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伪史:中国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wanmeishijie
这都2025年了,出土文物不用去博物馆现场看,看图片也行,这么方便了,还有那么多智障儿说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中国标点符号用了3000年,到鞑清弘历编撰四库全书时,把标点符号全部删除,目的就是让华夏文献读起来困难。
中国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实为流传甚广的误解。大量出土文物证明,中国古代不仅存在标点符号,且其发展源远流长、形态丰富多样,至少可追溯至3300年前的商周时期。以下结合关键出土文物,分阶段驳斥这一谣言:

一、先秦: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与金文)
1. 甲骨文中的“分辞线号”(商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
- 在安阳殷墟甲骨上,考古学家发现以竖线、横线或折线分隔不同卜辞的符号,称为“分辞线号”。例如,同一块龟甲上多条卜辞之间用竖线隔开,避免内容混淆。
- 功能:明确区分占卜事件,体现早期文本结构化需求。

2. 青铜器铭文的“勾识号”与“重文号”(西周至春秋)
- 西周“何尊”(宝鸡出土)铭文122字中,使用短横线“=”作为重文号(重复前字)和合文号(合并两字)。
- 春秋“秦公镈”铭文以钩状符号“レ”标示句读,称为“勾识号”,《说文解字》释其功能为“钩识也”,即断句标记。

二、秦汉:标点系统化发展(简牍与帛书)
1. 秦简中的四类标点(睡虎地秦墓,战国晚期)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使用四种符号:
- 二短横号(=):表重文或合文;
- 黑方号(■):篇章起始标记;
- 圆点号(•):分章或强调;
- 勾识号(レ):句读分隔。

2. 汉代帛书与简牍的多元符号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如《老子》《战国策》)使用“■”作为段落分隔符(称“墨钉”),功能类似现代章节号。
- 居延汉简中出现顿号(、)、逗号(,)、句号(。)及括号(删除用途),其中“、”号被《说文解字》明确记载:“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关键物证:汉代“句读”概念形成,《史记》载汉武帝以“レ”号批阅东方朔奏牍,说明标点已成宫廷文书规范。

三、宋元明:标点成熟与印刷普及
1. 雕版书籍的标点规范化
- 宋元刻本广泛使用“○”(句号)、“、”(读号)、“⸫”(鱼尾号)等三十余种符号。例如:
- 方框号(【】):标记州郡名;
- 半圆号(⸫):标注山川湖泊;
- 阴文号(■):突出专有名词。
- 明代官方文献(如《永乐大典》)采用圈点系统,句末加“。”,段首用“■”,形成固定排版规则。

2. 徐达神道碑的实证(明代,1385年)
- 南京紫金山徐达墓碑(朱元璋亲撰)全文2000余字,每句结尾均刻有“○”作为句号,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皇家标点使用实例,直接驳斥“古人不用标点”之说。

四、清代:民间延续与官方倒退
- 民间刻本(如《红楼梦》早期抄本)使用“⸫”作书名号、“——”为人名号;
- 但官方《四库全书》刻意删去所有原书标点,导致高层文献“无标点”的假象。

五、新式标点:传统与西方的融合
1920年北洋政府颁行新式标点,实为融合本土“句读”与西式符号:
- 传统保留:句号(○)、顿号(、)、书名号(⸫)源自宋明;
- 西方引入:问号(?)、叹号(!)等。

💎 结语:三千年未断的标点传承
从甲骨分辞、秦简断句、汉帛墨钉到明碑圈点,中国标点符号贯穿古代文献实践。所谓“古文无标点”,实因清代官修典籍刻意删减所致,与历史真相相悖。出土文物凿凿可证:标点符号是中国文字体系内生的智慧成果,其演进脉络清晰,早于西方千年而自成体系。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史海钩沉(History)

共 40 条评论

  1. meiyoumajia
    meiyoumajia

    绝大多数中文古文的短句是没有什么歧义的,因此古代通常没有使用存在标点符号,即使有些符号已经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而字母文字就不同了,没有标点符号会造成几个量级更多的混乱.尤其对拉丁语而言更是如此.拉丁语的每个句子的字几乎可以被放在任何相对的位置...
  2. SE-R
    SE-R

    pspsps 写了: 2025年 7月 11日 19:58 好啊,谢谢。
    图片

    图片

    图片
  3. pspsps
    pspsps

    SE-R 写了: 2025年 7月 11日 19:42 我爷爷1968年写给我爸的住屋证明书也没有标点。那证明书应该也是遗嘱,有政府盖章。要想看我可以分享一些内容。
    好啊,谢谢。
  4. SE-R
    SE-R

    pspsps 写了: 2025年 7月 11日 14:54 遗嘱不是诗词,不需要美,最需要清楚明了,避免歧义。可是下图这份1938年的遗嘱照样没有标点。中文历史上长期以来不使用标点符号,容易产生理解困难和分歧,这是事实,有什么可以洗的?

    图片
    我爷爷1968年写给我爸的住屋证明书也没有标点。那证明书应该也是遗嘱,有政府盖章。要想看我可以分享一些内容。
  5. doyouever
    doyouever

    古代大多数都是写的有对仗的押韵的文章或诗歌。所以不需要标点符号。
  6. pspsps
    pspsps

    Onlymoi 写了: 2025年 7月 10日 13:42 兰亭集序里主体是四字结构(和成语类似),附加一些虚词等等。因为工整对仗,无标点符号不构成阅读困难。惜墨如金,加个屁的标点符号,反为不美
    遗嘱不是诗词,不需要美,最需要清楚明了,避免歧义。可是下图这份1938年的遗嘱照样没有标点。中文历史上长期以来不使用标点符号,容易产生理解困难和分歧,这是事实,有什么可以洗的?

    图片
  7. cellcycle1
    cellcycle1

    wokao 写了: 2025年 7月 10日 07:43 其实欧洲印刷术发明前, 也没有标点

    直接承认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前没标点就行了, 不丢人

    丢人的是拼命把黑的说成白的

    比如什么牛顿是明朝小王子, 英国人是从湖北湖南走出的
    ”英国人是从湖北湖南走出的“ :lol: :lol: , 这个 比 日本人是山东人后裔 厉害多了,,
  8. Onlymoi
    Onlymoi

    下雨的两句各为五字。其他断句都是胡扯
  9. Onlymoi
    Onlymoi

    兰亭集序里主体是四字结构(和成语类似),附加一些虚词等等。因为工整对仗,无标点符号不构成阅读困难。惜墨如金,加个屁的标点符号,反为不美
  10. wokao
    wokao

    表面上, 杜钢建和黄河清代表了"西方伪史论"两个不同的方向.
    其实, 他们两个都是乌克兰人福缅科的徒孙. 福绵科说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是假的, 黄河清就说古埃及古希腊是假的. 福绵科说世界文明起源于俄罗斯, 杜钢建就说世界文明起源于中国.

    湖南大学教授杜钢建:人类起源不在非洲,而是在中国湘西
    2019-09-02 10:20 来源: 映像志

    作者:南风窗 向由

    重写一部世界史,它的人类起源与文明中心,全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你会信吗?

    杜钢建显然是相信的,而且他不乏支持者。

    最近,一则媒体报道让杜钢建出了名,报道中他是湖南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杜钢建发表了他关于“英汉同源”的观点。

    简而言之,“英汉同源”即是,英国人和英语的渊源,都在中国。

    杜钢建有他的论据:“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英国,距离现在约有5000年,它的名字来源于《山海经》中一个叫英山的地方”。

    他认为,在英山生活的古中国人,就是今天英国人的祖先。



    杜钢建说,在先夏时期,尧舜禹的大法官叫皋陶,他的后代被分封在英山,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英县,这就是英国人的起源。

    那么,英国人是如何横跨大陆、远渡重洋的?

    杜钢建认为,这个迁徙的过程很漫长。“英山人”在夏商时多次迁徙,他们一路向西,先到了印度,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接着迁徙到中亚、西亚,融合了许多民族。最后在中国的汉朝时期,才定居在今天的岛国上。

    也就是说,英国的历史最短(以东汉算)只有1800年。

    “英语起源说”更加离奇。

    杜钢建认为,古英国人在漫长的迁徙中,把文字丢了,只有口语。丢失的文字很难再找回来,所以,他们不得不吸收了彝族的古方言,用字母拼音,标注口语的发音。
  11. wokao
    wokao

    其实欧洲印刷术发明前, 也没有标点

    直接承认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前没标点就行了, 不丢人

    丢人的是拼命把黑的说成白的

    比如什么牛顿是明朝小王子, 英国人是从湖北湖南走出的
    wanmeishijie 写了: 2025年 7月 9日 19:32 这都2025年了,出土文物不用去博物馆现场看,看图片也行,这么方便了,还有那么多智障儿说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中国标点符号用了3000年,到鞑清弘历编撰四库全书时,把标点符号全部删除,目的就是让华夏文献读起来困难。
    中国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实为流传甚广的误解。大量出土文物证明,中国古代不仅存在标点符号,且其发展源远流长、形态丰富多样,至少可追溯至3300年前的商周时期。以下结合关键出土文物,分阶段驳斥这一谣言:

    一、先秦: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与金文)
    1. 甲骨文中的“分辞线号”(商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
    - 在安阳殷墟甲骨上,考古学家发现以竖线、横线或折线分隔不同卜辞的符号,称为“分辞线号”。例如,同一块龟甲上多条卜辞之间用竖线隔开,避免内容混淆。
    - 功能:明确区分占卜事件,体现早期文本结构化需求。

    2. 青铜器铭文的“勾识号”与“重文号”(西周至春秋)
    - 西周“何尊”(宝鸡出土)铭文122字中,使用短横线“=”作为重文号(重复前字)和合文号(合并两字)。
    - 春秋“秦公镈”铭文以钩状符号“レ”标示句读,称为“勾识号”,《说文解字》释其功能为“钩识也”,即断句标记。

    二、秦汉:标点系统化发展(简牍与帛书)
    1. 秦简中的四类标点(睡虎地秦墓,战国晚期)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使用四种符号:
    - 二短横号(=):表重文或合文;
    - 黑方号(■):篇章起始标记;
    - 圆点号(•):分章或强调;
    - 勾识号(レ):句读分隔。

    2. 汉代帛书与简牍的多元符号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如《老子》《战国策》)使用“■”作为段落分隔符(称“墨钉”),功能类似现代章节号。
    - 居延汉简中出现顿号(、)、逗号(,)、句号(。)及括号(删除用途),其中“、”号被《说文解字》明确记载:“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关键物证:汉代“句读”概念形成,《史记》载汉武帝以“レ”号批阅东方朔奏牍,说明标点已成宫廷文书规范。

    三、宋元明:标点成熟与印刷普及
    1. 雕版书籍的标点规范化
    - 宋元刻本广泛使用“○”(句号)、“、”(读号)、“⸫”(鱼尾号)等三十余种符号。例如:
    - 方框号(【】):标记州郡名;
    - 半圆号(⸫):标注山川湖泊;
    - 阴文号(■):突出专有名词。
    - 明代官方文献(如《永乐大典》)采用圈点系统,句末加“。”,段首用“■”,形成固定排版规则。

    2. 徐达神道碑的实证(明代,1385年)
    - 南京紫金山徐达墓碑(朱元璋亲撰)全文2000余字,每句结尾均刻有“○”作为句号,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皇家标点使用实例,直接驳斥“古人不用标点”之说。

    四、清代:民间延续与官方倒退
    - 民间刻本(如《红楼梦》早期抄本)使用“⸫”作书名号、“——”为人名号;
    - 但官方《四库全书》刻意删去所有原书标点,导致高层文献“无标点”的假象。

    五、新式标点:传统与西方的融合
    1920年北洋政府颁行新式标点,实为融合本土“句读”与西式符号:
    - 传统保留:句号(○)、顿号(、)、书名号(⸫)源自宋明;
    - 西方引入:问号(?)、叹号(!)等。

    💎 结语:三千年未断的标点传承
    从甲骨分辞、秦简断句、汉帛墨钉到明碑圈点,中国标点符号贯穿古代文献实践。所谓“古文无标点”,实因清代官修典籍刻意删减所致,与历史真相相悖。出土文物凿凿可证:标点符号是中国文字体系内生的智慧成果,其演进脉络清晰,早于西方千年而自成体系。
  12. pspsps
    pspsps

    Mongolian02 写了: 2025年 7月 10日 04:05 你读书太少了。我小学读四书五经就见过标点
    您老贵庚?哪一年上的小学?读的四书五经是人教版吗?
  13. Mongolian02
    Mongolian02

    pspsps 写了: 2025年 7月 9日 20:05 下面是兰亭集序的摹本,有啥标点符号?

    你还可以去碑林看看颜真卿等人写的碑文,有标点吗?
    图片
    你读书太少了。我小学读四书五经就见过标点
  14. laomei9
    laomei9

    wanmeishijie 写了: 2025年 7月 9日 20:28 你有本事别说啊!
    就是要说,说到垃圾文字的孝子贤孙们承认为止
  15. cellcycle1
    cellcycle1

    pspsps 写了: 2025年 7月 9日 20:05 下面是兰亭集序的摹本,有啥标点符号?

    你还可以去碑林看看颜真卿等人写的碑文,有标点吗?
    图片
    I can see a lot of 点 ,, :)
  16. 查看全部评论

评论

© 2024newmitbbs.com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