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的革命性突破
版主: feichai01
#1 风光摄影的革命性突破
原标题:《中国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高分辨成像技术》
原作者:财联社
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该成果以“Active Optic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Suggestion),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所报道。
在1.36公里城市大气链路外场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构建发射阵列照射目标,相邻发射器间距为0.15米,大于大气湍流的典型外尺度(通常为0.02-0.05米),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经过大气传播后具有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同时,构建的接收系统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0.07-0.87米的干涉基线,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以测量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鲁棒的图像恢复算法,最终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原作者:财联社
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该成果以“Active Optic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Suggestion),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所报道。
在1.36公里城市大气链路外场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构建发射阵列照射目标,相邻发射器间距为0.15米,大于大气湍流的典型外尺度(通常为0.02-0.05米),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经过大气传播后具有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同时,构建的接收系统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0.07-0.87米的干涉基线,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以测量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鲁棒的图像恢复算法,最终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标签/Tags:
#2 Re: 风光摄影的革命性突破
这个原理其实不难,雷达可以轻松分辨几百公里的东西,所以道理上,对几公里的物体照相
是可以理解的。我一直觉得理用一些特殊的光源,结合计算光学,因该可以对更远的物体成像。
是可以理解的。我一直觉得理用一些特殊的光源,结合计算光学,因该可以对更远的物体成像。
牛河梁 写了: 2025年 5月 13日 18:40 原标题:《中国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高分辨成像技术》
原作者:财联社
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该成果以“Active Optic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Suggestion),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所报道。
在1.36公里城市大气链路外场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构建发射阵列照射目标,相邻发射器间距为0.15米,大于大气湍流的典型外尺度(通常为0.02-0.05米),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经过大气传播后具有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同时,构建的接收系统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0.07-0.87米的干涉基线,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以测量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鲁棒的图像恢复算法,最终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4 Re: 风光摄影的革命性突破
大气扰动(距离)是长焦望远不如广角近拍的原因。天文上也用辅助光源(点)帮忙矫正扰动带来的影响。cocojumbo 写了: 2025年 5月 13日 19:03 这个原理其实不难,雷达可以轻松分辨几百公里的东西,所以道理上,对几公里的物体照相
是可以理解的。我一直觉得理用一些特殊的光源,结合计算光学,因该可以对更远的物体成像。
举例说,如果风格照片曝光10毫秒。局部拍摄100张。总共1秒一个局部。不直接叠加,而是按照反射的激光(红)点对位叠加。有希望把信噪比/反差/分辨率提高10倍(100的平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