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华博士,手握60亿公司的未来,却在最辉煌的时刻沦为囚徒,被关押整整1277天。他的经历让人唏嘘,高科技精英,一夜变为阶下囚。当真相大白,法院乖乖道歉赔了54万,他却敢要2亿。一个推动国家进步的“天才”,倒在了权力与贪婪之下。正义迟到,再高的学历、再大的贡献,都挡不住一顿窝囊委屈。孙夕庆怎么能熬过114次上诉,最后重获清白的?
囚徒路难捱,被拘1277天的荒唐冤屈孙夕庆的人生经历,荒诞得让人不敢置信。2015年1月,他突然被山东潍坊的警察找上门,指控涉嫌“偷税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还有“非法侵占公司巨额财产”。接着,法院一纸判决,罚他10万元外加三年六个月的牢狱之灾。拘留所里没法见家人,不能碰电子设备,只能每天和律师干瞪眼,盯着冰冷墙壁琢磨为什么没做过的事能被坐实。更可笑的是,证据只是公司财务部的口头证言,连直接物证都没有。司法人员用“一锤子定罪”的粗暴方式草草结案,仿佛认定这个海归高材生就是板上钉钉的罪犯。
孙夕庆憋着一股倔劲:坚决不认罪,咬着牙上诉114次。每天数着日子,他在狭小的拘留所蹲了1277天,差不多三年半啊,差点就蹲完整个刑期了。普通人早崩溃了:拘留所条件远比监狱差,潮湿发霉的小屋和漫长隔绝。但孙夕庆偏不投降。翻开孙夕庆的前半生,会发现这次冤狱多么讽刺。1984年出生在潍坊农村的他,从小就痴迷电路板。在那个回收站当游乐场的年代,他泡在电器废料堆里问东问西,自学成了“小专家”。2000年考进清华大学半导体集成电路专业,朋友劝他避开这个“冷门领域”,免得毕业就失业。他却较真了:“人少就不探索了?我喜欢!”兴趣成了催化剂。
钻研几年,搞出中国第一件硅基微静电马达,后来升级为全球首台带光探测器的版本,一举拿下清华博士学位。当时中国科技界对人才如饥似渴,但他不图眼前光环,转头就去了美国深造。2003年,孙夕庆带着几个留学生专家回国。第二年回潍坊创业,成立中微光电子公司。技术活儿一出手就火:他把LED灯技术从美国带回来,提交官方认证后,承包了潍坊北海路的照明工程,这可是中国第一条LED路灯大道啊。公司一夜蹿红,订单从全国排到海外,孙夕庆被捧成“中国LED之父”。但风光背后,公司注册用了外资身份,钱大多外资投入。他作为董事长只想着公司未来,没在意回报;可股东们急红眼了,盯着收益不放。
中美一闹矛盾,外资企业上市受阻,中微光动弹不得。股东内斗爆发,分歧越闹越大:孙夕庆被当成绊脚石,股东们挖空心思要搞掉他。2015年他去国外散心回程,被扣上“卷资逃跑”的帽子,这帮人联合作局,用税务罪名设套。公司内斗是导火索:股东们眼看孙夕庆挡了财路,就用虚构税务问题投诉。司法系统却火上浇油,潍坊法院直接凭财务部口头证言定罪,连审计证据都懒得查。这操作离谱到什么程度?类似案件平均调查周期要一年半,但孙夕庆的审判压缩成几个月。执法人员偷懒了,只图快结案,不顾程序正义。法院案件积压多,证词权重常过度放大。但孙夕庆反复上诉逼出真相:潍坊检察院撤诉时承认“证据变化”,等于自打嘴巴。
无罪之后,54万赔偿变成2亿索赔释放那一刻,孙夕庆自由了,但代价沉重。2019年7月走出拘留所,他发现自己身陷财务深渊:中微光的法人代表早被撸了,公司乱斗后背上千万债务,个人资产赔了个精光。这冤屈不能白吃,他起诉当年法院,索赔2亿天价,理由是精神损失、职业中断和负债补偿。现实却很骨感,法院按国家规定,只赔54万,外加一纸不痛不痒的道歉信。法官无实质惩罚,倒是几个股东被罚1060万。听起来很“公义”?这1060万跟60亿公司价值比,就一毛不值;而孙夕庆的损失远不止钱,四年青春、名誉扫地、事业归零。
清华海归博士被拘1277天,无罪释放后申请2亿补偿,法院公开道歉
版主: Softf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