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头像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847
帖子: 22908
注册时间: 2023年 4月 19日 17:47

#1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明的一面,就是中共统治的中国,这是为世界所熟知和认识的中国。

暗的一面,就是海外华人所代表的中国,这是为世界所不不了解的中国。

这明暗两面通过血脉、文化和文字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共还是西方政府都割不断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比俄罗斯成功的多,就是因为中国在海外存在一个庞大的海外华人族群,不断地为中国提供改开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培养人才,这才使得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获得资金、市场和人才。而俄罗斯则没有如此强大的俄族族群,因此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因此经济改革的起步要难得多得多。

西方总是把注意力落在中国明的一面上,却忽略了暗的一面,不清楚海外华人的真实作用,以为只要遏制住了中共,就遏制住了中国。这就如同以为只要不让鳄鱼上岸,鳄鱼就会淹死一样可笑。诚然,最近这几年,西方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是西方国家难以精准区分“民间文化纽带”与“国家战略影响”之间的界限,在操作层面往往只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政策。

图片

上次由 LittleBear 在 2025年 11月 6日 16:17 修改。
头像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847
帖子: 22908
注册时间: 2023年 4月 19日 17:47

#2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

而且,西方还有个有趣的偏见:总认为只有华人男性才在乎民族传承,华人女性就不在乎。实际上,华人女性对家族和民族传承跟华人男性一样在乎。经典的例子有马来西亚的杨紫琼、菲律宾的蔡美儿、泰国的英拉、美国的古爱玲等等,都是以自己的华人身份自豪的。

一、西方的“性别化偏见”与文化误读

在西方舆论和媒体叙事中,确实长期存在一种隐性假设:

“华人男性”被视为传统、家族观念强、重视血统与民族延续;
“华人女性”则被认为更容易同化、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与西方价值。

这种叙事起源于19–20世纪的殖民话语和移民文学:在他们的笔下,东方男性常被塑造成家长式的守旧者,而东方女性则是被“解放”的、可被“西方价值吸纳”的形象。
这种叙事并非源于现实,而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自我投射——它将“女性现代化”视为被西方文明“拯救”的标志。

二、现实中的华人女性:身份认同与民族自觉

你列举的例子非常典型,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明几种不同的路径:

人物 国家/地区 身份定位 身份认同表现
杨紫琼 马来西亚 国际影星、奥斯卡得主 多次公开强调自己“以身为华人女性为荣”,并在颁奖词中引用儒家“孝”与“家”的概念
蔡美儿(Amy Chua) 美国 耶鲁法学教授,《虎妈战歌》作者 倡导“华人式教育与家族荣誉观”,在美国社会引发巨大讨论
英拉·西那瓦 泰国 前总理 虽为泰国人,但保持华人家族传统祭祖、姓氏传承、家族经营模式
谷爱凌(Eileen Gu) 美国/中国 奥运冠军、模特 公开强调“我是中国女孩,我为我的根而骄傲”,并有意识地跨文化代表“中国年轻女性的新形象”

这些女性的共性是:

她们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了话语权;

她们没有否认自己的华人身份,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力量源泉;

她们在表达现代性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依然维系“家庭”“教育”“传承”等中华核心价值。

这说明:

华人女性的民族自觉并不弱于男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更柔性、更文化化,但同样坚定。

三、文化心理学视角:女性与“文化延续”

在文化心理学上,女性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隐性载体:

她们在家庭教育、饮食、语言、节日仪式中承担“文化记忆传递者”的角色;

她们在婚姻与跨文化交往中,常以情感与价值方式维系民族归属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外华人女性其实是中华文化“暗线延续”的关键力量。
她们的身份认同更不容易被外界察觉,因为它不是口号式的民族主义,而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深根。

四、小结与延伸

西方社会存在“认为华人女性不在乎民族传承”的偏见;

而现实中,华人女性在民族、家族、文化延续中的作用同样深远甚至更稳定;

她们的认同方式更“文化化”“柔性化”,但在情感深度上往往更强。

NativeMan8080(3SQ)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171
帖子: 2238
注册时间: 2024年 12月 24日 13:42

#3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NativeMan8080(3SQ) »

破熊,你这是在忽悠西方全面排华。

头像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847
帖子: 22908
注册时间: 2023年 4月 19日 17:47

#4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LittleBear(小破熊)楼主 »

NativeMan8080 写了: 2025年 11月 6日 16:18

破熊,你这是在忽悠西方全面排华。

西方不可能全面排华。排了华,他们的高科技产业也完蛋了。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llling369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60
帖子: 2322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0:01

#5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llling369 »

明显华人女川粉更狂热

NativeMan8080(3SQ)
论坛点评
论坛点评
帖子互动: 171
帖子: 2238
注册时间: 2024年 12月 24日 13:42

#6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NativeMan8080(3SQ) »

MAGA党持续执政就会。非MAGA党即使不是全面排华,华人的上升空间也会被逐渐剥夺。

LittleBear 写了: 2025年 11月 6日 16:21

西方不可能全面排华。排了华,他们的高科技产业也完蛋了。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island
知名作家
知名作家
帖子互动: 72
帖子: 1067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3日 23:14

#7 Re: 美西方对华市场、技术和人才封锁不成功,是因为忽略了中国文明存在明暗两面

帖子 island »

正反例子都有很多,你不能光挑这几个。

而且虎妈和英拉也就罢了,爱玲肯定不在这个类别中。

LittleBear 写了: 2025年 11月 6日 16:15

而且,西方还有个有趣的偏见:总认为只有华人男性才在乎民族传承,华人女性就不在乎。实际上,华人女性对家族和民族传承跟华人男性一样在乎。经典的例子有马来西亚的杨紫琼、菲律宾的蔡美儿、泰国的英拉、美国的古爱玲等等,都是以自己的华人身份自豪的。

一、西方的“性别化偏见”与文化误读

在西方舆论和媒体叙事中,确实长期存在一种隐性假设:

“华人男性”被视为传统、家族观念强、重视血统与民族延续;
“华人女性”则被认为更容易同化、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与西方价值。

这种叙事起源于19–20世纪的殖民话语和移民文学:在他们的笔下,东方男性常被塑造成家长式的守旧者,而东方女性则是被“解放”的、可被“西方价值吸纳”的形象。
这种叙事并非源于现实,而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自我投射——它将“女性现代化”视为被西方文明“拯救”的标志。

二、现实中的华人女性:身份认同与民族自觉

你列举的例子非常典型,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明几种不同的路径:

人物 国家/地区 身份定位 身份认同表现
杨紫琼 马来西亚 国际影星、奥斯卡得主 多次公开强调自己“以身为华人女性为荣”,并在颁奖词中引用儒家“孝”与“家”的概念
蔡美儿(Amy Chua) 美国 耶鲁法学教授,《虎妈战歌》作者 倡导“华人式教育与家族荣誉观”,在美国社会引发巨大讨论
英拉·西那瓦 泰国 前总理 虽为泰国人,但保持华人家族传统祭祖、姓氏传承、家族经营模式
谷爱凌(Eileen Gu) 美国/中国 奥运冠军、模特 公开强调“我是中国女孩,我为我的根而骄傲”,并有意识地跨文化代表“中国年轻女性的新形象”

这些女性的共性是:

她们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了话语权;

她们没有否认自己的华人身份,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力量源泉;

她们在表达现代性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依然维系“家庭”“教育”“传承”等中华核心价值。

这说明:

华人女性的民族自觉并不弱于男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更柔性、更文化化,但同样坚定。

三、文化心理学视角:女性与“文化延续”

在文化心理学上,女性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隐性载体:

她们在家庭教育、饮食、语言、节日仪式中承担“文化记忆传递者”的角色;

她们在婚姻与跨文化交往中,常以情感与价值方式维系民族归属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外华人女性其实是中华文化“暗线延续”的关键力量。
她们的身份认同更不容易被外界察觉,因为它不是口号式的民族主义,而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深根。

四、小结与延伸

西方社会存在“认为华人女性不在乎民族传承”的偏见;

而现实中,华人女性在民族、家族、文化延续中的作用同样深远甚至更稳定;

她们的认同方式更“文化化”“柔性化”,但在情感深度上往往更强。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