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仰对诗的影响
发表于 : 2025年 10月 24日 12:09
信仰对诗的影响
我曾写过一首诗,名为《悲哀》:
我相信小雪豹,
它尚未长出獠牙。
只要它不以我为食,
我可以温柔地爱它。
我谨慎地接近,
即使它渐渐长大。
它不会明白我的爱,
永远不会听话。
与一位传教士交流后,我又写下了另一首诗《信心》:
信心是内在的,
却时时需要唤醒。
不动的永恒,
与变化的波浪相应。
它接受新生,
也与外物相印证。
有时它像是死去了,
有时只是梦太冷。
两首诗在结构上相似,但情绪却迥异。《悲哀》显得颓丧,而《信心》则多了些内在的力量。唐诗宋词中悲叹者众,或许是因为诗人多为失意之人,缺乏关爱。若诗人拥有坚定的信仰,即使身处孤寂,也能由内而外地去爱他人,写出如刘禹锡《秋词》般明朗的作品——尽管牢骚仍在所难免。
刘禹锡能写出晴朗的秋天,但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却也为他招来不少麻烦。
颓丧的诗并非无意义。若能与通达之作并读,并结合诗人的境遇来理解,或许能起到某种开解与抚慰的作用。但现实是,读者在逆境中往往自我预期不高,难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抚慰也就显得有些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