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来相较
今天读了几首诗词,来把它们比一比,排个高低。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一首。很棒,喜欢。为什么喜欢呢?
因为冒雨出去玩是个稀少情境。词中的欢快与想象中的清冷不适相反,让人喜欢它的乐观。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大行家乱抹。到蓬莱文章建安骨,已经可以看见作者的想法已经从压抑变成飞扬了,然后抽刀断水水更流又突兀地压抑下来。对于缺乏诗词功底的读者,就跟不上大诗人的思路,只看见写忧愁、压抑的五句。
李商隐的《锦瑟》工整清丽。后世有多少人学李商隐,因为他随便罗列一些意象,操作层面非常容易模仿。但是能模仿到一看啊,好,是李商隐写的,还是很少。因为李商隐的诗有感情,发前人所未发,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陶渊明《归园田居》也是因为他在当时是非常新颖。后世嚷嚷着要归田的人多了去了。人物的真实生平给了这首诗印象分。
李白的《秋风词》因为景色渲染得不够,相思二字重复得太多而显得不出众。如果说《宣城》一首是乱涂但因名句迭出而得胜,这一首就是名句较少而被贫乏拖了后腿。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有印象分。但是词句比苏轼“谁怕”云云优美多了。老百姓还是向往帝王雕栏玉砌有事没事发个愁的优雅生活。至于亡国之痛是不是增加了读诗者的优越感就比较难讲。这首词更多还是美丽。写的也能让人共情,年华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要是写悔不该任用某大将守灌江口等等比较技术性的细节,估计就没这么有感染力了。
姜夔的《扬州慢》就是每个字都俏丽。其实没什么意思。过于雕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恰好相反。一点技法不讲,咱老百姓就是真高兴。一家都高兴,以至于看的人也高兴。日子很有希望,也不多想长远,没有忧虑。所以写诗是没办法象比跳水一样比哪个技术达到了几分吧?
孟浩然《过故人庄》也是同样的路数。天气不错,心情挺好,吃吃喝喝,还约来日。
陆游《游山西村》尽管有名句,名句在诗里是多余的吧?意思与孟浩然差不多,又在孟浩然时代之后,肯定排名不能靠前。
以个人喜好论,排名如下
1.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2.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3.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4.苏轼《莫听穿林打雨声》
5.辛弃疾《茅檐低小》
6.陶渊明《少无适俗韵》
7.孟浩然《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8.李白《秋风清秋月明》
9.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
10.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我想我比较喜欢大实话。其实姜夔写得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