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Syndey or Dayton?
反正是不是在市区,距离那个近一点,记不得了。
途径Bowling Green的时候,我心中还暗自感叹了一下。当年联系出国的时候,自己知道的信息很少,联系学校也是从其它人手里借来的学校手册,打字机也是借朋友的,来填写一些表格。Bowling Green 是第一所给我免学费的学校,印象中有一个很少的grant, 但是说全奖要入学一年后才会给。当时经济困难,所以没有成行。另外一个更搞笑的,说出来供大家一笑。哈佛,耶鲁大名鼎鼎。印象中听说耶鲁文科著名。我自己望文生义,就从学校名单上,选了个Howard University, 心中以为的哈佛。虽然也给我录取了,不过也是没有奖学金。后来才搞清楚真正的哈佛大学,这是后话。 这正如当年高考填志愿,我们学校只有省教委印发的招生学校和专业名录以及录取分数。到市中心考试时候,才发现哪儿贴了好多学校的宣传海报。我是基本选大城市周边的学校。想起来可能当年还欠了某朋友给我交的申请费吧,我猜测或许这是后来关系疏远的原因? 因为我都是没有交申请费的。光是国内邮寄费用,对我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了,当年没有去勤工俭学。后来我继续申请时候,我的朋友已经录取入该校,说我没有交申请费,所以不会被考虑。我就请他帮忙叫一下申请费,当时像如果能录取,来美国后再还给他。我这个人比较讲义气,所以对朋友的义气要求也比较高。后来没有录取,我也就忘了。现在写这个的时候,往事却突然从记忆中蹦了出来。
另外一件事,为什么当年没有去做勤工俭学,像同学那样卖方便面,卖明信片。其实当年放假回家的时候,附近村子有人的亲戚从台湾回来,给了点美元,可能是俩三千吧。知道我哥在青岛上班,来问我爸能否帮忙兑换成人民币,小地方那个年代不知道如何兑换。我爸怕影响我哥,他刚工作不久。我听说后提出来说可以,带到北京,黑市可以赚差价。结果被告知投机倒把,让我好好念书。后来毕业后在北京打工,当时还想着所谓的技术报国呢。因为在中国村一个月的工资才八百元,而攒一台电脑,利润就2/3千,唯一的是需要资金。我记得小老板把店面借给他的校友,晚上在哪儿组装电脑,早晨把成品搬走,肯定转了不少钱。 因为我们读研的时候,就听说文科毕业的同学南下深圳,很快摸着门路,然后就和女朋友牵头一起组成了公司,给员工的待遇比他人高,年入百万。
因为94年,学校已经开通了电子邮件,老师有主机的可以自己申请账号,学生用系里的公共账号排队去发邮件。不方便,我就没有用。但是当时有的学校的材料里,联系方式有email 选项,这也是我后来阴差阳错有来美读书的机缘。后来我换单位到网络公司干,准备扎根中国发展的时候, 却是通过我留的邮件账号,发邮件问我是否还有意到该校学习,并提供奖学金。因为当时我师弟还在读研,这邮件就转到我手里。正好公司有网络,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敦促给发email offer 外,尽快把书面的录取材料寄给我。
这家客户印象不太深,好像在I75的东边。反正例行公事,把他们送到客户那里去谈,我就在外面等他们。顺便看看周围的景色。其实有部分照片我是发到gmail信箱。因为回国后,我美国的手机用不了,以前的gmail账号就恢复不了,虽然试图联系了几次客户。除非原注册电话,可以验证码恢复外,别无他法。
中午是在附近 town shopping mall 的一家中餐Buffet 吃的。价格很便宜,虽然味道一般。有俩仨个华人工作人员,见到中国人很亲切,吃完后,聊了一会天。是福建人还是广东人,记不清了。
然后驱车赶路,去往Columbus 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