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造对话、合成影像到假投资与钓鱼网站,现在诈骗手法不再单纯仰赖话术,而是开始借力生成式 AI 在新一波的数位浪潮中创造更多新陷阱。然而 AI 不只是攻击的矛,更可以作为防御之盾,因此如何以 AI 赋能金融科技防诈,已成为政府、产业与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由 AI 金融科技协会主办的「2025 AI 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中,特别邀请全国工业总会秘书长吕正华、警政署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研勤科技董事长简良益与万国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洪志勋,一同探讨在 AI 时代落实科技金融防诈的关键策略。
「资安与防诈」是 AI 时代的重要基础建设
全国工业总会秘书长吕正华指出,生成式 AI 与数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产业注入创新动能,也带来前所未见的诈骗风险。尤其在金融与制造等高价值产业中,诈骗手法结合社群操控、虚假信件与伪造交易,让百工百业面临更高的资安挑战。吕正华强调,打诈不能仅靠单一部门努力,而是需整合产官学资源、导入 AI 技术,以打造跨界联防机制。吕正华也从过去任职数发部的经验出发,分享当时与银行、警政署合作开发 AI 防诈模型,并透过分析帐户异常行为与资金流,成功预警可疑交易、建立新型态防诈框架。
吕正华提醒,从金融到制造、医疗、建筑等百工百业都面临数位转型与资安风险双重挑战。AI 是把双面刃,当企业在追求数位转型与商业创新的同时,更需将「资安与防诈」视为基础建设之一,才能让智慧产业永续发展,找到商业模式与安全机制的平衡。
研勤科技董事长简良益指出,AI 既能造福社会,也可能沦为诈骗工具。简良益以技术视角拆解当前生成式 AI 被用于诈骗的各种方式,包括影像合成、虚假身分建构、网路钓鱼与人脸伪造等技术,并强调现在只需要少量声音样本,即可在几分钟合成真实对话,甚至已有许多企业高阶主管受害的案例。
面对诈骗形式日趋多元的现象,金融机构若缺乏防御机制,将面临财损、监管压力与信任危机,因此简良益建议以双轨策略应对诈骗威胁:一方面提升全民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意识,其次是运用 AI 建立防诈技术,如声纹、动作验证与多层辨识机制,协助判断真假语音与影像。简良益也强调,技术虽然可以强化防护,但应同步推动跨界协作与法规支持,才能打造真正可信、安全的金融环境。
万国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洪志勋指出,金融业属于高度监管行业,不仅必须遵守行政法规,还面临严格的内部规范与问责制度,只要违反内规就可能导致高额罚款、执照撤销,甚至高阶主管被要求撤换的状况。然而洪志勋也观察到,现行法规与内部规定间的落差,常使业者在法遵及执行上产生困难。
洪志勋也以自身曾遭遇电信简讯诈骗并被银行系统即时拦阻的经验为例,进一步呼吁金融业应扩大联防机制,同时在确保个资保护的前提下,共同提升整体社会的防诈能力。
从政府、产业到金融机构,面对 AI 所创造的新型诈骗威胁,唯有跨部门协作、资讯共享与法规同步,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防诈联防网。当诈骗手法日益复杂且数位化,「资安与防诈」将成为企业数位转型的标准配备,打造更安全可信的未来。
AI 金融诈骗,一天被诈骗的金额高达4亿9千万
版主: 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