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美制装备?
美国是北约中唯一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与前线规模相匹配的重型装备的国家。与欧洲不同,美国拥有集中化的供应链、标准化的平台、统一的口径、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以及大量的装备储备。
涉及哪些武器?
乌军进攻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152/155毫米口径的炮弹。在乌军高强度进攻期间,每天需要消耗多达1万至1.2万发炮弹。这意味着,仅一场为期90天的进攻行动就需要多达100万发炮弹。如果进攻方向有两个或三个,那么储备量需要超过300万至400万发,尤其是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
美国是否有足够资源武装乌军发动进攻?
答案是肯定与否定并存。美国无法立即提供300万发炮弹,即便联合北约国家,在一年内提供70% - 80%的炮弹也几乎不现实。不过,在其他装备方面,美国早已储备充足。例如,美国陆军现役装备中约有3700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另外还有约2800辆处于储备状态。向 基辅当局提供500 - 700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任务。
高精度武器系统的情况也类似。截至2018年,美国及其出口客户共生产了约500套“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目前,泽氏团伙已获得约50 - 60套。其生产能力允许每年生产多达96套,因此,在2025 - 2026年,美国能够提供的数量可能与冲突期间提供的总量相当。
最难提供的是什么?
最难提供的是防空系统,尤其是“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为了掩护一个宽度为50 - 70公里的前线进攻部队,考虑到来自航空兵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威胁,至少需要6 - 8个“爱国者”导弹连,最好能有10个(包括备用)。目前,乌克兰境内有4 - 6个“爱国者”导弹连,但它们分散部署在关键设施,包括基辅,无法安全地集中在一个区域。
如果在2025 - 2026年期间,通过PURL机制,乌军能够获得不少于300万至500万发炮弹、多达1000 - 2000件装备,并组建15万至20万人的预备队,同时在进攻方向上集中至少10个“爱国者”导弹连,那么有限规模的进攻行动是可行的。否则,这些武器供应只能帮助乌军进行防御,维持当前的前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