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将军(满语:ᡤᡳᡵᡳᠨ ᡳ
ᠵᡳᠶᠠᠩᡤᡳᠶᡡᠨ,穆麟德转写:girin i jiyanggiyūn),全称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将军。顺治初年,清廷添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升为宁古塔将军,是为吉林将军的前身,盛京和宁古塔的两位昂邦章京同为清初镇守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直至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后始改名吉林将军。[1]前身宁古塔昂邦章京官阶初为正一品,乾隆年间降吉林将军为从一品武职。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行东北新政,设吉林省,裁撤吉林将军,改署吉林巡抚。历史上吉林将军一职都由清朝宗室、旗人担任。
清军入关时设盛京昂邦章京镇守东北, 后因只设盛京昂邦章京一员难以顾及东北的广大地区, 最早在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始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二人。康熙元年(1662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只设一人。康熙十五年(1677年),其治所徙至吉林。吉林乌拉原名“船厂”,以顺治十五年(1658年)防俄罗斯造船于此而得名,移驻将军后始改名吉林乌拉。[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更名为吉林将军。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将军裁撤。
吉林驻防将军下设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三姓副都统、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以及非常设的拉林副都统以及珲春副都统。下设协领二十三人、参领一人、佐领百三十七人、防御八十一人、骁骑校一百四十一人。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驻旗缺改制。咸丰二年(1852年)设水师营总管一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置一人,宣统二年(1911年)裁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