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述
在创伤结束之后,用一种安全的、有分寸的对话,邀请当事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出来,形成一段完整的回忆。
二、发生了什么
一段有治疗意义的重述,首先要完整回顾“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完成时。记忆中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已经结束了。
正常的记忆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感觉登记,然后是工作记忆,最后通过精细加工进入长程记忆。
在治疗性的重述中,就要请当事人用一种已经结束的、隔岸观火的态度,回顾一遍这些信息:当时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在场。事情起初是怎么样的,我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当时是什么想法,接下来又有哪些变化……
三、为什么会发生
除了“发生了什么”,在创伤重述中还要建构的是:为什么会发生?
重述是为了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获得对当下现实的掌控,而不是为了自责。
我是怎么应对的
四、我是怎么应对的?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不但是创伤的受害者、幸存者,也是过来人。作为过来人,他一定有自己劫后余生的经验。我们就要请他讲一讲,他自己的经验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会在创伤过后感觉不安全,是因为外界并不能百分之百受我们掌控。但这就是一个事实。要获得更大的安全感,我们就必须加上另一个事实,那就是:万一真的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我们也有能力应对。
总结
从事情的起因,到发生的过程,再到应对。这几个环节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创伤故事,亲历者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也可以写成文字,甚至可以录成音频再反复听,补充更多细节。当它可以被完整叙述,在心理上也就完成了对它的掌控。
尽管重述是一种常用的疗愈方式,但它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安全。创伤的受害者对安全可控会有格外强烈的需求。
不能创伤刚一结束,就要求受伤的人讲述他们的经历,也不能在外人判断“已经没事了”、当事人却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强行启动这段对话。讲述的过程本身,也有可能再次激活创伤记忆,给当事人带来情绪的甚至生理性的冲击,这叫做二次创伤。
因此,当你试图推动身边的人重述创伤经历,却发现对方有所抗拒时,千万不能用力过猛。请尊重他个人的意愿,或者索性交给专业的人,请他求助于心理咨询。
为什么创伤之后要讲出来
版主: noles