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强如台湾,最尊重日军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Mitaa楼主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互动: 45
帖子: 1071
注册时间: 2025年 2月 3日 13:35

#1 战绩强如台湾,最尊重日军

帖子 Mitaa楼主 »

台湾中央神社忠烈祠中所记抗战等重要战役,日军获得最大尊重
其他对手,清,北洋,老共,都是虏,逆,匪,只有日军还叫日军
打其他都是起义平剿征讨戡乱,只有对日是作战会战,
日本都是进入,进攻,进犯,基本不用侵、抗之类刺激性字眼
台湾如此大功,如此爱好和平,大陆狐假虎威妄谈抗日,不可不剿

https://afrc.mnd.gov.tw/faith_martyr/Co ... MenuID=437

國民革命忠烈祠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artyrs' Shrine of R.O.C
主要戰役

开国起义
滿清末葉,政治腐敗,民生凋弊,世界列強,相繼入侵,迫訂各種不平等條
約,喪權辱國,國家已淪為次殖民地之地位。國父孫中山先生鑒於國勢阽危,幾
達被瓜分之命運,深感不推翻清廷實無法救亡圖存,乃於民國紀元前十八年十一
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為號召,揭示民族,民權主義,一時間仁人志士風起雲從,前仆後繼,歷經十次
起義,終獲成功,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惠州起义
清末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起用義和團排外,招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造成舉
國憤恨,國父乘機命鄭士良等在惠州起義。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夜,鄭士良率革命志士六百餘人,在惠州三洲田起
義,進圍博羅縣城,復於平山,龍岡號召千餘人,進攻鎮隆,生俘清管帶杜鳳
梧,槍殺守備嚴某,二十四日奇襲永湖,連敗清將劉邦、鄧萬林等。二十六日戰
崩岡壚,二十八日克三多祝,附義者達兩萬餘眾,聲勢大振,準備續向廈門進
出。
未料當時日本總理伊藤博文並不支持中國革命,禁止自臺灣出口武器,致使接
濟惠州起義之武器來源斷絕。 國父乃令鄭士良暫停活動,解散起義部隊,戰爭因
此中止。此次起義雖功敗垂成,其影響卻擴及兩廣,進而對爾後之革命行動產生
積極的推助作用。

广州三二九起义
宣統二年,國父因廣州起義受挫,特由美洲東歸,邀胡漢民、黃興、趙聲等商
決仍在廣州起義。翌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半,黃興率所部同志一百七十餘
人,直衝兩廣總督署,張鳴岐逃走,清水師提督李準率大軍趕到、革命軍血戰終
夜,終因兵力懸殊不敵,乃分三路突圍。黃興在民眾協助之下脫險,其餘兩路均
傷亡慘重,林覺民等被捕。
被捕革命志士四十三人,均下定成仁取義之決心,經張鳴岐、李準親自審訊。
皆從容就義。事後檢收忠骸七十二具,葬于黃花崗,即史上著稱之黃花崗七十二
烈士。
此役雖遭挫敗,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精神,已轟動全國,震撼人心,不半載
而武昌起義終告成功。

辛亥革命
宣統三年六月間,武昌革命同志決定起義,至八、九月間,清廷為鎮壓四川鐵
路風潮,新軍被調入川,其留守武漢者,約半數與革命黨保持關係。
果。翌日,武昌革命機關亦多遭破獲,黨人為情勢所迫,匆忙於當晚七時發
難,參加者約二千餘人,首由第八工程營奪取軍械庫,第十五協等單位攻佔楚望
臺,再引砲兵入城,進攻督署。湖廣總督瑞徵及第八鎮統制張彪相偕逃亡。次
日,武昌底定,越二日,漢陽、漢口亦相繼光復。至此,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
滿清之志業,終於在歷經十次挫敗後竟告全功。

东征与北伐
民國十三年,先總統蔣公奉國父之命在廣東黃埔創立陸軍軍官學校,以培育革
命幹部,建立革命武力。民國十四年校軍兩次東征,首破叛軍陳炯明部隊再挫擾
據後方之滇桂軍系,未幾即鞏固廣東革命基地並吸引廣西來歸。十五年六月五
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任命蔣公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七月一日,
頒布北伐動員令。九日,蔣公正式在廣州誓師,展開北伐行動,以謀求國家之統
一。是時,義軍所至,各地民眾有如大旱之望雲霓,紛紛奔相走告,熱烈聲援。
不二載,國民革命軍以破竹之勢一路直上,完成北伐使命,全國終告統一。

东征与靖乱
民國十四年二月,陳炯明部自粵東進犯廣州,企圖顛覆革命政府。時黃埔軍校
校長先總統蔣公為確保革命基地安全,維繫革命命脈,親率校軍三千與粵軍等革
命軍東討陳逆,連克東莞、淡水。同月二十二日,陳逆部林虎主力自背來襲,欲
包圍校軍,校軍阻之於棉湖,激戰終日,敗逆軍萬餘人遭敗。迄三月底,討平東
江。六月回師廣州靖亂,剪除楊希閺滇軍與劉震寰桂軍。至十月陳逆殘部復從閩
南南下,蔣公二次東征,一舉攻克惠州,直搗塘湖,終於徹底肅清陳炯明勢力,
奠定廣東革命基地。

鄂南会战
民國十五年七月,北伐軍攻佔長沙,連克湘陰、岳州之後即在長沙稍事整補。
八月二十六日,我軍續向汀泗橋攻擊,時吳佩孚所部雖不下十餘萬,然戰鬥力已
大遜於往昔,且又疲於北方之戰會攻下南口,再趕回武漢,此時我北伐軍已攻入
汀泗橋。八月三十日,我軍勢如破竹,吳部退守賀勝橋。吳佩孚曾親率大刀隊督
部反攻,仍為我軍擊潰,革命軍遂直趨武漢。九月六日,佔領漢陽,七日佔領漢
口,圍攻武昌,十月十日克復,吳佩孚兵敗,北走河南,武漢三鎮遂盡入革命軍
之手。

南昌会战
民國十五年九月初,孫傳芳糾合蘇浙皖之兵力,向鄂東及南潯鐵路集中,趁武
昌之戰,偷襲我革命軍側翼。蔣公於擊敗吳佩孚後,決定進兵江西,殲孫軍於南
昌附近,當即兵分三路。十一月初,左翼軍攻佔德安、九江,右翼軍進抵南昌城
郊及牛行附近,中央軍則因敵憑堅固守,戰鬥慘烈,但對南昌已形成合圍態勢。
十一月五日,蔣公下令總攻,激戰兩晝夜七日,力克南昌,孫軍大潰,精銳盡
喪。此為北伐以來最大規模戰役,奠定革命軍攻取京滬之基礎。

龙潭会战
民國十六年五月,北伐軍先後擊潰孫傳芳、張宗昌等部,並略定淮海,方冀直
下幽燕,不意共軍製造寧漢分裂,蔣公為顧全大局,宣布引退,中樞頓失領導中
心,局勢迅速惡化。孫傳芳軍趁機率五萬餘人,自八月二十五日起,陸續渡過長
江,佔領南京與鎮江間的龍潭一帶,直逼南京東北近郊。時國民革命軍將領何應
欽、李宗仁、白崇禧等全力分進合擊,血戰六晝夜,造成龍潭大捷,孫軍大敗,
從此無力再舉。此實為國民革命軍繼鄂南汀泗橋及南昌之役以來又一次劇戰。


会师京津
北伐後總司令蔣公於十七年五月下旬,決定由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同時並
進,會攻京、津。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公兼任)五月廿八日到達德州以北,當
日即破張宗昌部。六月六日分駐滄州及其附近,並派出一部向天津警戒。第二集
團軍總司令馮玉祥於五月廿八日發動全線攻擊,六月初進至南苑。第三集團軍總
司令閻錫山由第四集團軍配合第二集團軍夾攻北京,沿京漢鐵路一線策應,六月
初抵永定河岸,第三集團軍改現地待命。
十七年六月四日,張作霖為日軍炸死,奉軍亦於四日撤離北京。六日,國民政
府任命閻錫山為平津衛戌總司令,十一日抵達北京,遂完成了和平接收京津。

五次围剿
民國十六年起,中共連續發動幾次暴動,皆為中央軍所敗,遂竄往湘、鄂、
皖、贛諸省邊區,建立各地「蘇維埃」政權。政府初時視為癬疥之疾,不意未二
載,竟成燎原之勢,赤燄四處蔓延。政府乃決意肅清共軍,以除心腹之患。
自民國十九年十二月起,中央軍連續發起五次圍剿攻勢,前四次均無功而返。
第五次乃改採碉堡戰術,以軍事及經濟封鎖,逐步進逼共區,二十三年十月,共
軍在節節敗退下生存日感困難,遂取道贛南向西突圍,中央軍則以薛岳部跟蹤追
擊,後方轉戰湘、桂、滇、川、康、青、甘、陜諸省,至其逃至陜北時,因西安
事變及日軍入侵日亟乃止。

敉平闽变
一二八淞滬戰後,民氣昂揚,國際間對我亦刮目相看,然國內杌隉之狀依舊。
民國廿二年,馮玉祥組軍抗日再度崛起,其後則有陳銘樞的「福州人民政府」繼
之。陳氏以第十九路軍為其最大憑藉,十九路軍因上海之戰而聲譽揚溢,然戰後
調入福建,陳遂聯結失意軍人及自命前進人士等,組織「生產民主黨」,以「打
倒獨裁,取消黨治,反對日帝,聯絡共軍」為口號,民國廿二年十一月廿日,在
福州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以李濟深任主
席,與國民政府相拮抗。蔣公乃明令討伐並親臨前線督戰,迄廿三年一月十三日
止,在中央軍強力壓迫下,福州「人民政府」消滅,為時僅五十三天。

八年抗战
自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日本有感於中國國力持續增長,民心士氣日益高
昂,對其大陸政策甚為不利,乃於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步步進逼,大有蠶
食鯨吞之勢。然國人睹日帝氣焰囂張,深知早晚有決戰之日,故自民國廿六年七
月蘆溝橋事件起,雙方遂全力搏鬥,全體軍民體認攸關民族生死,無不奮起禦
侮,獻身抗日行列。總計至民國三十四年戰爭結束止,雙方共會戰廿二次,大小
戰鬥四萬餘次,國軍傷亡官兵三百餘萬人,民眾犧牲兩千萬人,財物損失無數。
然其間志士仁人前仆後繼,民族氣節之昂揚與可歌可泣之故事,在中華民族歷史
上已成空前。國人奮戰不懈,使中國得以廢除不平等條約,並躋身世界四強之
林,其貢獻更永誌青史矣!

七七事变与华北作战
日本圖謀中國日久,尤懼中國與蘇俄聯合抗日。「西安事變」結束後,關東軍
即聲稱,倘中國政府接受共產主義與抗日政策,日本將不擇手段,以保障日本權
益。日本圖謀華北,人所共見,惟目標仍是華北。民國廿六年四月,日本再增兵
平、津,決使華北成為親日區。六月,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為了對俄
作戰,應先打擊後方的南京政府」。七月七日,日軍強行進入我河北省宛平縣,
為國軍所拒,衝突遂起,是為「七七事變」。其後日軍一再增兵華北進逼中原,
我被迫應戰,誓死抵抗。七月底,平、津淪陷,八月大同陷敵。九月初敵受挫於
晉北,遂使日軍延至十一月時,方攻下太原。

淞沪会战
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對我上海保安隊展開攻擊。為應事變,我即以
精銳國軍增援,曾一度主動攻至匯山碼頭,敵憑堅頑抗。至十月初,日軍更增援
至三十萬眾,由松井石根指揮,大舉進犯。我為掩護長江下游物資之後撤,並藉
以改變日軍作戰方向,亦增調五十餘師,不顧一切犧牲,於吳淞江灣瀏河間狹小
地區,與擁有海、空軍支援之日軍進行陣地戰,血戰三月,寸土必爭。其後敵於
杭州灣以北之金山嘴全公亭登陸,迂迴淞江,襲我側背。十一月九日,我逐次向
青浦白鶴港之線轉進,繼轉進於吳福線,及錫澄線後,以主力向浙皖贛邊境退
卻。

徐州会战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日軍進攻南京後,為貫通南北兩地日軍之交通線,必須打
通津浦路,乃自二十七年二月起,以華北方面軍之第二軍及華中派遣軍有力一
部,分沿津浦路南北兩段,以徐州為目標,實施對進作戰。是役國軍以延遲日軍
西進武漢時間,並消耗日軍戰力為目的,於會戰初期,兼採攻勢持久,主動打擊
日軍,獲致臺兒庄大捷。迄五月二日,雙方於北線臺兒庄東西之線,在南線於淮
河兩岸成對峙狀態。嗣後國軍鑒於已達成持久及消耗日軍之目的,除留置一部於
蘇北魯南實施游擊外,主力向皖北方面轉進,日軍則乘勢向徐州會師,五月十九
日,徐州淪陷,會戰結束。

徐州会战
民國二十七年五月,日軍於徐州會戰後,仍未能擊破我國軍主力,乃不得不轉
由長江仰攻,企圖深入武漢,殲滅我軍,遂糾集十二個師,配合海軍陸戰隊,及
飛機五百餘架,分四路進犯。 其在江南者,一沿南潯路南進,掩護其左翼安全,
一沿瑞武路西進,以迂迴武昌之南,在江北者,一沿長江北岸逕撲漢口,一沿大
別山北麓,進犯信陽。另以艦隊溯江而上,直抵武漢。

武汉会战
國軍則在武漢外圍之九宮山、幕阜山、廬山、大別山等山岳地帶做縱深配置,
以迎擊來犯之敵。十月初,南路之敵陷通城、岳陽,迫近武昌;北路之敵下黃
陂、信陽,形成兩翼包圍。我乃按預定計劃,向平漢鐵路以西轉進 ,至十月二十
五日,放棄武漢,撤至鄂西山地,以屏衛我大後方之安全。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軍突襲珍珠港以來,在太平洋地區所向披靡,月餘之間,連佔關島、香港、
馬尼拉,直迫緬甸,橫掃南洋,惟在中國戰場遭受挫折,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二十
四日,日軍自湖南岳州南侵長沙,集十二萬之眾,兵分八路強渡新牆河,國軍於
長沙周邊布置口袋,俟其深入後,再予包圍、側擊。日軍知其已陷危地、仍妄圖
取長沙,然我各路包圍兵團已完成圍擊態勢,自三十一年元月四日至十五日間,
各軍奮勇血戰,全部肅清新牆河以南之敵,日軍死傷達五萬六千餘人,是為第三
次長沙大捷,亦為同盟國第一次的勝利,英、美對此一致表示歡欣稱道。

缅北滇西作战
日軍於三十一年攻佔馬來西亞後,泰國附敵。嗣由飯田祥二郎率十餘萬眾;以
一部經泰國侵入越南,主力登陸仰光,向緬北竄犯。我應盟軍總部之請,派遠征
軍第一路司令羅卓英率三個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挫敵於同古,破敵於仁安
羌,解英軍之危,博得盟軍好評,但終為優勢之敵壓迫轉進印度。敵續侵臘戌,
陷龍陵、騰衝。至三十三年春,我為打通中印公路,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
一軍及新六軍開始反攻緬北,得盟軍空軍及工兵之協力,越崇山峻嶺,進出新平
洋,與敵激戰於太白家。三月五日,攻佔孟關,次第克復孟拱、密支那。同時,
遠征軍衛立煌亦指揮約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之作戰,迭
克敵堅固據點龍陵、騰衝,直搗畹町。至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滇西國軍與駐
印英軍會師芒友,完成打通中印公路任務。

长沙会战
民國三十三年夏,日軍在海上節節挫敗,國內厭戰情緒高漲。為提振民心士氣
乃圖開拓大陸交通線,俾連絡南洋並牽制我與盟軍對滇西緬北之反攻。五月,日
軍糾集十七萬眾,由永建佐比重指揮,第四次進犯長沙,由贛北鄂南以廣正面向
南作鉗形突進,我軍先遭挫敗兩側於古港、益陽;繼激戰於長沙。而敵第二線兵
團迄今尚未使用,我以兵力單薄,放棄長沙反擊計劃,乃決心於衡陽與敵決戰,
我方先覺軍堅守四十七日,然與外圍反攻軍協同不良,衡陽遂於八月八日失陷,
然而日軍亦付出慘重代價,死傷達一萬九千三百八十餘眾。此役對遲滯日軍打通
粵漢路之行動貢獻至偉。

桂柳反攻作战
民國三十四年五月,日軍經湘西會戰挫敗後,在中國大陸即一蹶不振。是時盟
軍已攻佔琉璜、琉球諸島,日本本土日形危急,而我以美式武器裝備各軍之作業
亦完成大半,乃展開桂柳戰場之反攻。國軍以第二方面軍之ㄧ部出桂東,奪取邕
甯;以第三方面軍之一部,沿柳宜路直取柳州;復以第三方面軍主力沿桂穗路,
穿越城嶺山脈攻略桂林,日寇望風披靡。我軍於五月二十七日克邕甯,繼收復柳
州,桂林諸重鎮,進展七百餘公里,前鋒直逼粵西。是時,日本國內外窘境交
迫,而在我國之日軍此刻亦如困鬥之獸,幾已無力再戰矣。

规复延安
勝利還都後,我胡宗南將軍奉命擔任反擊中共主力,並以規復延安為首要目
標。民國卅六年三月十三日,我隴東兵團首向敵後方實施廣正面佯攻;空軍亦對
延安附近各軍事目標,實施殲滅性攻擊。十四日,胡將軍以僅有之整編第一軍、
第廿九軍,分由宜川、洛川向延安攻擊前進,空軍亦大舉出動支援,至士氣大
振,乘機鑽隙突進,匪陣地立遭摧毀癱瘓。迄十八日,整編第一師第一旅首先突
入延安,其餘各部隨後跟進,延安敵巢終為我搗毀。延安規復費時五日餘,突進
逾八十公里,傷斃共軍一萬六千餘人,戰果輝煌,消息傳出,民心士氣大振,舉
國歡騰,不僅共軍喪膽,更匡正了國際視聽。

戡乱作战
抗戰期間,共黨乘機坐大,勝利後更大肆擴充,其勢力幾遍淮河以北,國軍處
處受襲。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四日,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戡平共黨叛亂。同月,
共軍亦全面進攻,雙方激戰於西北、山東及東北戰場。時民窮兵疲,國軍已漸處
於不利地位。三十七年一月,政府改採分區防禦戰略,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
區,預計二年內肅清共軍。然共軍攻勢愈為凌厲,年底,錦藩,平津,徐蚌會戰
爆發,國軍依次轉進,迄三十八年初徐蚌會戰失利,大局逆轉,中央政府被迫遷
臺,整軍經武建設復興基地,待機反攻。

登布岛战役
三十八年十月舟山群島金塘、六橫、蝦峙、桃花等島陷敵後,舟山本島以南僅
存登步為唯一屏障。舟山防衛部以二二ㄧ師之六六一、六六二兩團守登步東、西
部,六六三團守朱家尖,六六二團二營守大螞蟻島。
十月三十日,敵六十一師於登步南海岸全面登陸,二二一師守軍與敵激戰至十
一月四日,島上大半為敵攻陷,惟我守軍能縮小防線,以確保島北一角待援,拂
曉時增援部隊二二四團在守軍協力下發起攻擊,激戰竟日,是晚推進至島中部,
等待二○○團到達後再興攻擊;五日十一時部隊全線總攻擊;六日凌晨,一一九
團趕至,遂再攻擊,迄七時,盡復失地,登步作戰乃告大捷。

古宁头战役
共軍渡江後,江南情勢,急轉直下。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深夜,復以萬
人之眾,攻我金門,然夜風甚緊,遂使共軍船隊圍古寧頭一帶,分兵攻我隴口、
觀音亭山及埔頭一三二高地等處。二十五日拂曉,國軍除以二○一師在隴口與敵
激戰外,另以一一八師肅清觀音亭山共軍,主力十八、二八、十四師則向古寧頭
反擊,迄晚陣地大致恢復,然古寧頭北端陸續登陸千餘共軍,我十四師阻其於西
一點紅、安岐與埔頭之線。二十六日黃昏,十八師在優勢火力下,續破敵最後據
點,二十七日招降其他殘敵,我大獲全勝,奠定了復興基地日後安全繁榮之基
礎。

八二三金门炮战
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十八時三十分,共軍突以各型火砲三百餘門,分由廈門南
北地區之圍頭、蓮河、大嶝、小嶝、鎮海角及廈門等地,以奇襲方式同時向我金
門防區瘋狂射擊;繼以海空封鎖,企圖斷絕我後方補給,窒息十三萬軍民於孤島
之上。至十月五日午夜中止四十四晝夜間,共軍發射砲彈達四十七萬四千九百
發。其間,共軍並先後發動空戰十次,海戰四次,然終為我三軍將士以英勇奮戰
之精神,自地面、海上及空中予以痛擊。此役對我爾後確保金、馬、臺、澎與太
平洋區域整體安全,功莫大焉。

精神台湾人,精神日本人,精神美国人,精神色列人
大共和家,大民主家,大进步家,大自由家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