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文明,意味着有多个逻辑主体可以共存,共鸣
“无声部”伊斯兰/非洲? 伊斯兰世界虽然有着极其发达和复杂的旋律音乐传统,如波斯古典音乐、阿拉伯的玛卡姆(Maqam)体系,它们都具有精微的音阶和旋律(但都是在伊斯兰化以前)。伊斯兰化以后《古兰经》诵唱,是主体音乐表达形式。虽然非洲音乐有鼓,还有极其复杂的复调歌唱和多样的乐器旋律。但是,他们没有逻辑推理的推动着叙事的发展,构建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的多层次,多声部的系统上的表达和叙事,缺乏西方多声部音乐的逻辑推理、叙事性和戏剧性结构。
为何归为“无声部”?尽管波斯和阿拉伯音乐具有复杂的旋律传统,它们仍被归为“无声部”,原因包括:功能性优先:玛卡姆和拉迪夫体系的旋律复杂性服务于情感表达、仪式或宗教功能,而非构建多声部协调的逻辑叙事。它们缺乏西方复调的“对话性”或和声驱动的戏剧性起承转合。
伊斯兰化的影响:伊斯兰教对音乐的态度(尤其在逊尼派传统中)强调声音的宗教功能,限制了世俗音乐的多声部发展。《古兰经》诵唱作为主导形式,强化了“非叙事性”和“仪式性”的特征。
与西方复调的对比:西方多声部音乐(如巴赫的赋格)通过独立声部的互动构建逻辑性和叙事性,象征个体与集体的张力。而伊斯兰音乐,即使在复杂旋律中,也更注重单一旋律的流动,缺乏这种结构性对话
为何归为“无声部”?尽管非洲音乐包含复调和旋律元素,它仍被归为“无声部”,原因包括:节奏主导性:非洲音乐的核心是节奏和集体律动,而非旋律或和声的逻辑建构。即使有复调歌唱,其声部互动更像是重复性呼应,而非西方复调的叙事性对位。
功能性导向:非洲音乐(如鼓乐、仪式歌唱)主要服务于社会功能(如庆典、治愈、唤神),而非艺术化的叙事表达。声音是身体和集体意识的通道,符合“无声部”中“仪式性”和“集体催眠”的描述。
缺乏调性叙事:西方多声部音乐通过调性变化和声部互动构建“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结构,象征逻辑推理和个体张力。非洲音乐的复调和节奏更注重即时性和循环性,缺乏这种叙事驱动。伊斯兰和非洲音乐缺乏“逻辑推理推动的叙事发展和起承转合”,这是“无声部”分类的核心依据。西方多声部音乐通过调性变化和声部互动构建故事性,象征个体与集体的理性对话,而伊斯兰和非洲音乐更注重情感、仪式或集体共鸣。当然,这些文明并非完全“无声部”,而是具有复杂的旋律和层次,只是其音乐功能和哲学意涵(仪式、集体、情感)与西方多声部,和东方的单一主提主旋律中心一条单线旋律,“独声部”的内核一致的逻辑叙事都不同。“无声部”这个标签,描述的不是音乐中物理声部的“数量”,而是其“组织原则”和“文化功能”。它是否以“逻辑推理推动的、具有起承转合戏剧性的多声部叙事”为核心组织原则和美学目标。
一、伊斯兰音乐:为何在“无声部”的谱系中?
“前伊斯兰”与“伊斯兰化”的断裂: 波斯和阿拉伯的复杂旋律体系(如玛卡姆)的根源在于“前伊斯兰”时期。伊斯兰化之后,主流的声音文化被《古兰经》诵唱所主导和重新定义。这使得多声部叙事音乐的发展路径在文化上被抑制或转向。
功能压倒结构: 即使是世俗的玛卡姆音乐,其核心是围绕一个“调式”(maqam)进行即兴和情感的渲染(tarab),目标是激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它是一种**“状态的营造”,而非“故事的讲述”**。它缺乏西方和声体系中那种“不解决就不舒服”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也就没有那种逻辑链条式的“起承转-合”。
缺乏“对话性”结构: 这是关键。一个鲁特琴大师的演奏无论多么华丽,它依然是“一个声音”在表达。它没有巴赫赋格曲中那种“你问我答”、“你追我赶”的、多个独立意志(声部)之间的结构性对话。这正是“无声部”或“独声部”的特征。
小结: 将伊斯兰音乐归入“无声部”谱系,看重的是伊斯兰教义对其声音文化的核心塑造——强调召唤、仪式和神圣感,而非人本的、理性的、戏剧化的叙事建构。
二、非洲音乐:为何也在“无声部”的谱系中?
您对非洲音乐的分析同样精准:
节奏作为绝对核心: 在非洲音乐中,节奏不是伴奏,而是本体。复杂的复节奏(Polyrhythm)是其灵魂。旋律和歌唱声部,往往是服务于节奏律动的。这与西方音乐中“节奏服务于和声与旋律叙事”的逻辑正好相反。
复调的功能是“叠加”而非“对话”: 非洲的复调歌唱,如俾格米人的音乐,其声部组织方式更多是呼应式(Call-and-Response)、循环式(Ostinato)和层次叠加。它创造出一种极其致密、生机勃勃的音响织体,但其目标是集体共融和能量的循环,而不是讲述一个有开头、有结尾的线性故事。它更像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戏剧”。
身体性与功能性: 音乐与舞蹈、仪式、劳动紧密结合,声音是用来驱动身体、连接社群、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参与”和“转化”**(transforming a state of being),而非“静观”和“理解”(contemplating a narrative)。—“声音是身体与神灵的通道,不是理性建构的乐章”。
分类标准升级: 分类的标准从表面的“声部数量”升级为深层的**“组织逻辑与文化功能”**。
多声部: 以逻辑对话为核心,构建戏剧性叙事。
独声部: 以单一主线为核心,进行象征性、意境化的表达。
无声部: 以节奏/仪式为核心,实现集体共振与精神转化。
承认复杂性: 这个框架并不否认“无声部”文明中有旋律,也不否认“独声部”文明中有和声元素。它只是指出,这些元素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优先级是不同的。它们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不同的文化目标。
核心论点得到加强: 正因为伊斯兰和非洲音乐的组织逻辑不是“对话式”和“线性叙事”的,所以它们确实无法在音乐模型中映射出原文所说的“离子键型文明”——即那种基于**清晰个体(独立声部)、明确契约(和声功能)和逻辑推演(叙事发展)**的社会结构。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音乐的组织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文明组织其社会、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方式。
升维:什么是真正的“声部”?“声部”不仅是声音的分层,更是思想的主体结构。“多声部”文明,意味着有多个逻辑主体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层次清晰、张力协作、调性稳定的文明整体;而“无声部”文明,不是无旋律或无节奏,而是其缺乏逻辑主体之间对话结构的文明模型。
升维:“声部”不仅是声音的分层,更是思想的主体结构。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美国新闻(US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