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当局在历史教科书中去俄化
版主: Softfist
-
- 论坛元老
Dashabi0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023
- 帖子: 26767
-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8日 19:14
#1 乌克兰当局在历史教科书中去俄化
乌克兰的去俄化
以乌克兰5年级学生主要使用的两本历史教科书——乌克兰历史导读(«Введение в историю Украины»)和乌克兰历史故事(«Рассказы по истории Украины»)为例,其内容历经多次修订,其中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解读颇耐人寻味。
第一,苏联解体后,最初的乌克兰历史教材即强调乌克兰民族是基辅罗斯公国的真正衣钵继承者,而北方的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是后来纳入基辅罗斯的旁系族裔,因此由乌克兰民族构成的乌克兰现代民族国家才是这个中世纪时期黑海北岸最著名文明聚落的“直系血脉”,这就牵涉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到底是谁真正有资格扮演最早将东正教纳为国教、统治者受洗皈依东罗马帝国正教教会的基辅罗斯公国延续者和子嗣角色,它涉及到从黑海北岸到库尔兰半岛之间的广袤荒原上,谁能代表这里斯拉夫文明的“初诞者”,以及它在民族精神上所象征的神圣、伟大与正统。
第二,从早期历史教材开始,历史描述的行文话术就将乌克兰1917年革命前的历史描述为“沦为俄罗斯帝国殖民地”的过程。它指出乌克兰与沙俄中心区域(俄罗斯族占主体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具有单边殖民性质,批判了其中的剥削和掠夺属性,认为沙俄以低价从乌克兰获取工业原料和半成品,再经加工,将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以高价卖回。将沙俄中央政府的帝国主义资本逻辑与当时乌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第三,乌克兰教科书一直在强化其1917至1921年进行“革命性民族解放”属性,将沙皇垮台后的“哥萨克军阀”投机性独立描绘为某种建国事实,并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红军对乌克兰地区的收复行动描述为侵略和再殖民战争。此外,将苏联十月革命描绘为德国策动的结果,把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修改为“亲手摧毁国家的叛徒”,以此作为强化乌克兰独立的重要论据。
第四,乌克兰在1991年独立后,历史学家开始重新描述其苏联记忆,突出苏联时期的“苦难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将1922年“大饥荒”归罪于斯大林强制推行集体化、强行出口粮食的消极后果,以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人为手段。在2004年后亲欧洲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联合执政时期,对苏联“苦难史记忆”的强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在对俄采取温和态度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为增加东部选民基本盘,及民间层对其重归俄欧平衡外交的支持态度,基辅当局又对该描述进行了回修,再度将大饥荒客观评价为人力无法避免的自然悲剧,绝非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然而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激进亲欧派执政后随即采取了新一轮修订,“人为灭绝”描述重回教材,“苦难史记忆”进入新一轮高峰。
第五,淡化苏联的“伟大史”和极右翼武装组织“乌克兰反抗军”(UPA)的“罪恶史”。从1992年开始,乌克兰最高拉达中的议员不止一次要求删除教科书中有关“伟大卫国战争”的表述,认为该词与历史事实相悖。随后当局和出版责任方在舆情压力下被迫对教科书相关内容做出更改,将“伟大的卫国战争”修订为“苏联政府将乌克兰的土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后,布尔什维克开始与‘乌克兰反抗军’作战,防止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教科书对UPA在二战期间的屠杀劣迹略过不提。时任乌总统亚努科维奇为平衡其影响,随后亲自接见了“伟大卫国战争”英雄的亲属,并对其先辈事迹予以高度认可,通过一种公开行动表达其态度。
第六,由于全国没有采用统一的历史教材,乌克兰东西部在历史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比如,乌西部历史教科书对二战重点关注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与苏联政府之间的斗争,而乌东部的历史书则传承和保留了苏联史观,与俄罗斯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性。2014年乌克兰危机过后,亲欧执政党试图将西部历史观推行到全国范围,但至今仍未达成。
由此可见,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修订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明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1991年独立至今的乌克兰官方史观调整变迁的总脉络是将俄罗斯从民族同胞、文明主体和现代化缔造者,逐步转化为旁系异乡人、历史簒夺者和殖民统治者的过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牺牲者和革命者。因此,乌克兰的近代历史更多地被修订为“苦难史”叙事,乌克兰将自己定位为卑微、受压迫、渴望解放的国家形象,突出俄罗斯暴力、残酷的政策对历史社会造成的破坏。乌官方通过对共有历史记忆的修订,刻意制造两个国家历史及文明进程的差异,甚至“正负极化”的割裂氛围。
可以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所造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东西部之间的身份认同矛盾,成为乌独立后“反共、反苏、反俄”社会动员的强有力工具,为执政党的进一步“脱俄入欧”政策导向提供社会舆论支撑。
以乌克兰5年级学生主要使用的两本历史教科书——乌克兰历史导读(«Введение в историю Украины»)和乌克兰历史故事(«Рассказы по истории Украины»)为例,其内容历经多次修订,其中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解读颇耐人寻味。
第一,苏联解体后,最初的乌克兰历史教材即强调乌克兰民族是基辅罗斯公国的真正衣钵继承者,而北方的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是后来纳入基辅罗斯的旁系族裔,因此由乌克兰民族构成的乌克兰现代民族国家才是这个中世纪时期黑海北岸最著名文明聚落的“直系血脉”,这就牵涉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到底是谁真正有资格扮演最早将东正教纳为国教、统治者受洗皈依东罗马帝国正教教会的基辅罗斯公国延续者和子嗣角色,它涉及到从黑海北岸到库尔兰半岛之间的广袤荒原上,谁能代表这里斯拉夫文明的“初诞者”,以及它在民族精神上所象征的神圣、伟大与正统。
第二,从早期历史教材开始,历史描述的行文话术就将乌克兰1917年革命前的历史描述为“沦为俄罗斯帝国殖民地”的过程。它指出乌克兰与沙俄中心区域(俄罗斯族占主体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具有单边殖民性质,批判了其中的剥削和掠夺属性,认为沙俄以低价从乌克兰获取工业原料和半成品,再经加工,将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以高价卖回。将沙俄中央政府的帝国主义资本逻辑与当时乌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第三,乌克兰教科书一直在强化其1917至1921年进行“革命性民族解放”属性,将沙皇垮台后的“哥萨克军阀”投机性独立描绘为某种建国事实,并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红军对乌克兰地区的收复行动描述为侵略和再殖民战争。此外,将苏联十月革命描绘为德国策动的结果,把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修改为“亲手摧毁国家的叛徒”,以此作为强化乌克兰独立的重要论据。
第四,乌克兰在1991年独立后,历史学家开始重新描述其苏联记忆,突出苏联时期的“苦难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将1922年“大饥荒”归罪于斯大林强制推行集体化、强行出口粮食的消极后果,以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人为手段。在2004年后亲欧洲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联合执政时期,对苏联“苦难史记忆”的强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在对俄采取温和态度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为增加东部选民基本盘,及民间层对其重归俄欧平衡外交的支持态度,基辅当局又对该描述进行了回修,再度将大饥荒客观评价为人力无法避免的自然悲剧,绝非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然而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激进亲欧派执政后随即采取了新一轮修订,“人为灭绝”描述重回教材,“苦难史记忆”进入新一轮高峰。
第五,淡化苏联的“伟大史”和极右翼武装组织“乌克兰反抗军”(UPA)的“罪恶史”。从1992年开始,乌克兰最高拉达中的议员不止一次要求删除教科书中有关“伟大卫国战争”的表述,认为该词与历史事实相悖。随后当局和出版责任方在舆情压力下被迫对教科书相关内容做出更改,将“伟大的卫国战争”修订为“苏联政府将乌克兰的土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后,布尔什维克开始与‘乌克兰反抗军’作战,防止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教科书对UPA在二战期间的屠杀劣迹略过不提。时任乌总统亚努科维奇为平衡其影响,随后亲自接见了“伟大卫国战争”英雄的亲属,并对其先辈事迹予以高度认可,通过一种公开行动表达其态度。
第六,由于全国没有采用统一的历史教材,乌克兰东西部在历史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比如,乌西部历史教科书对二战重点关注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与苏联政府之间的斗争,而乌东部的历史书则传承和保留了苏联史观,与俄罗斯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性。2014年乌克兰危机过后,亲欧执政党试图将西部历史观推行到全国范围,但至今仍未达成。
由此可见,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修订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明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1991年独立至今的乌克兰官方史观调整变迁的总脉络是将俄罗斯从民族同胞、文明主体和现代化缔造者,逐步转化为旁系异乡人、历史簒夺者和殖民统治者的过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牺牲者和革命者。因此,乌克兰的近代历史更多地被修订为“苦难史”叙事,乌克兰将自己定位为卑微、受压迫、渴望解放的国家形象,突出俄罗斯暴力、残酷的政策对历史社会造成的破坏。乌官方通过对共有历史记忆的修订,刻意制造两个国家历史及文明进程的差异,甚至“正负极化”的割裂氛围。
可以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所造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东西部之间的身份认同矛盾,成为乌独立后“反共、反苏、反俄”社会动员的强有力工具,为执政党的进一步“脱俄入欧”政策导向提供社会舆论支撑。
#2 Re: 乌克兰当局在历史教科书中去俄化
去俄化做的没有台巴去中化彻底
Dashabi01 写了: 2025年 2月 9日 10:58 乌克兰的去俄化
以乌克兰5年级学生主要使用的两本历史教科书——乌克兰历史导读(«Введение в историю Украины»)和乌克兰历史故事(«Рассказы по истории Украины»)为例,其内容历经多次修订,其中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解读颇耐人寻味。
第一,苏联解体后,最初的乌克兰历史教材即强调乌克兰民族是基辅罗斯公国的真正衣钵继承者,而北方的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是后来纳入基辅罗斯的旁系族裔,因此由乌克兰民族构成的乌克兰现代民族国家才是这个中世纪时期黑海北岸最著名文明聚落的“直系血脉”,这就牵涉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到底是谁真正有资格扮演最早将东正教纳为国教、统治者受洗皈依东罗马帝国正教教会的基辅罗斯公国延续者和子嗣角色,它涉及到从黑海北岸到库尔兰半岛之间的广袤荒原上,谁能代表这里斯拉夫文明的“初诞者”,以及它在民族精神上所象征的神圣、伟大与正统。
第二,从早期历史教材开始,历史描述的行文话术就将乌克兰1917年革命前的历史描述为“沦为俄罗斯帝国殖民地”的过程。它指出乌克兰与沙俄中心区域(俄罗斯族占主体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具有单边殖民性质,批判了其中的剥削和掠夺属性,认为沙俄以低价从乌克兰获取工业原料和半成品,再经加工,将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以高价卖回。将沙俄中央政府的帝国主义资本逻辑与当时乌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第三,乌克兰教科书一直在强化其1917至1921年进行“革命性民族解放”属性,将沙皇垮台后的“哥萨克军阀”投机性独立描绘为某种建国事实,并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红军对乌克兰地区的收复行动描述为侵略和再殖民战争。此外,将苏联十月革命描绘为德国策动的结果,把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修改为“亲手摧毁国家的叛徒”,以此作为强化乌克兰独立的重要论据。
第四,乌克兰在1991年独立后,历史学家开始重新描述其苏联记忆,突出苏联时期的“苦难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将1922年“大饥荒”归罪于斯大林强制推行集体化、强行出口粮食的消极后果,以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人为手段。在2004年后亲欧洲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联合执政时期,对苏联“苦难史记忆”的强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在对俄采取温和态度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为增加东部选民基本盘,及民间层对其重归俄欧平衡外交的支持态度,基辅当局又对该描述进行了回修,再度将大饥荒客观评价为人力无法避免的自然悲剧,绝非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然而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激进亲欧派执政后随即采取了新一轮修订,“人为灭绝”描述重回教材,“苦难史记忆”进入新一轮高峰。
第五,淡化苏联的“伟大史”和极右翼武装组织“乌克兰反抗军”(UPA)的“罪恶史”。从1992年开始,乌克兰最高拉达中的议员不止一次要求删除教科书中有关“伟大卫国战争”的表述,认为该词与历史事实相悖。随后当局和出版责任方在舆情压力下被迫对教科书相关内容做出更改,将“伟大的卫国战争”修订为“苏联政府将乌克兰的土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后,布尔什维克开始与‘乌克兰反抗军’作战,防止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教科书对UPA在二战期间的屠杀劣迹略过不提。时任乌总统亚努科维奇为平衡其影响,随后亲自接见了“伟大卫国战争”英雄的亲属,并对其先辈事迹予以高度认可,通过一种公开行动表达其态度。
第六,由于全国没有采用统一的历史教材,乌克兰东西部在历史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比如,乌西部历史教科书对二战重点关注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与苏联政府之间的斗争,而乌东部的历史书则传承和保留了苏联史观,与俄罗斯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性。2014年乌克兰危机过后,亲欧执政党试图将西部历史观推行到全国范围,但至今仍未达成。
由此可见,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修订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明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1991年独立至今的乌克兰官方史观调整变迁的总脉络是将俄罗斯从民族同胞、文明主体和现代化缔造者,逐步转化为旁系异乡人、历史簒夺者和殖民统治者的过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牺牲者和革命者。因此,乌克兰的近代历史更多地被修订为“苦难史”叙事,乌克兰将自己定位为卑微、受压迫、渴望解放的国家形象,突出俄罗斯暴力、残酷的政策对历史社会造成的破坏。乌官方通过对共有历史记忆的修订,刻意制造两个国家历史及文明进程的差异,甚至“正负极化”的割裂氛围。
可以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所造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东西部之间的身份认同矛盾,成为乌独立后“反共、反苏、反俄”社会动员的强有力工具,为执政党的进一步“脱俄入欧”政策导向提供社会舆论支撑。
工具机谈智商, 犹如妓女谈贞操, 哪壶不开提哪壶
呼叫鸡谈造谣, 犹如站街女谈卖淫, 那是行家里手
-
- 论坛元老
Dashabi0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023
- 帖子: 26767
-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8日 19:14
#5 Re: 乌克兰当局在历史教科书中去俄化
亲不亲, 阶级分,天下穷人是一家. 民族主义是乱源.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
- 论坛元老
Dashabi0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023
- 帖子: 26767
-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8日 19:14
-
- 论坛元老
clearjks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918
- 帖子: 14434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日 22:54
#9 Re: 乌克兰当局在历史教科书中去俄化
没毛病,中国以后的历史书,也会去中共化,把中共的本来面目揭露的非常彻底的!哈哈!
Dashabi01 写了: 2025年 2月 9日 10:58 乌克兰的去俄化
以乌克兰5年级学生主要使用的两本历史教科书——乌克兰历史导读(«Введение в историю Украины»)和乌克兰历史故事(«Рассказы по истории Украины»)为例,其内容历经多次修订,其中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解读颇耐人寻味。
第一,苏联解体后,最初的乌克兰历史教材即强调乌克兰民族是基辅罗斯公国的真正衣钵继承者,而北方的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是后来纳入基辅罗斯的旁系族裔,因此由乌克兰民族构成的乌克兰现代民族国家才是这个中世纪时期黑海北岸最著名文明聚落的“直系血脉”,这就牵涉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到底是谁真正有资格扮演最早将东正教纳为国教、统治者受洗皈依东罗马帝国正教教会的基辅罗斯公国延续者和子嗣角色,它涉及到从黑海北岸到库尔兰半岛之间的广袤荒原上,谁能代表这里斯拉夫文明的“初诞者”,以及它在民族精神上所象征的神圣、伟大与正统。
第二,从早期历史教材开始,历史描述的行文话术就将乌克兰1917年革命前的历史描述为“沦为俄罗斯帝国殖民地”的过程。它指出乌克兰与沙俄中心区域(俄罗斯族占主体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具有单边殖民性质,批判了其中的剥削和掠夺属性,认为沙俄以低价从乌克兰获取工业原料和半成品,再经加工,将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以高价卖回。将沙俄中央政府的帝国主义资本逻辑与当时乌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第三,乌克兰教科书一直在强化其1917至1921年进行“革命性民族解放”属性,将沙皇垮台后的“哥萨克军阀”投机性独立描绘为某种建国事实,并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红军对乌克兰地区的收复行动描述为侵略和再殖民战争。此外,将苏联十月革命描绘为德国策动的结果,把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修改为“亲手摧毁国家的叛徒”,以此作为强化乌克兰独立的重要论据。
第四,乌克兰在1991年独立后,历史学家开始重新描述其苏联记忆,突出苏联时期的“苦难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将1922年“大饥荒”归罪于斯大林强制推行集体化、强行出口粮食的消极后果,以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人为手段。在2004年后亲欧洲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联合执政时期,对苏联“苦难史记忆”的强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在对俄采取温和态度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为增加东部选民基本盘,及民间层对其重归俄欧平衡外交的支持态度,基辅当局又对该描述进行了回修,再度将大饥荒客观评价为人力无法避免的自然悲剧,绝非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然而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激进亲欧派执政后随即采取了新一轮修订,“人为灭绝”描述重回教材,“苦难史记忆”进入新一轮高峰。
第五,淡化苏联的“伟大史”和极右翼武装组织“乌克兰反抗军”(UPA)的“罪恶史”。从1992年开始,乌克兰最高拉达中的议员不止一次要求删除教科书中有关“伟大卫国战争”的表述,认为该词与历史事实相悖。随后当局和出版责任方在舆情压力下被迫对教科书相关内容做出更改,将“伟大的卫国战争”修订为“苏联政府将乌克兰的土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后,布尔什维克开始与‘乌克兰反抗军’作战,防止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教科书对UPA在二战期间的屠杀劣迹略过不提。时任乌总统亚努科维奇为平衡其影响,随后亲自接见了“伟大卫国战争”英雄的亲属,并对其先辈事迹予以高度认可,通过一种公开行动表达其态度。
第六,由于全国没有采用统一的历史教材,乌克兰东西部在历史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比如,乌西部历史教科书对二战重点关注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与苏联政府之间的斗争,而乌东部的历史书则传承和保留了苏联史观,与俄罗斯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性。2014年乌克兰危机过后,亲欧执政党试图将西部历史观推行到全国范围,但至今仍未达成。
由此可见,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修订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明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1991年独立至今的乌克兰官方史观调整变迁的总脉络是将俄罗斯从民族同胞、文明主体和现代化缔造者,逐步转化为旁系异乡人、历史簒夺者和殖民统治者的过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牺牲者和革命者。因此,乌克兰的近代历史更多地被修订为“苦难史”叙事,乌克兰将自己定位为卑微、受压迫、渴望解放的国家形象,突出俄罗斯暴力、残酷的政策对历史社会造成的破坏。乌官方通过对共有历史记忆的修订,刻意制造两个国家历史及文明进程的差异,甚至“正负极化”的割裂氛围。
可以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所造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东西部之间的身份认同矛盾,成为乌独立后“反共、反苏、反俄”社会动员的强有力工具,为执政党的进一步“脱俄入欧”政策导向提供社会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