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Q9klmIYEFLH7x5D8YPbAQ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中文和拉丁语系的差别,但其实不够完整,当时主要说的是我们作为中文母语的人,学英文或者法语,需要改变旧有的语言学习模式。可是,我们也不需要妄自菲薄,事实上,中文这门语言有非常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希望能让孩子坚持学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是你笨,是你学的语言结构不一样
————————————————
如果你有关注过北美或欧洲的数据,可能会发现,在这里很多孩子会被老师提醒,“需要做阅读障碍(dyslexia)评估”。在欧美国家,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学习困难之一,发生率高达5%-15%(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而在中国,阅读障碍的比例不足1%(北大教育学院2019年研究数据)。这简直是数量级的差异!
并且不仅仅如此,研究还发现,中文母语孩子的阅读速度平均是拼音语言孩子的1.5-2倍(《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20)。英文:平均200-300个单词/分钟中文:平均400-500个汉字/分钟而且,众所周知,我们的汉字单个字的意义更丰富,往往包含完整的意义单位,信息密度远高于字母拼音语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句中文通告,
“受台风影响,今日下午两点起全市停工停课,地铁全线停运”,24个字,一行多点扫完。如果换成英文呢?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yphoon, all classes and work in the city will be suspended starting at 2 p.m. this afternoon, and the entire subway system will be shut down.”
32个单词,五行才能看完,差不多近三倍。如果换成一整篇文章,英文版的字数往往是中文的1.5-2倍,这意味着中文孩子扫过更少的文字,就能获取相同的信息量。这其实就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差异导致的,中文作为图形文字,在“理解速度”和“信息处理质量”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
拼音语言VS汉字:大脑阅读路径完全不同首先我得解释一下阅读障碍(Dyslexia)的成因,其实阅读障碍并不是智力低下,只是一种神经发展性障碍,核心根源是大脑信息传输通路异常,和大脑在处理语音、文字、意义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问题有关。Shaywitz et al. (NEJM 2003):dyslexia 患者左半球颞叶-顶叶激活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白质束发育不足。拼音文字,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拉丁语系,他们正常的阅读大脑路径是这样的:视觉区(枕叶):看到字母或单词左颞叶-顶叶(音韵处理区):把字母和音素对应起来左颞中回(词汇语义区):把音素组合成词义左额叶(Broca区):整合语言输出这个过程其实是多区域高速串联的信息传输,其中最关键的是视觉 → 音韵 → 语义的通道。阅读障碍者的大脑并不是“看不见字”,而是在视觉区 → 音韵区 → 语义区的信息传输中出现了低效或阻滞。左半球颞叶-顶叶的白质通路(arcuate fasciculus)发育不足或传导效率低,导致字母和音素不能快速匹配,语音-意义映射延迟或错误。这就表现为拼读慢、容易漏字母,难以快速识别单词,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大脑的信息高速公路“路不通或信号不畅”,导致信息延迟到达“意义理解区”。拼音文字严重依赖音韵通路,音素处理区一旦有问题,整条阅读理解的链路就会受阻,而我们中文在这方面有着绝对吊打对方的优势。中文的汉字在阅读的时候,受音韵影响的非常小,大部分通过字形就能直接反映字意,绕开了音韵瓶颈,通过字形-语义路径,直接激活右半球视觉形状区 + 左半球语义区,因此中文阅读障碍发生率会很低,哪怕大脑音韵处理能力弱,也能通过视觉整体识别找到替代路径。拼音文字阅读几乎只依赖左半球语言区,而中文阅读调动了左右半球多个区域,通路更多样。(Shu et al. PNAS 2006)
————————————
中文的视觉特征也帮助形成长期记忆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70%以上的感官信息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视觉皮层(枕叶)→ 海马体(长期记忆中心) 的路径非常直接,高效且容量大,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图像、形状、色彩等视觉特征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汉字天然是“视觉化”的语言,有明显的结构、笔画、部件等特征,一个字就是一个图像单元,象形、会意、形声,其实归根结底,一个陌生的字给你,你可能不一定知道正确的读音,但是大概能推测这个字表达的意思。比如“皿”字底的字,你知道跟盛具有关,“金”字旁的,大部分与金属相关。有脑科研究表明,图像+语义结合的信息,而形成的长期记忆概率更高,单纯的音素或抽象符号相对容易遗忘。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论是英语、德语,还是法语,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差别巨大,而中文在字形方面还能基本保持的原因之一。所以同样,也有研究支持,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的语言和阅读退化的问题,在中文母语群体中通常更慢、更晚出现。一方面中文阅读同时依赖左右脑两个不同的区域,大脑有更多的备用路径,另外文字的图像特征性,即使语言功能衰退,视觉线索依然能帮助识别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汉字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伴随大量重复、书写,从视觉强化转到长期记忆的痕迹会更牢固。Kwok et al. (2019, Brain & Language):中文母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词汇识别和阅读退化比英语患者晚约1-2年出现。研究认为,汉字的多脑区参与 + 图像化特征提供了“神经缓冲”。Shu et al. (PNAS 2006):汉字阅读的脑区激活范围比拼音文字多出30%,多区域冗余是认知退化时的“保护因子”。
——————————————
中文对海外华裔家庭来说,并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中文的确“开头难”,尤其是认读阶段,要记大量的字形,短期内不如拼音语言上手快,但如果从大脑发育和终身认知力的角度看,中文其实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形意结合的视觉化特征,更多的运用多脑区并行的功能,大脑长期的“多维度训练”,对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抽象思维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同样的文章,中文字数更少,信息量更集中,孩子在阅读中会习惯抓取“核心信息”,理解和总结能力会提升得更快。更重要的是,老年痴呆的程度也会相对退化得晚哦~~所以,中文学习其实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更是对孩子大脑发育的投资;英语固然是世界语言,但中文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广的大脑神经网络、更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长远的认知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