真正被赋予特殊社区功能和政治含义是由政府推动的,时间大约在在2000年以后。可在当地政府的逻辑“西安最中国,回坊最西安”激励下,回坊这个近代的产物就变成了建成于唐代的历史遗迹,可他们忘了回坊的地点在唐代是在皇城之内。就这样官方主导造伪史,划定边界,正式将这块土地所谓回坊,赋予了回民,赋予了宗教。
据说唐代就存在的回访
而在民宗委的那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的激励下,回族基层官僚在中国农村大搞伊斯兰化,已经到了毫无忌惮的程度。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回族村
在这种为伊斯兰开疆辟土的政治正确中,在各地出现穆斯林专用设施也就毫不奇怪了。到整改之前,甚至连清真血,清真疫苗的概念全部都出现了。
清真血 清真疫苗
而网上一批所谓抱着理性态度的普通回族党员的论调,也格外引人瞩目的,基本上反映了底层回族群众对伊斯兰的认知。其中尤其以劝诫中国人要适应和包容大胡子和头巾博联社总裁马晓霖最具典型,而某自称回族党员网红对伊斯兰的认知,我想基本代表了大部分回族党员的态度。
马晓霖对宁夏中阿之轴被整改,去除阿拉伯因素,如丧考妣
某自称回族党员的网红
以上我枚举了一些个体的实例。虽然不多,但大家只要去想想自己周围发生的故事,去看看过去几年在整个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发现这其实是通例。虽然共产党内部的回族高官不好明确表态,但他们对伊斯兰的高度认同,有目共睹。回族精英从上到下对伊斯兰都充满了脉脉温情。在对待推广清真食品、推动清真概念进入工业体系、进入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问题上,无论他们的年龄和学历,无论他们是何政治面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贫富,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态度是出奇一致的,都把推广宗教饮食,推广泛清真概念,隔离封闭回族社区,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身体力行地、脚踏实地式地推进。其中自称无神论的回族共产党员因为手握权力,行动起来也格外卖力,因此也格外引人注目。从现在回族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的规模来看,政府中回回民族的伊斯兰民族主义者从理论出台,到转换成政策,到执行政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在运作。
在上篇里,我提出了问题“谁是体制内推动中国伊斯兰化的推手?”,我们看到白寿彝之流的回族学者是学术上推行伊斯兰化的主要推手。那么通过此篇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回族民族主义者”不仅存在于学术界,而是遍布中国体制内的各个角落,他们身体力行的实践伊斯兰化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事实。
白寿彝说伊斯兰是回族的民族属性,这句话显然不是他凭空杜撰的理论,而是一个拥有回族群众基础的理论,上上下下回族精英普遍认同的理论。民国针对这个问题,是阻止回族群体民族化,只给予他们汉族穆斯林的名头,而且也卓有成效。白崇禧,马鸿逵等国名党回族高级将领都否回族的存在。而共产党却打开了这个藩篱。那么为什么共产党要自己创造一个烫手的山芋,以及将来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则是我下面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