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价不真实的核心原因
(1) 官方数据“均价”存在失真
中国官方公布的**“房价均价”,主要是基于备案数据**,而备案价格通常比实际成交价要高。
开发商高价备案,低价成交:
例如,某新房备案价 3 万/㎡,但实际成交价可能是 1.5 万/㎡,但政府数据仍然记录备案价。
地方政府不希望备案价过低,否则会影响市场信心和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
二手房市场不透明:
许多城市二手房成交价无法实时查询,且中介往往隐瞒实际成交价,只宣传挂牌价。
(2) 开发商“变相降价”,导致名义价格与成交价偏离
开发商不会直接降低房价,而是通过各种折扣手段变相降价,导致标价和实际售价严重背离:
首付分期、首付贷:表面上价格不变,但让买家**“少掏钱”**。
买房送车位/装修/家电:表面上 3 万/㎡,但送 50 万家电等,相当于折价卖房。
团购价/员工价:部分房企打着“员工内部价”名义,向外部客户低价出售房源。
直接大幅砍价:部分三四线城市,成交价仅挂牌价的 50%-60%。
(3) 二手房交易中的“明降暗补”
明降:直接大幅砍价
许多房东急于出手,实际成交价可能比挂牌价低30%-50%。
暗补:通过“装修补偿”等方式隐藏真实房价
例如:挂牌价 300 万,实际成交价 180 万,卖家写 120 万的装修费在合同里,避免低价备案影响未来房价。
(4) 地方政府不愿意公开真实房价
政府希望“稳房价”,避免市场信心崩盘,因此不愿意让实际成交价大幅下跌体现在官方数据上。
有些地方房产交易中心甚至拒绝低价备案,导致实际低价成交的数据无法统计。
2. 为什么房价看似高,实际成交价低?
(1) 房地产市场的“面子工程”
开发商不想“打破市场信心”,即使降价,也要通过**“变相优惠”**来掩盖实际跌幅。
业主害怕房价崩盘,因此即使亏本卖房,也不愿意公开低成交价,影响其他业主。
(2) 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如果房价下降,土地卖不出去,政府财政就会出问题,因此政府有动力人为维持挂牌价。
土地市场影响房价:
许多城市要求开发商按备案价销售,避免“地王”项目亏损。
但现实是,新房价格早已通过各种“折扣”变相降低。
(3) 高房价是一种金融工具
银行贷款、抵押估值依赖于房价:
如果房价大跌,银行贷款资产可能出现坏账,影响金融系统稳定。
所以银行、政府、开发商都不愿意让“真实房价”大规模反映出来。
3. 真实房价的参考指标
由于挂牌价和官方数据并不完全可信,以下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判断房价:
链家等二手房平台的“真实成交价”
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可以在链家查看真实成交价,但需要结合线下实际情况。
同小区、同户型的实际成交数据
询问中介、买家、卖家,或加入当地房产论坛、微信群,了解实际成交价。
银行贷款评估价
银行评估价通常接近市场真实价值,远低于挂牌价。
大规模团购价
关注房企大规模团购活动,价格通常是“半公开的真实市场价”。
当地房产中介的低价盘
有些中介会透露“急售房源”,这些房源通常是最接近市场真实价格的。
4. 哪些城市房价“虚高”最多?
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购房需求不足,但库存巨大,挂牌价远高于成交价。
典型案例:鹤岗、鄂尔多斯、宜昌、株洲、柳州等城市,部分房价实际成交价不到挂牌价 50%。
部分二线城市:如天津、沈阳、武汉等,部分地区二手房实际成交价比挂牌价低 30%-50%。
新盘库存过剩的城市:如郑州、成都、长沙,开发商降价压力大,但通过各种手段避免“明降”。
5. 未来趋势:房价会继续跌吗?
新房市场: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仍会通过“变相降价”加速去库存。
二手房市场:由于房贷利率下降、换房需求疲软,未来实际成交价可能继续低于挂牌价30%以上。
地方政府的影响:部分城市会通过“限跌令”干预房价,但难以改变长期趋势。
房价下行周期仍未结束:未来 1-3 年,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实际成交价可能会进一步探底。
结论:房价看起来很高,实际成交可能只有挂牌价的 50-60%
开发商变相降价(不直接降备案价)
二手房市场暗降(明降暗补)
地方政府出于财政考虑,不愿意公布真实房价
金融体系依赖房价,银行不希望价格暴跌
同小区的真实成交价
中介是否愿意大幅砍价
开发商的团购折扣
银行贷款评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