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流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普世性的资源。**
如阳光、义务教育等,人人都有权利享有。它们无须争夺,是人类社会给予每个个体的基本保障。
**第二类是部分开放的资源。**
它们被存放在某个角落,只要愿意探索,就能找到。这类资源往往依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分配,例如高等教育。有兴趣的人可以利用在线资源自学,有需求的人则选择进入高校深造。
**第三类是奖励与补偿性的资源。**
这类资源对大众并不开放,但当一个人做出善举,或经历伤害时,它会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降临,如同神谕。用中国的语言来说,就是“善有善报”的善报,“吃一堑长一智”的一智。这类资源被获取后,又会根据获得者对世界的理解,重新分配至上述三类之中。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正是第三类资源的典型表现。他将神族秘而不宣的知识传递给人类。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停从未知提取新知,再将知识传承给后人的不断循环,有如从神盗火。
当我们讨论金钱在资源链条中的传播方式时,知识与金钱的相对关系如何,以及名校能否成为就业的必要条件,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第二类资源上。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第三类资源的存在,或许对于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有序。
**第三类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感较弱,在中国古代又表现出了某种偏颇。**
它体现在“关系”和“人情”之中。人们评判善恶的标准,不是某人是否对公务尽责或是否对帮助弱者,而是某人对自己的态度。这种价值观偏差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认知,自觉开启“奖励与补偿”的分配机制,公益事业就会变得更容易推行,社会的戾气会减少,孩子的成长压力也会减轻。
---
经bing润色生成
资源的流向
版主: n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