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东汉被埋没的家族,和边疆演绎祖国后盾多坚强,最终被曹操灭三族

版主: CaravelTheMatrixmolen

回复
头像
none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4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帖子互动: 724
帖子: 2335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3:46

#1 (转载)东汉被埋没的家族,和边疆演绎祖国后盾多坚强,最终被曹操灭三族

帖子 none楼主 »

此帖转自 none 在 军事天地(Military) 的帖子:东汉被埋没的家族,和边疆演绎祖国后盾多坚强,最终被曹操灭三族

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隆冬正月时节,彼时的天山一带大雪漫天。在这寒风萧瑟、万籁俱寂的冬夜,一群军士踩着丈余深的积雪,向着山脉北麓的一座孤悬塞外的城池前行。在这茫茫西域的夜色中,世界被划分为了黑白两色。只有当中的这一行人,看着是如此的突兀。

他们突兀地到来,竟惊醒了那座空城。冬夜、大雪、寒风,伴着城中幽幽杀气,让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就在这时,队列中的一名男子打破了这一夜的静寂:"吾乃范羌。大汉派遣军队前来迎接校尉!"或许,绝处逢生的希望亦不过如此。

话音刚落,伴着城中的阵阵呐喊声,城门大开。范羌一行人不惜性命所迎接的,是一支在这座名为疏勒城坚守了将近的半年的汉军。其中的将领,乃东汉右扶风将门耿氏族人——耿恭,而其麾下的兵马在匈奴的数次围攻下,彼时仅存26人。

一、十三壮士,得归玉门
在古代的物质、交通条件下,耿恭在绝望之际等来大汉援军,不可不称之为奇迹。其实,在这段慷慨壮歌的背后,还有着一连串的故事。

在解救耿恭一行人之前,大汉军队成功解围天山南麓的柳中城,斩敌三千余人,车师复归汉廷。只可惜,城中守将校尉关宠已经无法再次见到威仪的大汉军容。本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疏勒城。但面对大雪封山,无人敢去。就在大家疑虑“他们还在那吗”而踌躇不前时,范羌站了出来:“同是袍泽,在外生死不知,我等岂可畏惧艰难而退。”于是亲率一行兵马前去解救昔日的上司。

当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拨,来到公元75年年末。当时,汉庭接到来自柳中城关宠发来的求援书。在书中,关宠写明了孤悬塞外的汉军情况。刚刚即位不久的汉章帝一时举棋不定,毕竟登基未久,而东汉复国不过五十余年,国力尚可吗?而且,他与一部分大臣也与之后的援军一样,忧虑着“他们还在那吗?”。

就在这时,位列三公司徒之位的鲍昱力排众议,力陈道:“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就这样,在那年隆冬时节,汉廷集结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国兵马共计七千余人,风雪西出玉门关,前去解救塞外孤军。

当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拨到公元75年上半年,彼时为汉廷重设西域都护府的次年。当年三月,匈奴左鹿蠡(lí)王领兵两万,攻打车师国,与汉廷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当时耿恭派兵三百前去驰援车师。由于寡不敌众,三百将士全军覆没。而汉军仅存的驻地金蒲、柳中二城,也很快遭到合围。

在击退第一轮围攻后,耿恭于五月移兵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在之后的数月里,他们断水饮粪汁、缺粮煮革甲。他们与柳中城的将士虽分割两地,却从未想过投降变节。当发出求援信后,他们或许有过疑虑,疑虑着朝廷是否会怀疑“他们还在那吗?”但是,他们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在这!”。由此,有了后世传颂的——“十三壮士归玉门”的奇迹。

“我们在这!”耿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武人领兵捍卫疆土的职责。而这一句话所承载的责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亦是纵贯东汉右扶风茂陵耿氏的。

▲东汉疆域图,红圈即为右扶风所在地

二、茂陵耿氏,崇武世家
有汉两朝,终其国运四百余年,承先秦之风而豪放豁达、尚气节。连一向犀利的鲁迅先生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遥想汉人多少宏放”、“魄力究竟雄大”。在如此风气之下,尚武之风并未随着谶纬之学的兴起而消退。反而,在东汉的政治架构当中,有一族人凭借勇武习气,与经学博士门第和相侯之家共享权利。耿恭背后的右扶风茂陵耿氏,便是其中之一。

耿氏先祖自武帝时因官至高层享受秩禄,从河南巨鹿迁至右扶风(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鄠县,咸阳,枸邑以西之地)茂陵。自那时起,耿氏一族便是官宦之家。待至光武帝刚刚举旗的时候,耿恭之祖耿况便立马领着自己的六个小孩追随刘秀。其中他与儿子耿弇(yǎn)、耿舒建功无数。尤其是耿弇,仅他一人领兵便“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号韩信第二。乃至于建国之后,耿弇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封侯享食两县,拜建威大将军。

他的兄弟耿舒拜复胡将军,功封牟平侯,二人的其他四位兄弟皆垂青紫(贵族服饰颜色)。这当中的三弟耿国,初为侍郎,最后位列人臣之极的大司空。终东汉一朝,右扶风耿氏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以汉制,享禄两千石为郡守一级。由此,足可见耿氏确实与东汉一朝兴衰与共。

除了东汉开国初年耿况父子两代人的传奇,耿氏一族更为传奇的是第三代,即耿恭(耿广之子)这一辈。在经历过一段时间被剥离军权之后,耿氏一族在西北边陲看到了重振族门的希望。毕竟,地处关西一带的右扶风,自先秦以来便崇武、民风强悍。作为拱卫京师的前沿,戎马倥偬自然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匈奴再次来犯,汉明帝为此召集大臣商议。此时,耿国之子,耿恭的堂兄——耿秉(耿国之子)建言:“今可先击白山,以观其变,击匈奴未晚也。”即力主对外用兵。同时与会的其他两位关陇贵族——窦固、耿忠(耿弇之子)亦同意。由此,促成了汉明帝在为期间的对外用兵,即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到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的窦固北击匈奴。

三、赤诚忠心,我们在这
实际上,营救耿恭一行人行动的名义统帅即是东汉的第一位征西大将军耿秉。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汉廷实际派遣的是酒泉太守段彭及其部众。这一次,还不是他们这一辈最闪光的时候。章帝逝世后,窦太后主政,耿秉建言朝廷准备做一次远征。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耿秉、南匈奴单于等从朔方郡出发征讨北匈奴。

▲窦宪远征匈奴路线图

在这一次远征期间,出现了第二次近似霍去病一般的精准奇袭。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凭战功拜大将军左校尉的耿夔(耿秉之弟)领精锐骑兵800,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一带)直奔北匈奴单于所在地。此役,汉军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斩阅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史书载:

“单于与数骑脱之,尽获其匈奴珍宝财畜,去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

不过,在之后的镇压不利及权利争夺失策,耿秉长子冲及其这一辈人都受到冷落。直至顺帝即位,才得以被重新启用,委以边防重任。

而耿氏一族最终的结局亦如他们的先祖一般充满的悲壮的色彩。待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独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此时,受到曹操重用的耿纪(耿秉曾孙)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与大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划起兵诛操。事情败露,最终耿氏被夷灭三族,仅存耿援之孙耿弘一人。这个世家大族,因效忠东汉而声名鹊起,也因为了挽救东汉而与其一同没入历史的尘埃。“我们在这!”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们一族对东汉最好的诺言的。

不过,他们与大汉四百余年的豪壮豁达风气,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燕然勒石,在这些联文并驳的典故背后,是这个朝代开拓疆土,立不世之功的豪情与热血,亦是流淌在我们胸中的昂扬向上的自豪与赤诚。

参考资料:
1、《从饮酒礼俗看汉代的社会风气》,王银平
2、《绳其祖武汉家臣——东汉耿况家族研究》,邵晓彧
3、《东汉十三将士归玉门》,董名杰
4、《关陇集团与东汉边防》,孙继
5、《苏武、耿恭命运差异性探析》,王伟
6、《右扶风茂陵耿氏事迹考论,关于后汉豪族势力的个案研究》,冈安勇 王慧荣译
7、《两汉右扶风研究》,姚德元
8、《论秦汉关西武将集团》,董莉莉

cozofxx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互动: 36
帖子: 951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9日 00:53

#2 Re: (转载)东汉被埋没的家族,和边疆演绎祖国后盾多坚强,最终被曹操灭三族

帖子 cozofxx »

东汉和唐的重要转折点都是边军叛乱。这段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比较高的边疆自主权会导致边疆大将拥兵自重,但是如果没有自主权,又会导致部队战斗力严重不足,中央乱指挥。在汉章帝的时代,中央的战斗意志还是具备的,这和唐代归义军的故事截然不同。
另外,耿姓在北方还是挺多见的。

none 写了: 2025年 8月 31日 00:26

此帖转自 none 在 军事天地(Military) 的帖子:东汉被埋没的家族,和边疆演绎祖国后盾多坚强,最终被曹操灭三族

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隆冬正月时节,彼时的天山一带大雪漫天。在这寒风萧瑟、万籁俱寂的冬夜,一群军士踩着丈余深的积雪,向着山脉北麓的一座孤悬塞外的城池前行。在这茫茫西域的夜色中,世界被划分为了黑白两色。只有当中的这一行人,看着是如此的突兀。

他们突兀地到来,竟惊醒了那座空城。冬夜、大雪、寒风,伴着城中幽幽杀气,让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就在这时,队列中的一名男子打破了这一夜的静寂:"吾乃范羌。大汉派遣军队前来迎接校尉!"或许,绝处逢生的希望亦不过如此。

话音刚落,伴着城中的阵阵呐喊声,城门大开。范羌一行人不惜性命所迎接的,是一支在这座名为疏勒城坚守了将近的半年的汉军。其中的将领,乃东汉右扶风将门耿氏族人——耿恭,而其麾下的兵马在匈奴的数次围攻下,彼时仅存26人。

一、十三壮士,得归玉门
在古代的物质、交通条件下,耿恭在绝望之际等来大汉援军,不可不称之为奇迹。其实,在这段慷慨壮歌的背后,还有着一连串的故事。

在解救耿恭一行人之前,大汉军队成功解围天山南麓的柳中城,斩敌三千余人,车师复归汉廷。只可惜,城中守将校尉关宠已经无法再次见到威仪的大汉军容。本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疏勒城。但面对大雪封山,无人敢去。就在大家疑虑“他们还在那吗”而踌躇不前时,范羌站了出来:“同是袍泽,在外生死不知,我等岂可畏惧艰难而退。”于是亲率一行兵马前去解救昔日的上司。

当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拨,来到公元75年年末。当时,汉庭接到来自柳中城关宠发来的求援书。在书中,关宠写明了孤悬塞外的汉军情况。刚刚即位不久的汉章帝一时举棋不定,毕竟登基未久,而东汉复国不过五十余年,国力尚可吗?而且,他与一部分大臣也与之后的援军一样,忧虑着“他们还在那吗?”。

就在这时,位列三公司徒之位的鲍昱力排众议,力陈道:“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就这样,在那年隆冬时节,汉廷集结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国兵马共计七千余人,风雪西出玉门关,前去解救塞外孤军。

当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拨到公元75年上半年,彼时为汉廷重设西域都护府的次年。当年三月,匈奴左鹿蠡(lí)王领兵两万,攻打车师国,与汉廷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当时耿恭派兵三百前去驰援车师。由于寡不敌众,三百将士全军覆没。而汉军仅存的驻地金蒲、柳中二城,也很快遭到合围。

在击退第一轮围攻后,耿恭于五月移兵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在之后的数月里,他们断水饮粪汁、缺粮煮革甲。他们与柳中城的将士虽分割两地,却从未想过投降变节。当发出求援信后,他们或许有过疑虑,疑虑着朝廷是否会怀疑“他们还在那吗?”但是,他们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在这!”。由此,有了后世传颂的——“十三壮士归玉门”的奇迹。

“我们在这!”耿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武人领兵捍卫疆土的职责。而这一句话所承载的责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亦是纵贯东汉右扶风茂陵耿氏的。

▲东汉疆域图,红圈即为右扶风所在地

二、茂陵耿氏,崇武世家
有汉两朝,终其国运四百余年,承先秦之风而豪放豁达、尚气节。连一向犀利的鲁迅先生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遥想汉人多少宏放”、“魄力究竟雄大”。在如此风气之下,尚武之风并未随着谶纬之学的兴起而消退。反而,在东汉的政治架构当中,有一族人凭借勇武习气,与经学博士门第和相侯之家共享权利。耿恭背后的右扶风茂陵耿氏,便是其中之一。

耿氏先祖自武帝时因官至高层享受秩禄,从河南巨鹿迁至右扶风(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鄠县,咸阳,枸邑以西之地)茂陵。自那时起,耿氏一族便是官宦之家。待至光武帝刚刚举旗的时候,耿恭之祖耿况便立马领着自己的六个小孩追随刘秀。其中他与儿子耿弇(yǎn)、耿舒建功无数。尤其是耿弇,仅他一人领兵便“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号韩信第二。乃至于建国之后,耿弇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封侯享食两县,拜建威大将军。

他的兄弟耿舒拜复胡将军,功封牟平侯,二人的其他四位兄弟皆垂青紫(贵族服饰颜色)。这当中的三弟耿国,初为侍郎,最后位列人臣之极的大司空。终东汉一朝,右扶风耿氏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以汉制,享禄两千石为郡守一级。由此,足可见耿氏确实与东汉一朝兴衰与共。

除了东汉开国初年耿况父子两代人的传奇,耿氏一族更为传奇的是第三代,即耿恭(耿广之子)这一辈。在经历过一段时间被剥离军权之后,耿氏一族在西北边陲看到了重振族门的希望。毕竟,地处关西一带的右扶风,自先秦以来便崇武、民风强悍。作为拱卫京师的前沿,戎马倥偬自然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匈奴再次来犯,汉明帝为此召集大臣商议。此时,耿国之子,耿恭的堂兄——耿秉(耿国之子)建言:“今可先击白山,以观其变,击匈奴未晚也。”即力主对外用兵。同时与会的其他两位关陇贵族——窦固、耿忠(耿弇之子)亦同意。由此,促成了汉明帝在为期间的对外用兵,即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到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的窦固北击匈奴。

三、赤诚忠心,我们在这
实际上,营救耿恭一行人行动的名义统帅即是东汉的第一位征西大将军耿秉。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汉廷实际派遣的是酒泉太守段彭及其部众。这一次,还不是他们这一辈最闪光的时候。章帝逝世后,窦太后主政,耿秉建言朝廷准备做一次远征。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耿秉、南匈奴单于等从朔方郡出发征讨北匈奴。

▲窦宪远征匈奴路线图

在这一次远征期间,出现了第二次近似霍去病一般的精准奇袭。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凭战功拜大将军左校尉的耿夔(耿秉之弟)领精锐骑兵800,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一带)直奔北匈奴单于所在地。此役,汉军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斩阅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史书载:

“单于与数骑脱之,尽获其匈奴珍宝财畜,去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

不过,在之后的镇压不利及权利争夺失策,耿秉长子冲及其这一辈人都受到冷落。直至顺帝即位,才得以被重新启用,委以边防重任。

而耿氏一族最终的结局亦如他们的先祖一般充满的悲壮的色彩。待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独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此时,受到曹操重用的耿纪(耿秉曾孙)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与大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划起兵诛操。事情败露,最终耿氏被夷灭三族,仅存耿援之孙耿弘一人。这个世家大族,因效忠东汉而声名鹊起,也因为了挽救东汉而与其一同没入历史的尘埃。“我们在这!”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们一族对东汉最好的诺言的。

不过,他们与大汉四百余年的豪壮豁达风气,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燕然勒石,在这些联文并驳的典故背后,是这个朝代开拓疆土,立不世之功的豪情与热血,亦是流淌在我们胸中的昂扬向上的自豪与赤诚。

参考资料:
1、《从饮酒礼俗看汉代的社会风气》,王银平
2、《绳其祖武汉家臣——东汉耿况家族研究》,邵晓彧
3、《东汉十三将士归玉门》,董名杰
4、《关陇集团与东汉边防》,孙继
5、《苏武、耿恭命运差异性探析》,王伟
6、《右扶风茂陵耿氏事迹考论,关于后汉豪族势力的个案研究》,冈安勇 王慧荣译
7、《两汉右扶风研究》,姚德元
8、《论秦汉关西武将集团》,董莉莉

回复

回到 “史海钩沉(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